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開始“跑馬圈地”
8月10,瀚藍環境發布2014年上半年業績報告,2014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25億元,同比增長16.7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397億元,同比增長24.26%,實現基本每股收益EPS為0.24元,符合預期。
并購和產業園化將成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外延和內生擴張的兩種主要方式,擁有近10年環保行業經驗的瀚藍環境,于2013年開始著手收購在全國擁有10個垃圾焚燒廠項目的創冠中國,如此大手筆的收購計劃,在垃圾焚燒行業引起不小轟動。
“從垃圾焚燒處置的規模上看,瀚藍環境目前還不算大,公司對創冠中國進行并購,其在大陸地區有7個已經建成運行的垃圾焚燒項目,3個和政府已經簽訂經營協定尚未開工的垃圾焚燒項目,一共10個垃圾焚燒項目。全部運營后,日處理垃圾量能夠達到10800噸左右,預計近2-3個月左右能夠敲定收購事宜。”瀚藍環境副總經理王愷說到。
業內分析指出,待收購創冠中國完成后,瀚藍環境垃圾焚燒發電處理規模將達到14350噸/日,將一躍成為國內垃圾處理規模排名前十位的垃圾焚燒發電企業;未來隨著創冠現有投運項目盈利能力的提升以及在建和籌建項目的陸續投運,將對公司未來確定性的成長帶來良好支撐。
王愷表示,資本“跑馬圈地”是商業規律,當一個行業方興未艾的時候,大家都會這么做,只是不同的企業市場運作方式不同。過去十年,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在國內發展得相當快。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升,經濟發展從東部向中部、西部推進,環境問題越來越尖銳,城鎮化發展帶來的城市廢棄物大幅度增加,使得區域性的垃圾無害化處置成為焦點。
垃圾焚燒產業需提高門檻
據悉,“十二五”生活垃圾焚燒規劃的新建規模為21.75萬噸/日,同“十一五”末7.7萬噸/日的規模比較,年均增速為28%。業內分析認為,進入“十二五”之后,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涉及垃圾發電以及固廢行業發展的規范政策,并且對于行業的標準和監管也在逐漸加嚴,因此未來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講,標準和監管門檻將壓制其成長空間,資源會更傾向。
一邊是居民的不斷反對聲,另一邊是垃圾焚燒企業的快速擴張,垃圾焚燒企業到底有著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王愷表示,包括居民、媒體、專家等公眾對垃圾焚燒發電廠的質疑,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一些地方政府給行業塑造了低價、惡性競爭的行業環境,包括壟斷、招投標的暗箱操作等,導致了低建設水平、低管理水平項目的存在;其次,市場投資主體多元化后,資本進入垃圾焚燒行業的門檻很低,一些企業把經濟利益放在位,再加上前些年環保監督力度和監督到位程度不夠,就出現一些焚燒項目建設期壓縮成本,降低標準,運營期違規運營等問題。后表現的結果就是垃圾焚燒廠的現場環境很糟糕,老百姓對垃圾焚燒項目產生了偏見。
解決垃圾焚燒行業的問題,其實關鍵的還是在于政府,因為對這個行業來講,政府是大的業主,是業主來決定這個行業的發展情況,如果政府選擇的是低水平、低投入的公司,那么這個行業永遠都會面臨質疑。
“我們今天面對公眾、媒體質疑的時候,就是我們這個行業從政府到企業要進行全面突破和提升的關鍵時期。政府在意識到問題后,要加大政策、體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加強行業監管和自律。政府不能只規范行業后端,只要求排放達到統一標準,對于行業的投資建設標準、技術標準、運營標準等也應該有一個衡量規范,避免造成行業的惡性競爭。”
規模化、集約化的產業發展趨勢
業內環保專家表示,垃圾焚燒產業正處于大躍進時期,只有公司融資能力與技術優勢結合,在跑馬圈地中才能持續取得進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體現在技術、經驗、跨區域經營能力、融資能力等幾個方面,具有垃圾焚燒處理全產業鏈的公司在短期和中長期增長潛力明顯。對于垃圾焚燒發電這塊巨大的市場“蛋糕”,同時具有跨區運營和提供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服務的公司或將長期勝出。
對于未來中國垃圾焚燒行業的發展,王凱表示:“我相信今后我國的環保企業不是單一的環境運營企業,一定會形成一個綜合性的環境服務集成的市場主體,能夠為政府提供全方面的環境服務。
同時,我對這個行業的發展也充滿了信心,在未來不會很長的時間里,中國的環保產業一定會發生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在是以中小企業居多,未來一些大的綜合性的環保企業一定會脫穎而出,的企業會逐步形成規模化、集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