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萬疆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公司動態>>萬疆生物誘變物質的微核測試
一、實驗原理
微核(micronuclei)簡稱(MCN)是真核類生物細胞中的一種異常結構,往往是細胞經輻射或化學藥物的作用而產生的。在細胞間期,微核呈圓形或橢圓形,游離于主核之外、大小應在主核1/3以下。微核的折光率及細胞化學反應性質和主核一樣,也具合成DNA的能力。一般認為微核是由有絲分裂后期喪失著絲粒的斷片產生的。我們科研工作證實,整條的染色體或好幾條也能形成微核。這些斷片或染色體在細胞分裂末期被兩個子細胞核所排斥便形成了第三個核塊。已經證實微核率的大小是和用藥的劑量或輻射累積效應呈正相關,這一點和染色體畸變的情況一樣。所以許多人認為可用簡易的間期微核計數來代替繁雜的中期畸變染色體計數。由于大量新的化合物的合成,原子能應用,各種各樣工業廢物的排出,使人們很需要有一套高度靈敏,技術簡單的測試系統來監視環境的變化。只有真核類的測試系統更能直接推測誘變物質對人類或其它高等生物的遺傳危害,在這方面,微核測試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方法。目前國內外不少部門已把“微核測試用于輻射損傷、輻射防護、化學誘變劑、新藥試驗、染色體遺傳疾病及癌癥前期診斷等各方面。
現有的微核測試系統多數是用哺乳動物的骨髓細胞或外周血細胞。缺點是需要一定培養條件與時間、細胞同步化困難、微核率低,一般只在0.2%左右。近年來,有人采用高等植物花粉孢子利用它們天然的同步性作微核測試材料,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馬德修用一種原產于美洲的鴨跖草(Tradescantiapaludosa)(一種葉子狹長形的鴨跖草,目前我國許多地方已經引種),建立四分孢子期微核率計數(MCN-in-Tetrad)的測試系統,是近年來報導的較好系統之一。該系統用低劑量的化學藥物處理或輻射處理,其微核率可達10%—67%。
二、實驗目的
1.是了解微核測定的方法與意義。
2.為尋找新的測試系統或測定更多的環境因素。
三、實驗材料
具有幼嫩花序的鴨跖草(長在溫室中的鴨跖草都能現蕾開花,大田栽培花期也很長),剪取花序,每種處理重復3根。
四、實驗器具和藥品
1.培養液:Knop氏培養液:1000ml蒸餾水+磷酸二氫鉀0.25g+*0.25g+硝酸鈣1.00g+硝酸鉀0.25g+微量磷酸鐵。
2.處理液:EMS(甲基磺酸乙酯),由培養液配成,50mmol/L,75mmol/L,100mmol/L,150mmol/L等各種處理濃度。NaN3(疊氮鈉),由培養液配成,0.2mmol/L0.4mmol/L,0.8mmol/L等各種濃度。
DES(硫酸二乙酯)由培養液配成50mmol/L,100mmol/L,150mmol/L等各種濃度。
3.固定液:3甲醇:1冰醋酸
染色:改良堿性品紅液(配法參看實驗二十八)
實驗用具:30ml三角燒瓶,剪刀,鑷子,載玻片,蓋玻片等。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