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發展戰略環境驗收 2030年空氣質量全面改善
評價報告顯示中部地區大氣污染嚴重,其中開封、鄭州嚴重。評價報告指出,中部地區的復合型大氣污染態勢凸顯,PM2.5頻繁超標。以2013年為評價基準年,中原經濟區的開封、鄭州PM2.5超標為嚴重,超標天數55%以上,從季節變化來看,PM2.5污染春冬季重于夏秋季。
大氣數值模擬結果表明,中原經濟區大部分地區PM2.5濃度均超標(35微克∕立方米),僅三門峽南部、長治北部區域的PM2.5濃度低于標準值。
高達三分之二的中原經濟區面積PM2.5濃度高于70微克∕立方米(超標1倍以上),PM2.5濃度超過80微克∕立方米的區域涵蓋中原經濟區黃河以北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在內的17個地市,包括鄭州、商丘、新鄉、邯鄲等擁有數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農田面積減少 土壤重金屬污染加重
中部地區戰略環境評價研究范圍包括中原經濟區、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等重點區域,覆蓋河南、安徽、山西、山東、河北、湖北、湖南、江西八個省份59個地市。
評價報告指出中部地區10年間農田面積減少占全國21.5%;農田過度依賴農藥化肥,單位耕地面積化肥使用量比全國平均高60%-90%,農藥施用量較全國平均高20%-90%,土壤重金屬污染加重。
2030年消除飲用水水質安全隱患
評價報告指出,中部地區PM2.5頻繁超標。以2013年為評價基準年,中原經濟區的開封、鄭州PM2.5超標為嚴重,超標天數55%以上。
大氣數值模擬結果表明,中原經濟區大部分地區PM2.5濃度超標(35微克/立方米)。高達三分之二的中原經濟區面積PM2.5濃度高于70微克/立方米(超標1倍以上),PM2.5濃度超過80微克/立方米的區域涵蓋17地市。
針對中部地區面臨的生態挑戰,評價報告提出中部地區“三大安全”目標,到2020年,中原經濟區復合型大氣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長江中下游城市群主要大氣污染物濃度下降15%,城鄉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接近100%。到2030年,中部地區空氣質量全面改善,全面消除飲用水水質安全隱患。
相關閱讀:
《中部地區發展戰略環境評價》項目成果專家咨詢會在京召開
2014年11月20日,環保部評估中心在北京市組織召開了《中部地區發展戰略環境評價》項目成果專家咨詢會。環境保護部環境影響評價司、河北省、山西省、山東省等省環境保護廳,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單位代表出席了會議。
會上,與會代表就該項目成果進行討論交流,并提出修改建議。一是進一步明確環保戰略目標,特別是2030年的目標;二是進一步完善三大安全戰略性保護的總體方案,加強與環境保護戰略目標及中部地區主要資源環境問題的呼應性。三是加強與其他部委的溝通與協調,報告內容體現國家新環保要求。
會議的召開,有助于進一步推進項目成果驗收工作。下一步,環保部評估中心將按照專家和地方環境保護廳代表的意見,修改和完善報告內容,按時間要求完成項目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