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垃圾分類成無用功 資源化利用才能變廢為寶
曾經轟轟烈烈引發全城關注的廣州垃圾分類萬人行悄然落幕。然而,自活動一開始,輿論就質疑,官方是在掛“垃圾分類”的羊頭,賣“垃圾焚燒”的狗肉。
正如本次萬人行活動官民對垃圾處理態度的反應就可明確看出,市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但對官方環衛體制、垃圾處理的環節,仍不夠信任,而不幸的是,這種不信任被市民垃圾分類之后到了環衛工人手里仍被混合投放的現實所強化。
談到垃圾處理,必提焚燒填埋,即使在推進垃圾分類的城市也是如此。一邊大張旗鼓地宣傳垃圾分類,一邊卻在加速建設焚燒填埋設施,似乎把分類處理拋到了腦后。源頭分,后面混,分類垃圾得不到分類處理,分類豈能持久推進?扭轉這一局面,需要全面認識垃圾的資源、環境與社會屬性,并據此正確看待垃圾處理的要求、目的與方式方法。
在國內推進垃圾分類的城市,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邊大張旗鼓地宣傳垃圾分類,一邊卻在加速建設焚燒填埋設施,似乎把垃圾分類后的各類垃圾不同的處理拋到了腦后。源頭分,后面混,市民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將垃圾分好類,分好類的垃圾又被混在一塊兒被直接送進了垃圾焚燒爐。分類垃圾得不到分類處理,那么分類這種模式能夠長久嗎?
如果要扭轉這一局面,我們就需要全面認識垃圾的資源、環境與社會屬性,并據此正確看待垃圾處理的要求、目的與方式方法。
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
垃圾原本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某個人、某些人眼中的垃圾,在另一個人、另一些人眼里或許就是美妙的藝術品或寶貴的資源。
從垃圾與環境、資源、社會的關系分析,垃圾具有污染性、資源性和社會性。垃圾的污染性表現為垃圾自身的污染性和垃圾處理的二次污染性,導致垃圾在其產生、排放和處理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甚至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垃圾的資源性表現為垃圾是資源開發利用的產物,具有一定的物質資源和能源價值。垃圾的社會性表現為社會每個成員都產生與排放垃圾,垃圾產生意味著社會資源的消耗,對社會產生影響,并且,垃圾的排放、處理處置及其污染性影響他人的利益。
當前,存在夸大垃圾污染性、片面理解垃圾資源性和忽視垃圾社會性的現象。垃圾的污染性、資源性和社會性,對垃圾處理提出了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和社會化的要求。綜合考慮資源保護的重要性與資源回收利用的效率,垃圾處理應該堅持先源頭減量和排放控制、再物質利用和能量利用、后填埋處置的分級處理與逐級利用理念,均衡發展垃圾處理的各個環節,充分發揮各種垃圾處理方式的作用,尤其要加強分類垃圾的物質利用,減少垃圾的產生量,并減少每級處理后的垃圾排放量。
垃圾處置,科技是關鍵
在尋找垃圾處理的工業價值、商業價值的過程中,高科技可以讓我們實現跨越式發展。前不久,俄羅斯科學家已經可以利用等離子技術來處理垃圾焚燒過程中產生的有害氣體,并對城市生活制造的“污泥濁水”,通過等離子體技術手段進行無害化處理,使其轉為腐殖酸肥料,化污泥為良田。德國科學家在垃圾分揀方面創造出的“風揀技術”則令世界看到了垃圾處理的廣闊未來。該技術終結了垃圾人工分揀,讓風代替人去對垃圾中的塑料、玻璃、紙張等進行分揀,從而將垃圾處理工藝提高到了一個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