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霧霾再一次不期而至。讓人開始懷念“APEC藍”來。
“希望并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APEC藍能夠保持下去。”國家主席在2014北京APEC會議歡迎宴會上曾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如是期冀。一場以經濟為主要議題的會議,給人們留下的大念想卻是久違的、透徹的“藍”。
然而,當人們還沉浸于“APEC藍”時,霧、霾天氣已然驟至。來自中央中央氣象臺的數據顯示,自19日起,霧霾不斷襲擾京津冀地區,19日當天,北京空氣質量PM2.5指數更是達到348,屬嚴重污染。爾后,面對這場遠未終結的治霾“拉鋸戰”,人們詫異于:“APEC藍”去哪兒呢? 【京津冀再成“重災區” 霧霾可治但要有決心】
談及此,就不得不對“APEC藍”追根溯源。事實上,碧空如洗的蒼穹,來得并不容易。北京全市工地停工、車輛單雙號限行,公車停駛70%,燃煤鍋爐改造、老舊機動車淘汰、污染企業退出,與此同時,北京部分市民享受了6天的“小長假”。當然,作為“同呼吸,共命運”的整體,亦離不開河北與天津的減排措施。
由此,霧霾可治理,自是毋庸置疑。不難發現,從2008年的“奧運藍天”到“APEC藍”,往往在某項具有重大影響的活動前,為使空氣質量大幅好轉,我們全力以赴,打造“環京空氣質量護城河”。然而活動一結束,霧霾立即卷土重來。如此反復,是否意味我們只能在重大活動期間才能見到藍天?而一旦這樣的預期強化,關鍵時刻祭出臨時救急措施,又能屢試不爽,我們的空氣質量就很有可能平時“看天吃飯”、重大活動期間“穩如泰山”。 【APEC結束“藍”不再 霧霾卷土重來“鎖”眾城】
于是,如何才能真正留住藍天,仍值得深思。在北京APEC會議期間,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莊市等10城市啟動史上大范圍車輛單雙號限行措施尤為引人注目。與此同時,京津冀地區連續多日空氣質量良好,天空湛藍也令人們對機動車的限行措施連番叫好。
但,如若單雙號限行真成為常態,這樣的“藍天”靠譜么?眾所周知,環境治理作為系統工程,單雙號限行僅是提高空氣質量的應急行為,治標卻不能治本。 【機動車限行可否喚回藍天】
誠然,“APEC藍”,短暫而美好。而治霾,歸根結底,更在于環境容量的提升,與污染總量的降低。聚沙成塔,方能找到此消彼長的臨界點。舍此,沒有任何捷徑。畢竟,藍天,也是美麗中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上就是今天的新聞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