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環保人士中一直有著這樣一組數據:我國目前的建筑能耗約占全社會總能耗的三成;430億平方米存量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每年新建90%以上的建筑,僅基本符合我國現行的建筑節能標準,但與歐洲相比遠遠落后。
面對能耗“高地”的房地產行業,在世界環境保護日(6月5日)之前,上海市樓宇科技研究會節能環保業委員會主任、東方低碳系統集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龍勝平日前在無錫表示,今年國家陸續推出的綠色建筑的扶持政策,對綠色建筑的發展和推廣有著重要意義,綠色建筑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
政策
直白地講,綠色建筑就是科學的、合理的節能建筑,它不是新生兒,而是一種原始的回歸。顛覆了過去高價格、高消費、高污染的建筑觀念,更加注重成本,注重品質,注重性價比。綠色建筑是利用機械、實用、簡單的建筑和結構原理,盡可能地減少人們采用主動方式尋求棲息之所而帶來材料、能源上的浪費。
據了解,上個世紀80年代,伴隨建筑節能問題的提出,“綠色建筑”概念就開始進入我國,2006年6月1日,原建設部出臺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次為“綠色建筑”貼上了標簽。《標準》為綠色建筑進行了定義,并形成了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六類指標,為中國綠色建筑劃分為三星、二星和一星。
緊接著,2007年8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又出臺了《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試行)》和《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等等,開始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不僅如此,為進一步加強和規范綠色建筑評價工作,引導綠色建筑健康發展,2008年4月,還成立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公室(簡稱“綠建辦”),專門負責受理三綠色建筑的評價標識,指導一、二綠色建筑評價標識活動。
如今,在國家節能減排大趨勢下,政府的宏觀政策導向要求商品房的開發愈加注重節能和環保性能。為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及環境保護部等部委相繼為房地產行業制定了包括土地、財稅、建筑標準、環境監督核查等措施在內的多項政策法規,用以強化建筑節能的實施。
企業先行
其實,目前我國的地產企業普遍處于從傳統型地產向綠色地產轉型的關鍵時期,也都紛紛在政策之前,結合自身的特點和發展路徑進行轉型。不同的企業在方式、路徑以及程度上有所側重,但一般都圍繞在“綠色、環保以及節能”等關鍵詞中實施。
以萬科為例,在專注住宅產品開發,在節能技術運用的實踐過程中,逐步意識到對于住宅產品,節能性能可發揮的空間不大,要想實現大程度的節能環保,只能從建筑材料生命周期和環境性能著手,于是萬科終在綠色地產的路上選擇了住宅產業化作為其實現路徑。
以科技著稱的朗詩地產則將綠色理念發展成“恒溫、恒濕、恒氧”的理念,從2001年開始就將這一理念融化到自己企業理念中,目前已經在江蘇、浙江、上海等長三角區域建設了多個綠色科技住宅,近十萬人已經享受這種科技居住體驗。
而招商地產則在2004年直接提出了“綠色地產”理念,并出版了《綠色地產之路》一書,對綠色地產進行了有效詮釋———“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房地產活動,并通過綠色地產的實施來實現經濟、環境、社會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
2008年,萬通地產全面推行綠色公司戰略,還被董事長馮侖賦予了一個晃眼的名字———“碳貞操”,公司將從綠色價值觀、綠色行為方式和綠色產品三個層面系統推進,為此公司發起成立了萬通公益基金會,組織員工進行綠色培訓,推行綠色辦公,倡導綠領文化。另外,通過綠色產品策略,以中國綠色三星標準和美國LEED標準為*,形成綠色產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