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江南,碧玉新妝,魚翔淺底,千里鶯啼,好一派春光。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古人對西湖的不舍,是因其山水自然之美。而如今,“美麗”已成為杭州廣袤城鄉共同的標簽。
早在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決定,啟動生態省建設。杭州響應,十年生態市建設,勾勒出一幅全新的山水天堂圖景。
2013年,在聽取杭州工作匯報時指出,杭州山川秀美,生態建設基礎不錯。要加強保護,尤其是水環境的保護,使綠水青山常在。希望更加扎實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使杭州成為美麗中國建設的樣本。
“生態環境是杭州具魅力、富競爭力的獨特優勢和戰略資源。努力爭當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美麗中國建設的先行者。”杭州市委、市政府發出號令,一個生產美、生態美、生活美“三美融合”發展的“美麗杭州”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五水共治 春來江水綠如藍
眾所周知,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美,因水而興。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浙江之源。作為沿海發達地區,浙江的經濟發展了,可水環境卻承受著極大的壓力。江南水鄉,為找到能游泳的河流尋尋覓覓;平原水網,不時為飲用水被污染的傳聞困擾。一輛苯酚槽罐車在新安江泄漏,150公里外的杭州桶裝水被一搶而空;多地市民相繼請環保局長下河游泳,乍看似笑談,細思之下,是群眾對污水橫流的痛心,對清清河水的留戀,對全面治水的期盼。
因此,浙江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作出了“五水共治”決策: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并明確提出,要以治水為突破口推進轉型升級。按照“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路線圖,從2014年開始,我省將計劃分三步,力爭在2020年前實現質變。這也是我省全面治理環境、倒逼轉型升級的重大戰略舉措。
“五水共治”行動在把握輕重緩急,分步實施的基礎上,將時間表分為三年、五年、七年等三步。其中,三年(2014-2016年)要解決突出問題,明顯見效;五年(2014-2018年)要基本解決問題,全面改觀;七年(2014-2020年)要基本不出問題,實現質變。
截至2014年,杭州市計劃整治的47條黑臭河道已全部通過驗收,合格率為100%。同時,根據民意調查,對黑臭治理效果滿意率已從原來的95.81%提升至今年的97.9%。
2015年,杭州還將再治理41條黑臭河,其中下城區3條、江干區11條、拱墅區8條、西湖區3條、濱江區3條、經濟開發區1條、余杭區6條以及蕭山區6條,并明確了每條黑臭河道的起止點、長度、所屬街道、整治建設情況等。
此外,按照《杭州市城市河道“清水治污”三年行動方案》,2014年底,杭州共完成了102條黑臭河道的治理工作。計劃在2015年年底前,杭州將全部消除市內所有黑臭河道。
五氣共治 合力趕走“霧霾”
“五氣共治”即治理燃煤煙氣、有機廢氣、汽車尾氣、餐飲油煙以及工地揚塵。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杭州市于2014年共淘汰后產能項目698個,淘汰燃煤鍋爐343臺,并對33家熱電企業122臺鍋爐、12家水泥企業的15條生產線進行了脫硝改造,共消減煤炭使用量120萬噸。
與此同時,2014年全市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9.5萬輛,共回收汽油1128.8噸。主城區僅有的1136輛公交黃標車均已完成淘汰、停駛,并且在更新車輛中清潔能源與新能源車輛所占比例達87.45%。
在全市開展的揮發性有機物源清單調查中,杭州共完成印染、化工等143家企業的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削減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達2000余噸。而在餐飲油煙方面,杭州所轄內的關企事業單位食堂、大中型餐飲企業安裝油煙凈化設施,建成油煙在線監控系統250多套。
此外,在出臺的《杭州市建設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規定》中創建了城區揚塵控制區4000萬平方米,主城區道路機掃率達87%(主次干道為100%)
杭州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對此介紹說,2015年將繼續圍繞“五氣共治”,以嚴格的執法制度全面建設“無燃煤區”、機動車污染防治以及揚塵控制等工作。2015年年底杭州將建成區范圍內關停或清潔化改造燃煤鍋爐750臺,力爭全市再削減燃煤100萬噸。同時,全面淘汰現有黃標車、實現油氣回收全覆蓋、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并在全市范圍實施黃標車24小時禁行。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還將以“嚴格的準入、嚴格的監控、嚴格的治理、嚴格的執法、嚴格的制度”為方針,打造環境監管嚴格城市,并結合《新環保法》實施,進一步加大對環境違法犯罪行為打擊力度,為杭州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分類垃圾 阻力轉化成動力
廚余垃圾放入綠色桶、可回收垃圾放入藍色桶、有害垃圾放入紅色桶、其他垃圾放入黃色桶。對于杭州而言,垃圾分類并不是一個新鮮話題。早在1986年杭州市就不停地探索生活垃圾分類,2000年,杭州列入了建設部指定的全國八個試點城市,在生活垃圾分類上進行了不斷地嘗試。2010年3月在37個生活小區啟動垃圾分類試點,經過四年多實踐,主城區已有1418個生活小區實行了垃圾分類,參與家庭已達80萬戶。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杭州全市每天產生的垃圾大概為8456噸,換算到每個人,每人每天的垃圾產量可以達到1.3千克。也就是說,每個三口之家平均產生的垃圾有3.9千克。
為更有效地治理垃圾“頑疾”,近日杭州市城管委市容環衛中心發布信息:2015年,杭州將推出一系列垃圾減量措施,將市區垃圾總量增長率控制在3%以內。
具體的措施包括,廚房垃圾袋實戶制,部分試點實行“一戶一碼”的小區,每戶家庭都會收到特定的二維碼貼紙,分為“廚余”和“其他”兩種。居民在垃圾袋上需粘貼相應的二維碼貼紙,在垃圾房前掃描二維碼,才能打開相應的垃圾房門,進行垃圾投放。之后,智能垃圾房將相關信息傳輸到社區垃圾分類自動化信息管理云平臺,得出居民垃圾投放參與率、準確率等數據記錄,并自動生成積分,發送短信提醒。
誠然,垃圾分類在杭州起步之時,曾受到諸多質疑。有人嫌太麻煩,有人嫌沒效果。曾經有市民觀察說,自己辛苦分好的垃圾,在回收的時候并沒有真正分開處理,而是被垃圾車混裝帶走了,多少也讓認真分類的人感覺沮喪。
但近年來,杭州著力推進垃圾分類的腳步從沒有停下,從在全國試點垃圾分類,到小區試點實名制垃圾袋,可以說,每一次改變,都是一點小的進步。如今的二維碼垃圾袋,更進一步從垃圾溯源的角度出發,重拳出擊,用更為科技、簡便的手段,讓垃圾分類這件事情更徹底、更好地為生活帶來便利。
改變,潛移默化地發生著。目前,分類垃圾的意識已逐步滲透進杭城百姓的生活。公開資料顯示,杭州全市已有812個小區參與垃圾分類,主城區超過64%的小區已經投身到這個行動中來。
【結語】
在城市化加速推進的今天,“生態”已成為當下一個熱詞,杭州亦是如此。
改革開放以來,在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杭州大力實施“環境立市”戰略,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原則,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杭州生態城市建設成效顯著,綠色,如今已成為杭州響亮的金名片。
(本文資料來源:中國環境報、杭州網、浙江在線、工人日報、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