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產品關鍵字:
國內經濟新常態 銅工業面臨挑戰和機遇
點擊次數:424 發布時間:2016-3-6
國內經濟新常態 銅工業面臨挑戰和機遇
我國銅工業存在產能過剩、比較優勢下降、資源環境承載力接近上限等結構性矛盾,行業發展面臨較大下行壓力。準確把握并積極應對新常態下銅工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加快推進銅工業轉變發展方式和轉型升級,是我國銅行業未來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目前,行業存在問題很多,市場產能過剩長期存在,生產成本剛性增長,環保壓力持續增加,消費中低速增長等因素都將制約行業發展。
2010年精煉銅的消費較2005年增長了89%,“十一五”期間是一個消費增長的高峰期。進入“十二五”消費的增速呈現了放緩的趨勢,預計消費量累計增長幅度下降到35%。進入新世紀以來,雖然世界銅消費量由2000年的1518萬噸,增加到2013年的2102萬噸,凈增了584萬噸。但同期,我國銅的表觀消費量則由193萬噸,增加到975萬噸,凈增了782萬噸,超過了的凈增量。在過去十幾年里,世界銅消費的增長,是靠中國拉動的。伴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逐步深入,以及低端制造業逐步向外轉移和技術進步產生的用量減少等,都會影響市場對銅的需求,消費增幅持續放緩將成為常態。
“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在銅價上漲、我國對銅需求快速增長以及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驅動下,冶煉和加工投資大幅增加,產業規模快速擴張。預計到2015年我國銅冶煉產能將達到1100萬噸、加工產能可能達到1700萬噸以上,產能已處于過剩態勢。目前受市場疲軟的影響,中小銅加工企業開工率明顯不足,已經出現停產和倒閉的情況。訂單已呈向大型企業轉移的趨勢,加工行業因產能過剩引發的洗牌正在進行。而化解產能過剩并非一朝之功,銅冶煉和加工產業產能過剩將長期存在。
原輔材料、能源價格特別是勞動力、財務費用等不斷上升,以及日益增加的環保治理投入,我國銅產業過去具有的低人工成本等相對比較競爭優勢已不復存在。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銅業分會跟蹤分析,2013年銅冶煉生產成本較2001上升了116%(包括人工費、制造費、能源動力,不含原材料成本變化)。尤其是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連續頒布了多項與有色金屬產業相關的環保政策,其中,2013年2月工信部頒布的《關于有色金屬節能減排的指導意見》規定,到2015年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減少10%;同月環境保護部頒布了《關于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公告》,規定特定地區,硫排放限值為100mg/m3。2013年9月國務院頒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12月環保部發布了《銅鎳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國標25467~2010)》,2014年5月工信部頒布的《銅冶煉行業規范條件(2013)》都對冶煉企業環保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