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異性
抗原、抗體的結合實質上只發生在抗原的抗原決定簇與抗體的抗原結合位點之間,由于兩者在化學結構和空間構型上呈互補關系,所以抗原—抗體反應具有高度的特異性。抗原與抗體發生結合反應的物質基礎是:抗原決定簇與抗體的抗原結合部位間存在結構的互補性,二者相互結合,在適宜條件下,出現可見反應。二者的空間構型互補程度不同,結合力強弱也各異,互補程度越高,結合能力越強。但是這種特異性也不是的。假使兩種化合物有著部分相同的結構,在抗原—抗體反應中可出現交叉反應。
2.可見性
天然抗原分子表面一般含多種抗原決定簇,也可含多個同一抗原決定簇,從而可提供多個抗體分子結合的部位,故為多價。若抗體分子是單體IgG,僅有兩個Fab段,其能結合兩個相同的抗原決定簇,是為2價。在抗原—抗體反應中,若不考慮抗原、抗體的數量比例,則很可能出現抗原或抗體過剩。由于過剩一方的結合價不能被*結合,多呈游離形式存在,故僅形成小分子復合物,不能形成肉眼可見的結果。若抗原、抗體的數量比例恰當,抗體分子的兩個Fab段分別與兩個抗原分子結合,相互交叉連接成網格狀復合體,反應體系中基本無游離的抗原或抗體。此時,可形成肉眼可見的明顯反應物(沉淀物或凝集物)。因此,確定抗原、抗體的zui適比例十分重要,應根據抗原的物理性狀,對抗原或抗體進行稀釋,以確定zui適比例。
在恒定量的抗體中加入遞增量的抗原形成抗體復合物(沉淀)的量見圖。曲線的高峰部分是抗原—抗體比例zui合適的范圍,稱為等價帶(zone fequivalence)。在等價帶前后分別為抗體過剩帶和抗原過剩帶。如果抗原或抗體極度過剩,則無沉淀物形成,在免疫測定中稱為帶現象(zone phenomenon)??贵w過量稱為前帶(prezone),抗原過量稱為后帶(postzone)。在用免疫學方法測定抗原時,應使反應系統中有足夠的抗體量,否則測得的量會小于實際含量,甚至出現假陰性。
定量反應沉淀曲線
3.可逆性
抗原與抗體的結合為分子表面的非共價結合,結合穩定且可逆。抗原與抗體結合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的過程是一種動態平衡,在一定條件下,抗原與抗體結合形成的復合物可被解離,如低pH值、高濃度鹽、凍融等??贵w的親和力(affinity)是抗原抗體間的固有結合力,高親和力抗體的抗原結合點與抗原的決定簇在空間構型上非常適合,兩者結合牢固,不易解離。解離后的抗原或抗體均能保持原有的結構和活性,因此可用親和層析法來提純抗原或抗體。
4.階段性
抗原抗體反應的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特異性結合階段和反應的可見階段。在特異性結合階段,抗原決定簇和相應抗體Ig的Fab段的高變區相互吸引而特異結合,反應進行較快,大多在幾秒鐘至數分鐘內即可完成,但無可見反應出現。在可見階段,在抗原與抗體特異結合的基礎上,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環境中的電解質、溫度等,表現為凝集、沉淀和細胞溶解等反應。此階段較長,可歷時數分鐘、數小時乃至數天。但若為單價抗體或半抗原,則仍不出現可見反應。這兩個階段并無嚴格界限,往往*階段反應還未*完成,即開始第二階段反應。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