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江蘇晶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動態>>埃博拉高致病性
2*zui嚴重的一次埃博拉疫情,致死率高達70%。一直以來研究人員認為埃博拉病毒的高毒力與病毒的一種分泌型糖蛋白(sGP)有關。而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sGP并不對埃博拉的高毒力有任何貢獻。
埃博拉病毒的GP基因表達時有可能在RNA水平上7個連續腺嘌呤的位置插入一個腺嘌呤,使之后的讀碼框發生改變,翻譯出不同氨基酸序列的蛋白。有25%左右的表達產物被插入了一個腺嘌呤,表達為病毒表面的膜蛋白(GP),病毒就是靠這個蛋白特異性地感染靶細胞。而70%左右的產物沒有被插入,表達為sGP,它會被感染細胞分泌到胞外。因為sGP大量存在于血液中,它的功能一直受到研究人員的關注。但目前sGP的功能研究并不十分清楚,前人的研究發現sGP會影響宿主免疫系統,包括結合中性粒細胞并抑制其功能,通過影響淋巴系統使T/B細胞凋亡,血管調節異常,作為“誘餌抗原"誤導免疫系統無法攻擊病毒顆粒等。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巧妙的方法,通過DNA水平上將腺嘌呤7次重復的位置進行同義密碼子突變(8AKO),使RNA無法進行插入編輯,僅表達GP膜蛋白,不表達sGP。實驗以豚鼠作為體內實驗模型,將野生型毒株(WT)、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插入腺嘌呤的毒株(8A)以及改造的毒株(8AKO)分別對豚鼠攻毒,并監測豚鼠的體重、體溫、健康狀況。結果發現,3組豚鼠的病癥區別并不明顯。除了8A組與8AKO組各有一只豚鼠出現明顯病癥后恢復外,其他豚鼠均死亡,并無統計學意義的差別。
實際上,8A的毒株在體內感染時有明顯的得到7A基因型的選擇壓力,說明復雜的系統中sGP和GP的含量可能存在精細的調節,并有利于埃博拉的進攻。研究人員本來想通過此項研究得到毒力會因為缺少sGP而衰減的現象,但在豚鼠模型做出的實驗結果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sGP并沒有對埃博拉毒力有所貢獻,也讓科學家們吃了一驚。進一步的研究還在進行中。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