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長沙市岳麓山下的麓谷第二工業園流水線繁忙依舊。廠區外,一輛輛大中型環衛車在霧中穿行。這里是中聯重科環衛機械公司的新園區,在機械制造行業并不景氣的2014年,他們上半年取得16.51%的增長率。
面對國內需求增長趨緩、出口受阻的宏觀形勢,機械制造行業面臨著嚴峻挑戰。我國大型機械制造企業有何應對之策?對此,有媒體人士采訪了國內機械制造——中聯重科,通過中聯重科的業務布局和產業調整,觀瞻企業的突圍之路。
中聯重科垃圾中尋獲“富礦”
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日均產生生活垃圾1000噸以上。而中國百萬人口規模的城市有600多個,如何處理好每年數以億噸計的垃圾,著實難倒管理者。而今,在垃圾圍城中,普通大眾對于散發惡臭的垃圾多躲之不及,一些企業卻在這圍城中“尋礦”,實現產業升級。
“用新型科技武裝裝備,將混合垃圾收集、集中機械分揀,再資源化綜合處理利用。”2月7日,中聯重科環境產業公司總經理陳培亮給出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路徑,“必須創新適合適用的技術,創新投融資模式,開放環境服務市場,吸收社會力量參與,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
據了解,2014年初,為環境產業公司全新打造的中聯重科麓谷第二工業園全面投入使用,環境產業二次騰飛的號角正式吹響。中聯重科借此成功完成了包括垃圾分選設備、中大型垃圾站、餐廚垃圾等垃圾處理設備產品的技術提升和產業化落地。
有媒體人士在中聯重科采訪時看見,垃圾通過收集集中,再經過滾筒篩分機、風力分送機、彈跳分選、磁選等機械可將垃圾中的廚余垃圾塑料、玻璃、織物等分選而出來,在通過壓縮站、厭氧發酵處理等環節將垃圾實現回收利用、低污染資源化減量填埋。
國內環境產業被看好
隨著中國各地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許多城市區域面積不斷擴大。這些新城區的路面清掃和垃圾處理工作產生了新問題:再依靠傳統人力清掃馬路,或者回收、分揀垃圾難度越來越大,不僅效率低、耗時長,效果也得不到保證。在奔向現代化的中國城市中,使用環衛機械和垃圾分揀處理系統將成為必然趨勢。如今,環境產業也成為一個新崛起中的,前景喜人的市場。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徐文龍曾表示,過去10多年間,我國城市環衛投資復合增長率高達19%,近5年環衛車輛復合增長率達48.7%,2013年更是出現100%的爆發式增長。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預計2015年,環境裝備市場容量將達到350億元左右,其中,環衛清潔裝備將超200億元,垃圾收轉裝備約為150億元左右。
中國環保部生態保護司司長莊國泰此前預測曾,未來,我國政府在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以及大氣治理“三大戰役”的投入“可能會達到上十萬億元的規模”。這也意味著,諸如中聯重科這些在餐廚垃圾處理、高濃度污水處理等產品研發和生產上處于地位的企業將更有優勢分享10萬億元的投資大餐。
環境產業成企業利潤增長新引擎
我國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到2015年,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能力達到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35%以上,其中東部地區達到48%以上。如何實現十二五規劃的垃圾環衛目標?“要吸收社會力量參與生活垃圾處理。政府購買服務,加強準入許可監督管理和退出機制。”陳培亮認為。
同時,陳培亮說,我國應加大新技術投入。餐廚垃圾可轉化成多種高附加值產品,資源化處置的節能減排效果十分明顯。以一家日處理200噸的餐廚垃圾處理廠為例,其一年可生產生物柴油3600噸,利用沼氣發電1314萬千瓦時;這相當于年節約4599噸標準煤,削減1.3萬噸碳排放。
“事實上,環境產業技術涉及面非常廣,除了生活垃圾以外,還包括工業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污泥、土壤修復等技術。”陳培亮說,“未來,國家應出臺措施解決垃圾收運工具不標準、運行方式不規范、運行機制不健全、垃圾處理設施環境效益優劣與環境服務費脫鉤的問題,企業也可以圍繞環境產業創新實現產業穩定化轉型。”
而事實也證明了企業圍繞環境產業實現產業升級轉型的正確性。“為環境產業量身訂造的中聯重科麓谷第二工業園也已投入使用,項目全部建設完成后產銷目標將近400億元。”陳培亮說,“中聯重科各部門加快了轉型升級步伐,環衛機械公司成為集團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的‘先頭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