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離我們有多遠? 答案在每一個人心中,更在每一個人手中。
自十八大報告提出“美麗中國”概念之后,這一美好夢想就被賦予了諸多深意,輿論持續熱議,人們都在期待一個“天藍、山秀、水凈、地綠,環境優美、資源豐富、生態平衡”的中國。
與“豐滿”的理想相對的則是“骨感”的現實:近期全國多個地區長時間霧霾圍城,以及連續的水污染等一系列環保危機,更令人憂慮的是,這樣的污染危機已經從城市向鄉村蔓延。
“當鳥兒不再歌唱,當溪流不再流淌,當綠色的森林被褐色的枯草取代,當蔚藍的海洋被腐臭的魚覆蓋,我們是否還有能力生活下去?”半個世紀前,蕾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中的反問,直至今日,對我們而言,仍不啻是長鳴警鐘。
美麗中國離我們有多遠?
答案就在每一個人心中,如果人們心里裝著美麗中國的夢想,心中有這樣一種責任,有一份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心靈,那美麗中國就大有希望。
進一步而言,答案更在每一個人手中,如果每個人都能從自身做起,從當下開始行動,身體力行,將點點滴滴的力量匯聚成蓬勃的行動,美麗中國的目標就會離我們漸行漸近;反之,說得太多,做得太少,甚至只說不做,美麗中國就不過是海市蜃樓。
因為無論是轉方式、調結構這樣的國家戰略,還是低碳出行、節約能源這樣的社會號召,歸根結底都亟待落實為每一個個體的切實行動,方能真正改變嚴峻現實,塑造光輝前景。
十八大報告中,生態文明被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央將之提到了一個的高度。
藍圖已經畫就,行動才能成就未來。
對此,政府首先應該垂范,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的新風潮,并與社會公眾形成良性互動。
從宏觀而言,需要經濟發展模式的根本轉變,真正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不能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環境卻變糟了,終生活質量反而下降了。
回首過去一段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后,付出的代價是把西方發達國家分散在數百年間的污染,集中到了幾十年間釋放。如今,這種壓縮式污染已成為影響中國社會安全、生活安全與經濟安全難以承受的障礙,中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的形勢正日益嚴峻。
在中國工業化尚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轉型尚需一定時間的時代背景下,經濟發展需要轉變發展理念,*擺脫單純依賴資源消耗、環境破壞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實現發展與環境的平衡。
從現實觀察,形勢并不樂觀。目前可獲得的*統計數據顯示,“十二五”開局之年的2011年,中國確定了單位GDP能耗下降3.5%的目標,實際上,只下降了2.01%,全國8個地區未完成年度節能目標,全國氮氧化物排放總量不降反升,這直接增加了今后幾年的壓力。
由此觀之,實實在在的行動更需快馬加鞭,正如之前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毅中所言,節能減排有好的思路,但是沒有很好落實,一年緊一年松,需要一以貫之。他說,節能減排不能只是一個號召,關鍵是指標怎么落實。
就微觀而論,在具體的社會生活中,政府、干部更應在建設美麗中國的行動中,充當排頭先鋒。以節能環保低碳排放為例,面對馬路上日益增多的汽車、愈發擁堵的交通,無論是數量還是排放標準都位居世界前列的中國公車,它們的享用者能否以身作則,大限度地減少使用?干部們能否帶頭低碳出行,關系到相關政策的威信。行勝于言,政府部門的減排行動本身是鏗鏘有力的環保宣言。
政府之外,社會企業、民間組織以及生活中的你我都是建設美麗中國的蓬勃力量,每個人能夠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出門盡量乘坐公共交通、垃圾能夠不隨意丟棄、空調適當少開一會、用水多節儉一點……
整個社會建立一種愛護環境、建設和諧家園的氛圍,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才能鑄就“美麗”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