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電話
吉首市中誠制藥機械廠
【出處】《吉林中草藥》
【拼音名】Fēnɡ Dú
【別名】蜜蜂毒素(《藥材學》)
【來源】為蜜蜂科昆蟲中華蜜蜂等之工蜂尾部螫刺腺內的有毒液體。
【化學成份】蜂毒以大胡蜂毒性zui強,蜜蜂次之。蜂毒的毒性成分有磷脂酶A、脫氧酶抑制因子及多肽類,其中亦含蟻酸等酸類,但非毒性中心成分;蜂毒又含組胺1.0~1.5%。
【藥理作用】
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大白鼠經蜂(意大利種)螫后,腎上腺維生素C與膽甾醇含量均降低,兩者的降低有平行的趨勢,而以維生素C降低較明顯,此作用與注射促皮質激素相似,1只蜜蜂的蜂毒螫入大白鼠,其效果約等于4個單位的促皮質激素的作用。臨床上蜂毒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蕁麻疹、支氣管哮喘等。對大鼠甲醛性關節炎有治療作用,可能是由于蜂毒的有效成分通過垂體-腎上腺系統而發揮治療作用。
②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蜂毒2.5毫克/公斤給予小白鼠,可延長環己巴比妥、水合氯醛、烏拉坦的催眠作用;同劑量可以防止土的寧、煙堿所引起的驚厥,但不能對抗五甲烯四氮唑所引起的驚厥。
③對循環系統的影響
蜂毒0.1~0.2毫克/公斤對貓、狗靜脈注射,可引起血壓下降及心跳加快,此毒素對末梢的M-膽堿能受體及中樞的N-膽堿能受體表現解膽堿作用;并能防止乙酰膽堿、氨甲酰膽堿刺激迷走神經引起的降壓,但對金雀花堿、腎上腺素刺激交感神經所產生的血壓變化則無影響。除去蜂毒中的刺激部分(所得者稱Forgenin及Apieur),于在體兔耳灌流時使血管稍擴張,流出的液體可抑制離體蛙心,但靜脈注射于在位兔心并無影響,對阿托品處理后的家兔有升壓作用,并使家兔血球溶解。
④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蜂毒制劑Melissin不增加消化液的量,但可減少食物引起的胃液分泌,活動減弱,此作用主要為神經機制,可用于胃分泌功能亢進的患者。蜂毒可使離體大白鼠腸管張力增加,罌粟堿、解痙素可拮抗之,但阿托品則否。
⑤其他作用
蜂毒有鎮痛作用,可用于各種神經痛。并能抗菌,用1:50000的蜂毒水溶液可抑制細菌生長。由于其提高機體防御機能,可促進患病機體恢復。曾用于亞急性紅斑狼瘡。Forgenin與Apicur對蛙運動神經末梢及家兔角膜有麻痹作用。
⑥蜂毒引起的毒性反應
㈠局部反應:蜂螫機體后,引起疼痛、起泡、灼熱、浮腫等炎癥反應,蜂毒涂于完整皮膚上,不起任何作用,但對粘膜則引起顯著反應;蜂毒進入胃腸道時,很快被酶所分解而失去毒性,因此臨床應用不宜口服。㈡全身反應:取決于蜂毒的量與機體的敏感性,蜂毒與蛇毒一樣,能傷害血管內皮,并引起大多數內臟出血(解剖死于蜂毒之小白鼠),其1:300000表現溶血作用,并可引起毛細血管、小動脈和小靜脈的舒張,特別是內臟血管,此外還能抑制血管運動中樞,產生降壓。蜂毒對神經系統的毒害,表現在動物發生陣發性痙攣及強直性痙攣,zui后麻痹,呼吸停止而死亡。蜂毒的半數致死量:小白鼠皮下注射18.3±0.92毫克/公斤,腹腔注射3±0.41毫克/公斤;大白鼠皮下注射31.5±6.7毫克/公斤,腹腔注射7.5±0.34毫克/公斤。㈢臨床使用過程可出現局部皮膚發癢、頭昏、惡心、全身無力、脈速、體溫升高及嗜眠;婦女、小孩和老人對蜂毒較敏感,一般人只要200~300只蜂螫才出現毒性癥狀,500只蜂螫可致死;但對蜂毒過敏者,只要1只蜂螫便會引起全身反應;養蜂人血中能產生耐毒物質,即使大量蜜蜂螫刺,亦無反應。㈣有認為蜂毒與組織胺一樣促進胃液分泌,對心臟、呼吸、血壓、離體腸管、子宮、皮膚血管的反應亦同;500個蜂毒囊,以5毫升蒸餾水所得的浸出液中游離甲醛含量為1.25022克/100毫升,蜂毒與甲醛均能破壞血球,使草履蟲細胞溶解,如將蜂毒中游離酸中和,則上述作用消失,因此認為從蜂毒的化學與生物學反應看來,其作用與甲醛、組織胺有關。
【功能主治】
①《藥材學》:對支氣管喘息、甲狀膿腫、某些高血壓病、風濕及膿腫有效。
②《吉林中草藥》:祛風濕。治風濕性關節炎。
【注意】結核病、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動脈粥樣硬化,性病均禁用蜂毒。兒童和老年人對蜂毒極其敏感,亦需注意。
中誠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