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PEC第三次高官會上,會議飲用水瓶通紅的瓶身上被貼上了一種內容為“markme,drinkme,takeme(給我做標記,飲用我,帶走我)”的綠色標簽,參會人員飲用時可在標簽上做出標記、辨認自己的水瓶。會務服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舉讓會場告別了“半瓶水”的浪費現象。
作為約定俗成的會場禮儀,為參會人員提供瓶裝水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慣例。然而,看似不起眼的瓶裝水,卻隱伏著巨大的浪費。筆者曾經多次參與會議結束后的會場清理工作,許多瓶裝水都剩下一半以上,甚至有的參會者就喝了一兩口,讓人覺得可惜卻又無可奈何,垃圾箱成了“半瓶水”后的歸宿。
為了體現本次APEC高官會綠色辦會、節約辦會的原則,會務部門采取了可以用指甲劃出印記的標簽,方便參會人員在瓶子上寫名字或做記號。從實施效果來看,絕大多數代表都將瓶中水喝光了,基本沒再出現“半瓶水”的浪費現象。由此觀之,與陳舊、空洞的說教相比,融入技術視角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從以往的情況來看,許多會場提供的瓶裝水多是一個模樣,開蓋后很容易弄混,特別是有中場休息的會議,參會人員再回來時弄不清哪瓶是自己喝過的,只好棄之不喝或再開一瓶,造成很大的“舌尖上的浪費”。因此,通過寫名字、涂鴉等方式做記號就能區分不同的瓶裝水,從而有效地減少浪費。
同時,為保障此次會議順利進行,北京也高度重視大氣污染防治。北京市委、市政府及企事業單位以身作則,70%以上車輛不允許上街行駛。其次,對揚塵、排污、燃煤等現象都作出了一系列限制和規定。普通市民也積極響應,實行“綠色出行”,盡可能利用公共交通。
此外,本次會議期間還將進一步加強對建筑工地的揚塵管理。施工工地達標率要高于90%;全市停止施工工地所有土石方、拆除等作業。其中,東城區、西城區還要停止所有建筑工地混凝土振搗及攪拌、結構澆筑作業;加強對裝有在線監控系統工地的監管,嚴厲打擊揚塵違法行為。
而在道路清掃保潔方面,北京市要求環衛作業單位對全市主干道、次干道、重要支路,除雨天外,每天進行兩次“吸、掃、沖、收”作業,清掃保潔新工藝作業覆蓋率達到85%以上,其中,東城區、西城區達到100%。同時,在做好迎峰度夏和確保燃煤電廠污染物達標排放的基礎上,努力實現燃煤電廠污染物排放水平低于限值50%。
“不光是會議代表,還有普通市民,都明顯感到自高官會議6日舉行到現在,這一系列措施都產生了實效,大氣質量明顯改善,交通也明顯順暢。這與北京市委、市政府和普通市民作出的巨大貢獻密不可分。”臘翊凡說。
眾多業內人士表示,在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訴求多樣化的當下,實現有效治理,不僅需要制度,也需要技術。長期以來,在治理浪費的問題上,通常采用一種自上而下的社會動員的方式,將社會成員看成一個同質性的整體,卻忽視了不同的人們在方方面面的差異。這樣的做法盡管在道德上頗具說服力,卻由于缺乏使用價值,對人們缺乏長期的、普遍的、強烈的行為感召力和約束力,往往在執行中大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
就治理浪費行為而言,不僅要促進人們節約意識和環保理念的提升,也要為人們減少浪費創造便利性條件。一張小小的綠色標簽,讓每天數千人開會的會場告別了“半瓶水”的浪費現象,為何?只有換位思考,把握參會者的社會心理和使用習慣,才能“對癥下藥”,激發參會者心中的節約意識和文明素養,從而引導和催生文明行為。
所謂好的治理,就是要及時地將正當的需要納入到規范化軌道。在全國大大小小的會場中,杜絕“半瓶水浪費”,不僅要學會綠色標簽的具體做法,更要注重背后的技術視角——只有尊重差異性和利益訴求,為人們提供便利性條件,減少人們遵守社會規范的成本,社會文明才會“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