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北京自備井置換正式啟動。作為啟動現場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內,兩口自備井的置換工程已完成前期設計。置換完成后,萬余名學生和教職工將告別高硬度的自備井水,喝上市政水。
以此為開端,北京借南水進京拉開了城區自備井置換的大幕。
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張萍介紹,到2020年前,用五年時間,北京市城區及一部分市區管網延伸覆蓋范圍內的大興、昌平等局部區域的自備井供水將全部置換,終日置換水量約60萬立方米,將改善近300萬居民的供水水質。“原則上,優先置換供生活飲用的自備井。”
此次置換的城六區自備井不含豐臺河西地區,市水務局供水處處長胡波表示,需等待長辛店第二水廠建成后,才有供水能力安排置換。
“雖有總體計劃,對于居民反映強烈的,具備置換條件的,可以打破編排的規劃,不在階段的也可以優先置換。”胡波說。
事實上,早在2009年,北京就開始籌劃進行自備井置換,但因缺乏替代水源進展有限。“南水進京提供了這個契機。”北京市水務局供水處處長胡波表示,2015年起,北京城區供水覆蓋范圍內將實施自備井置換工程,“優先保障供居民生活飲用水置換。”
根據《2015-2020年城區自備井置換工作方案》,北京將按照先東南、后西北的順序,自2015年開始,在城六區開展自備井置換工作。2020年前,將城六區及一部分市區管網延伸覆蓋范圍內的大興、昌平等局部區域的自備井供水全部置換,終日置換水量約60萬立方米,將改善近300萬居民的供水水質。各郊區縣可在供水能力允許時,參照推進。
據了解,凡參加自備井置換的單位,建設用地范圍以外市政自來水管線建設和改造由供水企業投資;自備井單位建設用地范圍以內供水設施的建設及改造的資金由產權單位自籌解決。為推進置換工作,北京擬將此列入2015年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在不增加用水總量及用水指標的前提下,自備井置換單位內部管網改造工程無需進行水影響評價審批。
此外,就市民擔心,市政管網供水能力富余已不多,加上自備井用戶后,供水會否更緊張的疑慮,胡波表示,目前,市自來水集團供水能力為每天322萬立方米,待郭公莊水廠投入運行后,每天將增加50萬立方米;2015年,第十水廠還會增加50萬立方米日供水能力。而市區供水管網內自備井每天總用水量為50萬至60萬立方米,所以總體供水能力能夠保障置換后所有用戶的需求。
自備井置換后,居民供水服務原則上由供水企業實現查表到戶,也可由原自備井單位負責,服務模式雙方協商而定。另據媒體報道,自備井置換前后的水費沒有變化,目前,自備井用戶的水費按照市發改委規定的居民用水價格來收。
業內人士介紹,自備井置換,不僅能保證南水北調江水進京后全市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自備井用戶的供水保障率、改善居民用水水質,更有利于充分涵養地下水、使長期處于超采的漏斗區得以休養生息,逐漸恢復和改善地下水生態環境。
【新聞助讀】2020年北京市政水置換9成自備井
地下水在目前北京供水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部分年份地下水供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如2006年北京用水量為34.3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為24.3億立方米,占了總數的70.8%。大量地下水的使用,使北京地下水超采嚴重,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除了2012年小豐水期外,地下水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米,目前北京市地下水水位已經達到24.5米,而上世紀60年代,這個數字是3米,80年代是7米,50年來地下水位下降了21米,密云、懷柔、順義水源地的低水位已經達到50米左右。
北京全市水務系統地下水位監測站網體系由885眼觀測井構成。目前《地下水保護和污染防控2014年度考核目標責任書》及相關工作正在順利開展與落實。已初步完成地下水超采區范圍劃定,并提出相應的地下水分區管理措施。編制完成了2014至2020年南水北調受水區地下水壓采方案,在南水北調中線通水后,逐步實施地下水壓采及回補,啟動自備井置換工程,促進地下水源涵養與修復。
2012年,北京市共有城鎮自備井13000眼,年供水量4.6億立方米。其中城六區共有自備井6550眼,年供水量2.25億立方米,占城六區供水總量的28%。2012年檢測結果綜合合格率為97.5%,樣品合格率為50%。此次置換工作主要置換中心城區市政供水管網供水范圍內,供水水質較差、供水能力不足且位于地下水嚴重超采區域的供生活用水(包括居民用水和公共服務用水)自備井。
自備井置換并不是廢棄,置換后的自備井可以作為城市的戰略水源按照不同的管理模式予以保留。誠如作為綠化、生產等其他水質要求較低的方面使用、作為戰略水源井應急備用,國家黨政機關、軍隊、消防、醫院等重要部門和單位的自備井作為本單位的備用水源予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