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顯示:吃下福島核輻射植物的蝴蝶更易早死
科技日報訊 2011年3月,發生在日本福島*核電站(NPP)的事故,導致大量的放射性物質被釋放到環境中。而近期日本琉球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吃下了福島*核電站附近采集的放射性植物的蝴蝶幼蟲,可能更容易出現畸形和過早死亡。該研究對于包括人類在內其他生物的意義,尚需進一步查明。
自福島*核電站因地震和海嘯破壞而發生嚴重核泄漏以來,福島核電站周邊土壤、海域中的動植物就多次被測出放射性物質超標,從水稻、蔬菜、奶牛到魚貝藻類等水產都沒能幸免,事故泄漏出的放射性銫也沉降在落葉上,停留到森林表層土壤中。此前有研究表明,一種平地zui常見、喜愛出現于各種草本植物旁的小型蝴蝶——酢漿灰蝶(Zizeeria maha),在接觸此類放射性物質后可能會對它們的生理和遺傳產生影響。
英國《自然》下屬《科學報告》期刊于近日發表了一項環境科學研究結果。位于日本西原町的琉球大學大瀧丈二和他的同事們進行相關實驗,分析了福島周圍地區的核輻射污染可能導致酢漿灰蝶終身攝入放射性同位素的潛在生物學影響。
實驗中,研究人員把福島周圍的放射性植物,喂給了位于福島南部1000公里的沖繩縣的酢漿灰蝶幼蟲。結果表明,食用含有相對低含量的福島*核電站釋放的人工銫,對于蝴蝶的生存、生長和發育都會產生可測量的影響,蝴蝶幼蟲更容易出現畸形和過早死亡。論文作者表示,目前還需要進一步的調查,用以探尋這些研究對于其他生物的意義。在得到確認之前,尚不能把這一結果套用到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物種上。
昆蟲類曾被認為對低放射劑量的影響抵抗力較強,但既往一次研究中,酢漿灰蝶并沒有表現出這種能力。2012年8月,英國廣播公司(BBC)曾報道稱,日本琉球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福島縣的蝴蝶出現嚴重基因突變,很多蝴蝶的腿、觸須以及翅膀形狀發生變化,譬如越是放射劑量高的地區,雄蝶翅膀的尺寸越小等等。實驗室研究也顯示,這些異變與放射性物質有關。(張夢然)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