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系電話
吉首市中誠制藥機械廠
【出處】《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拼音名】Niú Shé Tou
【別名】苣荬菜(《植物名實圖考》),野苦荬(《廣州植物志》),山苦荬(《廣西中草藥》),牛舌片(南川《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菊科植物匍莖苦菜的全草。3~4月間采取。鮮用或曬干用。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有乳汁,具匍匐莖。地上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互生,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0~20匣米,寬2~5厘米,先端鈍圓,具稀疏的缺刻或三角狀淺裂,邊緣有小尖齒,基部漸狹成柄;莖生葉無柄,基部成耳廓狀抱莖。頭狀花序頂生,呈傘房或圓錐狀排列,直徑2~4厘米,花序梗與總苞片均具腺毛;總苞鐘狀,苞片數(shù)層,zui內(nèi)層苞片長而薄,邊緣具膜質(zhì),披針形,先端鈍,zui外層苞片短;花黃色,全部呈舌狀;雄蕊5,花藥基部相連,尾端漸尖;雌蕊為2心皮所組成,子房下位,花柱細長,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邊緣狹窄,有縱紋數(shù)條,微粗糙;冠毛白色,細軟。花期秋末至翌年初夏。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邊及田野間。我國大部地區(qū)均療分布。
【性味】
苦,寒。
①《四川中藥志》:性寒,味苦澀,無毒。
②《廣西中草藥》:苦,寒,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闌尾炎,痢疾,痔瘡,遺精,白濁,乳腺炎,瘡癤種毒,湯火傷。
①《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治白濁,遺精,痔瘡。
②《四川中藥志》:解毒除熱。治湯火傷及無名種毒。
③廣州*《常用中草藥手冊》:治闌尾炎,痢疾,乳腺炎,癤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2兩。外用:搗敷或搗汁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