當前位置:上海瑞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動態>>合成生物學 人造生命的起點?
簡要內容:5月20日,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在《科學》上公布了創造出歷**“人造單細胞生物”的消息。中科院院士、*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煥明研究員十分擔心這種輿論會阻礙我國合成生物學發展的腳步。
5月20日,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在《科學》上公布了創造出歷**“人造單細胞生物”的消息。之后一個多月的時間,國內外掀起一片討論的熱潮,以這項成果為代表的合成生物學也受到了的關注——
將新聞進行到底
對合成生物學形象的描述是這樣的:“像組裝電路一樣組裝生命”。這會帶給您怎樣的聯想?
科學家的工作似乎已讓我們看到了這種可能。5月20日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在《科學》上公布了創造出歷**“人造單細胞生物”的消息。之后一個多月的時間,國內外掀起一片討論的熱潮,以這項成果為代表的合成生物學也受到了的關注。
近日,中國*第40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以“合成生物學的倫理問題與生物安全”為題,探討了這一新興學科的進展及其在我國的發展前景。
文特爾的“爆炸新聞”
因為性格張揚,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被很多人稱為生物學界的“壞小子”,他曾經公然挑戰“人類基因組計劃”,想將人類基因組圖譜申請成并從中牟利;現在,他又利用基因技術制造出*“人造單細胞生物”。面對人們的指責,文特爾依然我行我素。
5月20日,《科學》雜志上公布了文特爾的成果:他在實驗室中通過化學合成“絲狀支原體絲狀亞種”的DNA,并將其植入去除了遺傳物質的山羊支原體體內,創造出世界上*“人造單細胞生物”。這個被命名為“辛西婭”(Synthia)的生物立即給公眾帶來了驚嘆、爭議和恐慌。
但在學術沙龍上,多位專家指出,媒體中廣為使用的“合成人工生命”之說,并不準確。文特爾的成功之處,在于用化學試劑合成了人工染色體,并在另一微生物中顯示出生物功能。DNA是決定生物性狀的遺傳密碼,卻不是生命的*組成部分。
從這個意義上講,文特爾只不過創造了部分生命。這項研究成果zui為直接的意義,只是人造的支原體可以利用化學合成的染色體生存繁殖,并導致山羊的乳腺炎。“創造生命”之說言之過甚。
事實上,文特爾本人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文章題目卻更為客觀、嚴謹:“合成由化學合成基因組控制的細菌”。 《科學》雜志的相關評論指出,這項研究成果其實并不是創造新的生命形式,科學的定義應該是“生命再創造”或“篡改生命”。因為辛西婭除了染色組是人工合成外,生命體的其他組分均是來自于已有生命形式。
但正如許多媒體中的評價所言,無論如何這項耗資4000萬美元的科技成果,畢竟是人類生命科學發展的一大進步。英國《經濟學人》將此成果與上個世紀原子彈的誕生相提并論。
解析合成生物學
合成生物學是近年來新興的一門學科,與傳統生物學通過解剖生命體以研究其內在構造不同,合成生物學從zui基本的生命要素開始研究,目的是建立人工生物體系。
對合成生物學的研究內容,*心理學研究所的王晶研究員給出了這樣的說法:設計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生物或對現有生物進行改造。“它將工程學的思想用于生物學研究當中”王晶說。
“以造汽車為例,合成生物學把復雜的生命系統分解為各個元件,建立成標準的元器件庫,將這些標準化的元器件進行組裝,所以合成生物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建立理想的載體細胞,用汽車來比喻就是理想的底盤,這樣可以實現設計新的物種。”
她介紹說,合成生物學的發展主要涉及四個重要的技術,首先是測序,有了測序技術的發展,了解原有的系統才能更好的設計新的系統;第二部分就是計算機模擬建模,了解了整個生命系統的構成,對生命系統有一個系統的認識之后,通過計算機模擬建模分析,編制我們想要實現的新的生命體系;第三步就是從無到有獲得新的基因;zui后是通過移植技術獲得新的生命細胞。
《科學》雜志早在1911年33卷的兩篇文章中就出現了“synthetic biology” (合成生物學)一詞。2000年以后,合成生物學一詞開始在國內外各類學術刊物及互聯網上逐漸大量出現,2004年合成生物學被美國MIT出版的《技術評論》評為“將改變世界的*新技術之一 ”。美國生物經濟研究協會2007年發表了題為《基因組合成和設計未來: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分析了合成生物學及基因組工程支撐技術的迅速發展;展望了合成生物學與基因組工程的應用前景;指出合成生物學將比DNA重組技術發展得更快。
別讓倫理討論絆住發展的腳步
當國內外的生物學家們為文特爾的新成果感到歡欣鼓舞時,辛西婭的出現卻給公眾帶來了恐慌。
有人擔心業余愛好者們的行為:今天,只要有5萬美元,就可以裝備一個二手設備的生物技術家庭實驗室;在英特網上,已經有網頁在教授從細胞中分離DNA以及在紫外線下制造發光菌,人們不受限制地接觸這些信息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將難以預料。
有專家坦承,人工合成的生物系統一旦逃逸到自然界,可能會引發生態災難;恐怖分子可能會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制造生物(基因)武器,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合成生物學的研究比當前的轉基因技術、基因工程等更為前衛,產生的社會效益與風險也是一把雙刃劍。
中科院院士、*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煥明研究員十分擔心這種輿論會阻礙我國合成生物學發展的腳步。“那樣的話,會真正拉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距離,使我們陷入非常尷尬的局面。”
他認為,科學本身的倫理性不可否認,沒有科學的發展就沒有人類的進程。如果有人利用科學去做不合倫理、不道德的事情,那不是科學本身的錯。現在的生物實驗室里也有許多可能會危害人類的細菌、病毒等,但因為有相關的管理措施,也沒有發生人們想象的恐怖事件。在他看來,道德、倫理方面的問題與科學技術發展不應該是互相排斥的。
對于公眾的恐慌和擔心,軍事醫學*生物工程研究所凌焱副研究員說,這些技術被用于真正創造人造生命,其實還有很遠的路。畢竟,創造人工生命遠不像拼接電路、壘積木那樣簡單。曾有報道說,這也正是人類基因組破譯十年后,其研究成果不能直接應用于醫療的原因。
專家呼吁加強研究
在合成生物學發展的這幾年時間里,在各種科學刊物及學術會議上,有關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安全、倫理道德及知識產權的話題也是經常討論的重要議題。美國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5月27日還專門就合成生物學舉行了聽證會。
但與此同時,美國、歐盟并沒有放緩發展的腳步,他們不斷加大合成生物學領域研究的投入。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NSF)2006年投入 2000萬美元資助建立合成生物學工程研究中心,由UCB、哈佛大學、MIT、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等共同組建。歐盟2007年啟動了“合成生物學——新的及剛出現的科學技術引導項目”。
美國的聽證會zui終得出的結論是,合成生物技術目前還不會引起環境、安全及倫理方面的擔憂,但需要關注其發展。作證的科學家們認為,如果提供良好的監管環境,假以時日,合成生物學將在開發清潔燃料、新疫苗及廉價藥品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這也正是美國資源部傾資300萬美元支持文特爾研究人工生命的真正用意。
當前,合成生物學的產業化應用已經初現端倪,據報道,美國兩家企業已開始使用人工細菌生產生物燃料,制藥公司賽諾菲-安萬特公司已經獲準使用合成生物學改造的啤酒酵母生產青蒿素。
楊煥明認為,美國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那就是鼓勵發展,同時制定細致有效的政策規范。他呼吁我國也應該立即行動,積極投入人造生命的研究領域,至少獲得不落后于美國的技術水平。
中國醫學*副院長詹啟敏也認為,對合成生物學帶來的生物安全問題如何控制,要提早準備,但并不是被聳人聽聞的輿論嚇住停滯下來,不去發展。
在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法學院杜立博士看來,科學界和法學界是存在鴻溝的,這個鴻溝就導致中國目前有關科技的立法都非常滯后。“現在合成生物學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我們越早介入探討它發展需要的政策措施,就會越利于此學科今后在上地位的確立。”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