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產品關鍵字:
細菌的革蘭氏染色
點擊次數:1828 發布時間:2010-6-21
革蘭氏染色是細菌鑒定上重要和廣泛應用的方法。根據此法染色結果可將細菌分成兩大類。一類細菌能夠保留初染色劑(結晶等)于細胞中,不受脫色劑(酒精)的影響,而zui后細菌被染成紫色或深藍色者稱為革蘭氏陽性(Gram-positive);另一類細菌可因脫色劑的作用而洗出結晶紫,然后被另一染色劑(藏紅花)染成紅色,稱為革蘭氏陰性(Gram-negative)。也有一些菌種革蘭氏染色是可變的。
【實驗目的】
了解革蘭氏染色的原理,并掌握革蘭氏染色法的操作技術。
【實驗原理】
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重要的鑒別染色法。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
細菌先經堿性染料結晶紫染色,再經碘液媒染(以增加染料與細胞的親和力)后,用酒精或丙酮脫色,再用復染色劑染色。不被脫色而保持原顏色者為革蘭紙陽性菌(G+);被脫色后又被染上復染劑的顏色者為革蘭氏陽性菌(G-)。此法可將細菌分為兩大類。
革蘭氏染色的機理主要是利用兩類細菌的細胞壁成分和結構不同。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中含有較多的類脂質,而肽聚糖的含量較少。當用乙醇或丙酮脫色時,類脂質被溶解,增加了細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后的結晶紫和碘的復合物易于滲出,結果細胞被脫色,經復染后,又染上復染液的顏色;而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中肽聚糖的含量多且交聯度大,類脂質含量少,經乙醇或丙酮洗脫后,肽聚糖層的孔徑變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細胞仍保留初染時的顏色。
【實驗材料、藥品及器具】
1、菌種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
*(Staphylococeus auresu)
2、染液 草酸銨結晶紫液
革蘭氏碘液
95%的酒精
藏花紅液
3、器皿洗凈的載玻片6片、顯微鏡、酒精燈、接種環、香柏油、二甲苯、擦鏡紙、吸水紙、鑷子、玻璃缸、瓶裝蒸餾水
【實驗步驟】
1、取培養12-24h的大腸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和*分別涂片、固定。
2、加草酸銨結晶紫染色劑一滴,染色1分鐘。
3、傾去染液并用洗瓶裝水輕輕沖洗。
4、加碘液染1分鐘,水洗,然后用吸水紙吸干。
5、將載玻片略傾斜,滴加95%酒精脫色(洗至流下的酒精中無紫色時為止),然后水洗。
6、加藏花紅復染,染色30分鐘,水洗,用吸水紙吸干或烘干。
7、用油鏡鏡檢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