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聚氨酯管道保溫廠家的方法
1.管道涂抹法保溫采用不定型保溫材料,加入黏結劑,或再加入促凝劑,選定一種配料比例,加水混拌均勻,成為塑性泥團,徒手或用工具涂抹到保溫管道和設備上的施工方法。
2.管道纏包式保溫是將保溫材料制成繩狀或帶狀,直接纏繞在管道上。采用這種方法的保溫材料有:礦渣棉氈、玻璃棉氈、稻草繩、石棉繩或石棉帶等。
3.管道預制裝配式保溫。
4.管道填充法保溫是當保溫材料為散料,對于可拆配件的保溫可采用這種方法。
一、在設計和施工中,一定要真正理解供熱管道直埋敷設方式分為有補償直埋敷設及無補償直埋敷設兩種方式,確實掌握兩種方式各自的工作原理,特點及其應用場合,以便在設計上合理選用,施工上安全、可靠、經濟。
1首先要掌握概念:有補償直埋敷設方式,是通過管線自然補償和補償器(如方形和波紋管補償器)來解決管道熱伸長量的,從而使熱應力為zui小;無補償直埋敷設,簡單地說就是管道在受熱時沒有任何補償措施,而是靠管材本身強度來吸收熱應力。
2無補償敷設方式的基本原理:在安裝管道時,首先給管道加熱到一定溫度,然后將管道焊接固定,當管道恢復到安裝溫度時(溫度降低),管道預先承受了一定的拉應力。當管道通熱工作時,隨著溫度的升高,管道應力為零,當繼續升溫時,管道的壓應力增加,當溫度升到工作溫度時,管道的壓應力(熱應力)仍小于許用應力。這樣,管道可以不用補償裝置而正常工作了。這種無補償方式應用第四強度理論,施工時需要對管道預熱,施工比較麻煩,但國內外已有大量工程實踐,理論計算可靠,能確保安全。另一種無補償方式是近幾年由中國北京煤氣熱力設計院提出的計算方法和應力分類采用安定性分析,應用第三強度理論。這種方式充分發揮鋼材塑性潛力,施工方便,無需預熱。
3兩種敷設埋設深度考慮不同因素。一是當確定采用有補償直埋敷設方式時,埋設深度只考慮由于地面荷載的作用不會破壞管道的穩定便可,從經濟、施工方便等方面考慮。當采用有補償直埋敷設方式時,盡量淺埋,一般覆土厚度大于0.6米即可,且與管徑大小無關。二是當采用無補償直埋敷設方式時,埋設深度要考慮管道的穩定要求,穩定性當采用不預熱的無補償直埋敷設管道時,主要與覆土厚度有關,一般比有補償埋得深,行覆土厚度應與管徑大小成正比。
二、施工前必須對生產高溫預制直埋保溫管的廠家進行調研,進場后認真進行檢驗,對不合格的保溫管拒絕使用。
三、直埋式預制保溫管在直埋管道施工中,焊接是一項保證工程質量的關鍵工作。
1必須是取得合格證書的焊工,方可在合格證書準許的范圍內施焊,沒有合格證書的焊工不能參加焊接施工。
2焊接管接頭時,應做好工作坑,且應注意接頭打坡口及接頭焊接質量。
四、固定支架,各種井室的施工質量直接影響工程質量和管道的使用壽命,如井室防水不好,將使部件因浸水遭到破壞。因此,應認真施工,確保施工質量。
五、必須重視預制直埋保溫的打壓,在滿足打壓條件下,首*行灌水排凈空氣,然后分兩步做:
1強度試驗:把管道內的壓力升至工作壓力的1.5倍后,在穩壓10分內無滲漏。
2嚴密性試驗:把管內的壓力降至工作壓力時,用1kg的小錘在焊縫周圍對焊縫逐個進行敲打檢查,在30分鐘無滲漏且壓力降不超過0.2個大氣壓即為合格。
3應按規范要求做好試壓記錄。
六、現場接頭保溫施工。這一項內容是直埋管道施工*的,施工質量好壞直接影響使用壽命,必須引起足夠重視。保溫管現場接頭保溫須在試壓合格后方可進行,保溫層有現場發泡施工和保溫瓦施工兩種方法,不管采用哪種方法施工,都不能出現環形空間,開裂、脫層等缺陷,保護層的做法有多種(如高密度聚乙烯和玻璃鋼保護層),但都必須保證接頭的整體性,嚴密性,防水性。
七、回填土應在管道試壓,接頭,竣工測量,清掃完畢后方可進行,且必須按直埋管施工特點回填規定厚度砂子,千萬不可偷工減料。
八、預制直埋保溫工程驗收,因直埋供熱管埋于地下,絕大部分屬于隱蔽工程,如果竣工驗收不認真,竣工資料不詳細,將會影響以后的使用。
保溫管道的熱損失(加30%安全系數)計算:
Qt={[2π(TV-TA) ]/〔( LnD0/D1)1/λ+2/( D0α)]}×1.3式中:Qt — 單位長度管道的熱損失,W/m;Qp — 單位平面的熱損失,W/㎡;TV — 系統要求的維持溫度,℃;TA — 當地的zui低環境溫度 ℃;λ — 保溫材料的導熱系數,W/(m℃),見表3;D1 — 保溫層內徑,(管道外徑) m;D0 — 保溫層外徑,m; D0=D1+2δ;δ — 保溫層厚度,m;Ln — 自然對數;α — 保溫層外表面向大氣的散熱系數,W/(㎡℃)與風速ω,(m/s)有關,α=1.163(6+ω1/2) W/( ㎡℃ )
包頭聚氨酯管道保溫廠家蒸汽:
QT=((2*3.14*170°)/(ln(0.113/0.108)/0.043+2/(0.113*1.163*(6+0.2/2)))
=1067.6/(0.0392/0.043+2/0.802)
=1067.6/3.42
=312.12瓦/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