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水產養殖地埋式處理設備【MBR膜】
產品特點:設備即可設置地上也可埋于地下,模塊化設計,機構緊湊,節省占地面積;設備集成程度高,技術成熟,投資較少;設備運行費用低廉;設備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管理維護方便;技術穩定可靠,出水水質穩定。
核心工藝簡介
污水處理系統采用成熟的接觸氧化工藝(A/O),工藝將前段缺氧段和后段好氧段串聯在一起,在缺氧段(A段)異養菌將污水中可溶性有機物水解為有機酸,使大分子有機物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不溶性的有機物轉化成可溶性有機物,將蛋白質、脂肪等污染物進行氨化(有機鏈上的N或氨基酸中的氨基)游離出氨(NH3、NH4 )。在好氧段(O段)存在好氧微生物及自氧型細菌(消化菌),其中好氧微生物將有機物分解成CO2和H2O;在充足供氧條件下,自養菌的硝化作用將NH3-N(NH4 )氧化為NO3-,通過回流控制返回至A池,在缺氧條件下,異氧菌的反硝化作用將NO3-還原為分子態氮(N2)完成C、N、O在生態中的循環,實現污水無害化處理。
設計思路
在污水處理系統的設計中,本著技術*適用、工藝措施針對性強、系統可靠穩定、運行易開易停,一次性投資與日常運行費用綜合省、大限度的減少場地占用面積及大限度的使用原有處理設施的原則,通過對目前國內外同類污水處理技術的綜合分析,特別是相同工程的實際經驗以確定處理工藝。
設計原則
(1)從企業角度出發,密切實際情況進行設計;
(2)采用成熟的工藝技術,保證處理效果穩定可靠;
(3)在保證達標排放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建設投資;
(4)努力作到全系統操作簡單,便于管理,大限度減少運行費用;
(5)優化工程結構,盡量減少占地面積;
(6)設計中嚴格執行國家的有關法律、規定,標準和規范。
工藝單元說明
1 格柵渠
格柵渠:用于安放格柵。用來攔截廢水中的大的懸浮物等雜質。
2調節池
由于廢水排放的間斷性和多變性,使排出的廢水水質和水量在一天內有很大的變化。為了保證廢水處理設備按一定的水質、水量均勻進入,確保設施穩定運行,廢水在進處理設備前在該池中進行水質、水量的調節。
3 *氧化池(缺氧池)
將經過接觸氧化處理后的混合液回流至本處理單元,進行反硝化,以有效的去除水中的氨氮。
設計流量:300m3/d
結構形式:碳鋼防腐結構
4 O級接觸氧化膜池
廢水處理的主要工藝單元。填料容積負荷Nv=1.0[ kgBOD5/(m3*d)]。在接觸氧化池內設置填料層,料層內懸掛填料,填料為水處理微生物提供賴以生存的場所,加設填料層,無疑增大了構筑物的處理體積,使好氧處理的效率得以大大提高,使用羅茨鼓機為接觸氧化池內的好氧微生物充氧。
大連市水產養殖地埋式處理設備【MBR膜】

優秀的團隊 專業的服務設備免費保修一年,終身維修,在保修期內設備發生故障及時趕赴現場排除,保修期滿,本公司定期或不定期每年二次走訪用戶,維修、檢查、指導,發現問題隨時解決。采用無污染或少污染的*,穩定的生產工藝,優先于排污口終端處理的原則。裝設污泥回流管,不產生剩余污泥與二次污染設備將污水處理技術與當前*的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通訊技術、故障診斷技術和軟件融合在一起,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維護簡易等優點企業發展,服務為本;優質服務,誠信為本施工期間本公司將派專業人員在現場進行監督及配合,保證施工進度及質量; 不需要壓縮容器。空氣壓縮機和循環泵等設備,從而大大減少了投資費用。
常規活性污泥處理廢水運行工藝故障咨詢(三)' 一城市污水處理廠,3萬噸/日,氧化溝工藝,前置缺氧區,有脫氮除磷功能。進水TN:30-35mg/l,出水要求控制12mg/l以下。氮的去除率要求很高,傳統硝化反硝化控制很難滿足,不知有何良策? 還需要我提供哪些數據?請指教。 1.進水TN:30-35mg/l,出水要求控制12mg/l以下,我想這個去除率并不高,只是,濃度越低,去除率越難提高而已。 2.反消化段厭氧控制如何?回流不要太大,否則很難做到厭氧狀態,自然反消化效率就低了。 3.當然,你的回流比高,前置缺氧段容積小,這兩個因素,都降低了反消化菌在厭氧區的停留時間。也會反消化不*。 4.底物是否偏低也可考察的。 我廠缺氧區設計水力停留時間1h,但實際加上回流污泥量,停留時間不足1小時。回流比*左右。缺氧區溶解氧在0.7以下。進水COD目前00~300mg/l,COD/TN:6.5~8.5,mlss: 4.5g/l左右。若降低回流,會否降低脫氮效率?我想降低好氧區DO,實現好氧區同步硝化反硝化和脫氮類型轉變為脫氮,提高脫氮效果,不知你有何建議? 我想碳源沒有問題,請降低回流污泥量(40%~50%),由此盡量降低厭氧區的溶解氧,溶解氧0.07ppm還是大了。同步消化反消化的效率是低的,你要學習嘗試一下當然也沒關系。 我廠目前遇到困難.進水含有大量印染廢水,對我廠目前培菌有影響嗎??進水外觀為較透明的淡紅色水。cod=290,bod==5.6.我們采取的是氧化溝工藝。目前菌種還沒有培起來。還處在摸索階段。進水的ph值太不穩定!!有時3,有時9。而且進水的bod/cod嚴重低!!!我們的菌種還沒有培起來.原水比較復雜,泥沙多,營養成分較低,PH變化大。活性污泥濃度上不來,我們采取的間歇式配菌已經近兩個月,收效甚少。 1.這個事情確實比較難幫你的。 2.我想目前的任務是培菌,至于出水是否超標已不太重要了。 3.提高原水碳氫含量是必須的。印染廢水本身不易降解,作為氧化溝工藝,雖較傳統活性污泥法的運行負荷為低,但是,在低bod/cod值,且存在難降解的印染廢水。培菌確實困難。 4.減少曝氣量,以滿足低溶解氧要求即可。否則,低負荷狀態下,活性污泥將,自身氧化或隨出水流出。) 5.增加各池進出水切換頻率。不至于是微生物在營養缺少的情況下沉淀時間過長,過長的停留時間也將使微生物自身氧化。而不易培菌。 6.其它一些如ph調整,檢測方法,提高泥沙去除等還請自己斟酌處理。 目前經過耐心調試兩個氧化溝的污泥已經漸漸起來了(共有四個氧化溝)。SVI(30)只有左右。二沉池的出水還存在漂泥現象(本來污泥就不多)。 我們的操作為:有符合要求的原水(PH值色度等)進,兩個氧化溝各開兩臺嚗氣(DO為8~9),嚗氣機為表面,功率為30KW。四個二沉池回流到這兩個氧化溝,兩臺回流。 進水COD=350,BOD=80,SS=60,進水水質不是很穩定!!!請高手多多指教培菌后半段的工作!!! 1.培菌有改善,恭喜你! 2.看了你的描述,我覺得你的工藝好像有點不象氧化溝工藝了。 3.不管如何的工藝,我覺得你的溶解氧控制似乎高了,測一下,曝氣池出口的溶解氧吧!大于1.5的話,曝氣機關掉幾臺,如果關掉后充氧會不均勻,就頻繁切換一下吧。 4.注意營養劑的合理投入。 5.你們已經對原水有所控制,我想培菌會順利的。 6.活性污泥的流出,和你的負荷相對高,活性污泥量少等有關,培養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消失的。而且,流出去的恐怕大部分也是性質比較差的那一部分污泥。 我所處理的污水中含有硝基苯和苯胺類物質,工藝為調節池-汽浮-加酸罐-鐵碳池-加堿罐一沉池-水解酸化池-接觸氧化池-二沉池-出水。在培養過程中,我加入了鄰近化工污水廠的污泥進行接種。氧化池中BOD為400多。(可能因稀釋倍數太大,誤差較大。)前期進水1200時出水有800多。因此才降低進水濃度。現因出水沒達標,*有異議!我不知有無更好的方法既使出水達標(100mg/l)或接近達標,(因這是目前明確的目標),又能起到污泥培養作用。使以后的出水不至于有反復!另外我想再問一下:一沉池、二沉池、污水脫泥房采用的絮凝劑用何種較好,(當然現在脫泥房的絮凝劑不是很急)。一般濃度及投入量是多少?現在一沉池、二沉池絮凝效果不是很好(我采用的是聚鋁PAC)。 一、1.硝基苯和苯胺是屬于難降解的污染物質,對此類廢水的去除,各過程控制段都應控制得當。否則處理水時有壓力的。 2.投加絮凝劑PAC前后你需要測一下有機物的去除率。我建議同時組合投加助凝劑(PAM),相信在該物理段對有機物的去除率會提高的。由此將減輕該類難降解物質對后續生物系統的沖擊。 3.在工廠內部,采取節水措施,減少產水量,并降低二沉池回流水量,回流比可取50%以下。通過以上方法,提高污水在生物系統內的停留時間,此對去除率的提高有益。 4.如果可以的話請告知現階段處理水量,接觸氧化池容積,溶解氧控制值,接觸氧化池生物濃度等參數。 +陰離子PAM是比較好的絮凝劑組合。二沉池通常是不用絮凝劑的。脫水機房通常使用陽性的PAM即可。當然有些情況下也可以使用陰離子和非離子型的PAM。 6.投加濃度各個水廠水質不同,還請自己通過杯瓶小試予以確定。 二、1. 從你提供的數據:進水1200mg/L,出水800多mg/L,而氧化池的BOD=400mg/L來看,進水中的苯胺類難降解有機物幾乎沒什么降解。這說明整個生物處理系統中的優勢微生物菌群(有降解苯胺類物質能力的微生物)還沒有形成,所以你的生物處理出水就無法達標。 2. 其實缺氧--好氧系統的啟動很費時間,如果你接種了相關廢水處理的污泥(廢水中也含苯胺類),啟動時要掌握好水解池的水力停留時間、污泥回流等,可以監測一下水解池中pH值變化和揮發酸(VFA)看水解池是否發生了作用)。 3.如果能接種到相關廢水處理的顆粒污泥可能啟動得更快些! 4. 現在關鍵把生物系統正常啟動,沒有這個前提出水怎能達標。 5.可參照一下'賀延齡'寫的一本有關厭氧的書看看,有些理論依據再結合實際做起來,你就不會著急了。 三、'可以監測一下水解池中pH值變化和揮發酸(VFA)看水解池是否發生了作用' 1.我非常贊同用以上方法檢測一下。同時作為水解池效價評定的依據。但現在看來pH值和揮發酸(VFA)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2.作為系統調試和試運行階段,*應該不會過分強調出水達標才是啊。 我們現在的污泥齡很短,頂多有四天,這個是通過污泥濃度和排泥量算出來的,不是去通過控制得來得!我觀察到曝氣池的生物沉降性很差,二沉池表面有很多可能是漂泥吧,總之是懸浮狀的,所以我們的出水比較渾濁! 我剛開始是懷疑是曝氣太大破壞了絮凝性,但我們的溶解氧不是很搞啊,設定在1.5,究竟原因是什么啊,能不能幫我分析一下? 1.傳統活性污泥法,污泥齡4天的操控,如果進水濃度高,水量大(即污泥負荷高)時,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污泥負荷不高,如此污泥齡控制是不合理的。 2.如果你對各參數的操控理解比較透徹,那么,不論是通過污泥濃度和排泥量算出來的,還是去通過控制得來得!都沒有關系。但要和其他參數一起考慮,總結各個情況下的佳控制點。 3.曝氣池沉降性差,依據的參數是SV30值,30%以下比較正常,否則應用顯微鏡檢查絲狀菌的增殖情況。 4.上清液的混濁,多半是污泥負荷較高,導致生物活性增強不易沉降導致。通過顯微鏡可以觀察到多量的非活性污泥類原生動物,比如,側跳蟲,滴蟲等常見的快速游動型纖毛蟲。此類生物可以直接利用游離的細菌及有機物作為食物源。在負荷高時,游離不易絮凝的細菌增加,為此類生物提供了大量食物源,由此導致大量增生。不易絮凝的細菌和此類原生動物,導致活性污泥沉降變差。機理于此,還請自己體會。+ Y) V2 q/ E! B% p) c+ i 5.飄泥產生的原因也很多,空間產生來源考察一下,是池底沉降后又浮上來,還是未沉降到池底就浮上來了呢?顏色,粘度,上浮物顯微鏡檢查都是要檢查的。少量產生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大量產生,將使出水指標上升,曝氣池污泥量減少。 6.正常的微生物是不易被曝氣所打碎的,即使如此,在二沉池同樣,在水切力小的時候可以快速絮凝的。2 n! `: o' j6 _) R 7.溶解氧控制在1.5,是基于成本控制而言,而且是指曝氣池出口出水的溶解氧含量,曝氣池首端的曝氣要經常檢測,必須予以保證的,因為,吸附氧化的主要位置就在前2/3的位置,后1/3就應該,為其絮凝做準備,試想,出口過度曝氣,其生物活性被動升高,怎么利于二沉池的生物絮凝沉降呢?尤其是污泥老化時,污泥粘度升高,很容易粘附曝氣的小氣泡而有浮泥,不易沉降。 請問:我公司食堂經隔油池出水后COD值為1200mg/l左右,水量2萬t/月,要求出水COD《300,如何處理? 根據水量,成本及處理要求,我想要增加生化處理系統了。單單依靠物化可能達不到要求,費用也會較高的。 1、活性污泥培養過程中C:N:P=100:5:1但是怎樣計算面粉和尿素和磷酸氫二氨的投加量。 2、我廠在培養過程中可能出現污泥膨脹現象,鏡檢應該怎樣監測? 3、請告訴我詳細的培養和馴化活性污泥的具體操作! 1.其實不但是培菌,運行中,營養劑的添加也可按照C:N:P=100:5:1來確定。但要注意,檢測生物系統進水前,原水中的氮磷含量,并予以抵扣掉。 2.投加面粉來促進培菌,有點浪費吧!直接將面粉溶解在水中,檢測BOD5,然后根據投加量及水量換算一下就可以了。 3.尿素的氮含量好像是46%,計算投加量時不要忘了。 4.磷酸氫二氨你根據分子式自己計算一下磷含量吧! 5.例如!根據日實際處理水量(如1.5萬噸),進水BOD5=200ppm,進水幾乎不含氮磷(含則扣除),則,尿素投加量=(15000*200*5)/(100*1000*0.46)=326kg;磷酸也同,只是分子中的5換成1,分母中的0.46換成磷酸氫二氨中磷的含量。 6.絲狀菌檢測是容易的,但控制是比較困難的。 7.通常,我所見到的絲狀菌或類絲狀菌,大凡如下特征:呈透明半透明狀,細如發絲。粗細均勻,有的體內帶硫粒成黑點狀,部分具有活動性,甚者菌體長出細小分枝以擴大吸收養分的能力。光學鏡600倍放大可見到的,內部構造1000倍放大可見。 8.藻類有的形狀也如絲狀菌,但,大凡帶綠色而可區分! 9.培菌和馴化有專門的教材和工具書,你可以看一下,我這里不可能一一列舉的,還請原諒! 進水含有大量的印染廢水,只要曝氣二十幾分鐘,氧化溝上就有半米高的白色泡沫。一個氧化溝有六個曝氣機(30kw),曝氣機的主要作用為充氧和推流。DO基本上為8到9。所以我一般交替開啟曝氣機。印染廢水除了白色泡沫外,還有什么危害?我們該怎樣杜絕? 2)進水時我們該開啟幾臺曝氣機?不進水又該如何操作? 3)二沉池該開幾臺回流?一臺還是三臺回流泵(37kw)?才不導致出水帶泥? 4)氧化溝的MLSS有所增加。SVI(30)達到5%,但是污泥比較細小,泥相還是比較好。可發現菌種!!!接下來的工作該如何開展? 5)可以打剩余污泥嗎? 1.我想告訴你,白色泡沫的產生和印染廢水關系不是很大的,應該是你的生物數量少,相對進水濃度,負荷很高,由此,在底物較高的情況下曝氣,自然會產生白色不易破碎的比較粘稠的泡沫了。也所以生物培養較好的幾個池不產生泡沫的原因吧。只要生物數量上去了,泡沫是會消失的。 2.如果你檢測溶解氧時,每個斷面測定值都是8~9ppm,那么,是一定要降低曝氣量的,可能你會覺得我已經開很少的曝氣機,怎么溶解氧還很高,我想這是因為微生物數量少,氧的利用也就很少了。 3.我認為你可開2臺曝氣機,并交替開啟,但首端一定保證有一臺進行充氧 4.印染廢水濃度不高危害不是很大,濃度過高其不易降解的物質將影響生物正常代謝,以至印染廢水生物培菌比較慢的緣故。同時前段物化控制不好,對生物產生沖擊,就會使出水色度上升,產生超標現象 5.污泥回流按略大于正常回流比即可。*回流也是可行的。 6.在相對負荷未降低的情況下,我不建議你排泥的。 7.飄泥的產生,跟你曝氣過度是有很大關系的。 8.表曝氣機,有一個缺點就是不易調節充氧量,關閉設備來減少充氧又導致攪拌不足。
|
我廠是A-A-O工藝,在缺氧段有兩臺攪拌器,中間用混凝土墻隔開,在運行一段時間后發現,在走廊左右兩側都有浮泥,浮泥沒幾天就變結實、變干。清理后,過幾天就恢復原樣了,影響視覺。幫分析一下原因。
1.可能是您的攪拌設備攪拌不到位,存在死區! 0 X `7 T: H u: |% u
2.或者水力負荷不夠。 0 i/ I; w. u4 k! z
3.浮泥的產生并不會影響你的處理效果。部分流出厭氧區也會在好氧區被打碎的。 ! a' g6 H! A# 4.有點感官不好看,但特意處理也無必要的。
5.我想運行較好的其他該工藝的污水廠也多有這個現象。 m0 K/ N8 a6 B1 n/ m
我們的A/O池今天產生很多泡沫,而且那泡帶有很多污泥顆粒。這是為什么呢?前一天晚上我們沒給A/O池進水,但有加過面粉。而在二沉池中也有很多污泥上浮上來了。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呢? : B' O Q( r( [0 F0 d, u
1.看來和您投加面粉有關。
2.面粉含有大量的淀粉物質,直鏈淀粉,不易很快分解,由此會對微生物產生影響。 8 k8 {% D2 3.產生的泡沫多半是您在未進水時,反復曝氣,未降解有機物過多時產生的。 T8 Y$ y8 M; g& c! 4.大凡您的AO池產生過多泡沫浮渣會累及二沉池的。 - c Z: C2 _: Y6 q9 Z4 m( d$ G
5.進水后,過幾天應該會好轉的。 3 L/ T# Y) v- D9 e
6.為提高底物濃度,投加面粉不是,效果和費用也不合宜的。處理水量不大時,購買工業甲醇或許效價較好! + h) n9 I5 t% _! M* ]$ {+ j
含油污水處理的工藝有那些?哪一種工藝的投資低,處理效果好?隔油混凝氣浮似乎比較常用!我們現在的工藝是水解酸化+CASS,設計的大負荷試進水COD1000,但是現在進水經常在1500左右,同時氨氮在150左右,PH值為9.5。現在的現象是出水在250左右,暗淡的處理效果非常的不好,同時污泥散碎,微生物的個體小,SV在99%,出現了嚴重的膨脹,我因該如何調整運新參數。我們的參數分為曝氣、沉淀、潷水、間隔,在一個池子里面間隔進行。 (
1.進水PH9.5是肯定需要調整的,否則對微生物不利。
2.進水底物濃度超過設計標準,但處理水量不知是否也超負荷了呢?!如果處理水量只有設計處理水量的70%的話,應該還不會超過設計負荷的。
3.高負荷運行,通常認為不會導致絲狀菌膨脹的發生,如果污泥回流入水解酸化池,回流量能夠保證,那,更加不會有絲狀菌的膨脹發生了。
4.還請檢查曝氣的分布是否均勻,有*,此也可能導致絲狀菌膨脹的原因。
5.如果您處理的是工業廢水,成分單一的話,產生絲狀菌膨脹可能比較難避免的。
6.我想通過充分發揮水解池的作用,階段缺氧,應該抑制絲狀菌有利。/ w6 k' x8 ^8 r9 q; ]- /C比不知如何,這可能是您出水超標的一個原因,還請盡量提升該值。
8.氨氮的去除還請根據缺氧效果、底物是否充作處考慮,因為我不知道您具體的操作過程,所以,無法做出更深的判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