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器吃貨”亮相蘇州 廚余垃圾分分鐘便被處理
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環保企業的崛起,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都給破解垃圾圍城難題提供了有利條件。各類“神器”紛紛涌入大眾的視野。近日,蘇州姑蘇區便迎來了一個“神器吃貨”。
“吃進去”的是廚房垃圾,“吐出來”的是水蒸氣、二氧化碳、氨氣、酒精、有機酸。這兩天,蘇州姑蘇區長風別墅小區的住戶都被一個神秘新奇的家伙吸引。這個新亮相的高科技裝備就是姑蘇區首臺廚余垃圾生化處理機。
長2.35米、寬1.4米、高1.6米,這臺能“吃”廚余垃圾的生化處理機塊頭不小。據悉,這臺廚余垃圾生化處理機每天能吞進200公斤的廚余垃圾,24小時垃圾分解率達到99.2%左右,分解產物為水蒸氣、二氧化碳、氨氣、酒精、有機酸等,每天的耗電量在7至8度,真正實現了低碳。
它的神奇效用,主要靠那些微生物菌群實現。這些經過精心培育和篩選出來的微生物菌群,專門“吃”各種菜葉、骨頭、蔬菜和瓜果之類的有機垃圾。只要將有機垃圾投入機器內,同時置入微生物菌劑,通過高速發酵、干燥、除異味處理等工序,就能有效地把城市生活有機垃圾就地降解,在源頭上做到垃圾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
小區物業公司副經理王先生介紹,只要打開機器上面的蓋板,把垃圾倒進去就行。這幾天,還只是在試試,所以它“吃”得并不多,每天也只有幾十公斤。因為“吃”得少,分解出來的產物還不多。
據悉,這臺機器的價格約為20萬元。下一步,姑蘇區環衛部門將繼續在轄區條件合適的小區內積極推廣試點,為拓展垃圾分類渠道進行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
近年來,蘇州市頒布了《餐廚垃圾管理辦法》,對餐廚垃圾實行市場化處理,基本解決了餐廚垃圾危害環境問題。有廚余垃圾生化處理機“神器”在手,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家庭廚余垃圾處理難。
城市垃圾有很多,廚余垃圾是其中一種。垃圾分類,蘇州市從政策制定、財政投入、技術研發、收運體系和終端設施建設等各方面都進行了巨大投入,可是具體到實踐效果,還不是太理想。在某些小區中,明明有分類垃圾桶,某些居民對桶上的分類標志熟視無睹。還有的住戶,簡單的干、濕分離也做不到。在這樣的行為和習慣面前,某些小區垃圾分類技術和公共設施再好終也可能淪為“擺設品”。
垃圾分類是個系統工程,環節有很多,核心還是公眾參與。這就需要我們向自己的生活習慣“開戰”,從自己做起,養成垃圾分類意識和習慣。另外,每個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的受害者。在實行垃圾分類中,我們也要創新辦法,以學生、年輕人為主影響和監督身邊的人群,以晚輩子女為主教育和引導家里的老人形成良好的習慣,從而在全社會形成緊密配合和相互監督的踐行氛圍,實現“知行合一”。這樣,垃圾圍城的困局才能得到有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