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山東省能源局正式發布《山東省2025年
新能源高水平消納行動方案》(下稱《方案》)。
《方案》要求,聚焦發、調、儲、用協同發力,優化新能源裝機結構,深挖電力系統調節潛力,加快新型儲能建設,推動高耗能企業擴大綠電使用,豐富拓展消納場景,實現新能源高水平消納。2025年,完成煤電靈活性改造2000萬千瓦左右,建成新型儲能300萬千瓦,全省新能源利用率保持較高水平。
《方案》提出八方面24項重點任務如下:
(一)新能源結構優化行動
1.加快發展風電。快速提升風電裝機規模,減少電力系統調節壓力。海上風電建成華能半島北L、山東能源渤中G一期等項目,陸上風電加快推進濟南國瑞等第一批集中式項目。
2.有序發展光伏。科學評估新能源入市對光伏行業的影響,合理保持集中式光伏發展節奏;提升分布式光伏就地就近消納水平,明確新備案的一般工商業和大型工商業分布式項目年自發自用電量比例。
(二)火電調峰增強行動
3.加快存量機組靈活性改造。一廠一策制定改造計劃,5月底前完成已改造機組核定工作;年內計劃改造的機組確保9月底前完成;提前實施明年改造任務。2025年,完成2000萬千瓦機組改造及核定。
4.提升新建機組靈活性標準。新建純凝和抽凝煤電機組最小技術出力不高于20%和30%額定負荷。加快恒新能源、濟南熱電等項目建設,年底前建成大型煤電機組268萬千瓦。
5.挖掘自備電廠調節能力。推動企業自有電網機組合法合規并網運行,同步開展靈活性改造。支持并網自備電廠按照國家規定參與電力市場,與公用電廠平等獲得容量補償等收益,引導企業在新能源大發時段“多購少發”。
6.增強機組支撐系統能力。鼓勵煤電企業在魯北、煙威等新能源富集區域,因地制宜利用關停機組騰出的土地、設備等建設調相機,為電網提供電壓支撐和轉動慣量。支持亞臨界機組升參數改造,進一步
提升機組調峰性能,對按期完成改造的適當延長延壽時間。
7.加大新技術推廣應用。鼓勵在計量出口內建設電供熱儲能設施,按照系統調峰設施進行管理,其發電深度調峰貢獻根據現貨市場分時價格信號獲得合理經濟收益,其用電參照廠用電管理但統計上不計入廠用電。
(三)新型儲能提振行動
8.加快發展壓縮空氣儲能。重點在鹽巖礦資源富集區規劃建設大型壓縮空氣儲能,推動中儲國能、中能建泰安、中電建泰安等項目提速建設,年內新增規模100萬千瓦左右。
9.科學布局電化學儲能。重點在新能源集聚區、負荷中心城市、特高壓落地點等區域,規模化布局建設集中式電化學儲能,加快東營津輝等項目建設,年內新增規模200萬千瓦以上。
10.鼓勵新技術新場景應用。支持重力、鈉離子
電池、飛輪、超級電容等儲能新技術項目建設,推動儲能多元化發展。鼓勵源網荷儲一體化試點、綠電產業園、零碳園區試點單位科學配置新型儲能,推廣分布式儲能等新場景規模化應用,提升靈活調節能力。
11.支持獨立儲能發展。嚴格落實國家電價政策,獨立儲能向電網送電的,其相應充電電量不承擔輸配電價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對于充電電量與放電電量差額部分偏大的獨立儲能電站,電網企業可按規定開展用電檢查,如存在違規用電或轉供電情形的,獨立儲能電站需按規定承擔違約責任乃至強制解網。
12.完善儲能市場交易機制。適當放開現貨市場限價,拉大充放電價差。支持儲能自主參與實時電能量市場和調頻、爬坡、備用等輔助服務市場,建立“一體多用、分時復用”交易模式,釋放儲能快速調節能力。存量新能源場站繼續實施容量租賃,按并網承諾落實配儲責任。
(四)電網支撐強化行動
13.加強網架建設。夯實500千伏省域主網架,加快彌河新建、海口擴建工程建設。加強220千伏市域主網架結構,力爭年內盡早投產東營富國至裕民線路等工程。實施配電網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大農村電網改造力度。
14.優化調度運行。開展并網運行服務專項行動,超前組織并網驗收、停送電等工作,確保煤電靈活性改造、儲能等建成即并網。細化統計分析方法,加強新能源運行數據管理。持續完善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智慧化調度系統,全面優化調度管理機制,提高電網對高比例新能源的調控能力。
(五)綠電消費促進行動
15.推動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的企業參與消納新能源。支持電力用戶(含擁有自備電廠的企業)作為零售用戶或代理購電用戶在市場低價時段購電;對直接參與電力市場批發交易的電力用戶(含擁有自備電廠的企業),在低谷時段和新能源消納困難時段(以我省公布的谷段和深谷時段為準)月用網電量高于其全部網電量50%以上的,對該電力用戶中長期偏差收益回收系數為1。
16.打造綠電產業園。制定出臺試點實施方案,打造一批高比例消費綠色電力的園區。緊盯國家綠電供給相關政策,穩妥有序推進就地就近消納,實現新能源與產業融合發展。
17.推動算力與電力協同發展。適應算力中心綠電需求,協同布局算力中心與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優先支持綠電占比超過80%的新建算力中心項目,打造新質生產力增量負荷。
(六)消納模式創新行動
18.大力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試點。支持采用就地就近消納、綠電交易、虛擬電廠、分布式自發自用等模式建設試點,年內達到30個左右,建成威海碳纖維產業園項目一期工程。積極推動虛擬電廠建設,年內實現30家虛擬電廠參與市場調節。
19.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制氫。推進“風光氫氨醇”一體化開發,支持新能源電廠新增制氫裝機參與電網調峰,年內建成華電濰坊制氫加氫一體站項目。
20.積極拓展省外消納空間。加強與外電入魯送端省份溝通,結合省內供需水平優化送電曲線。加大省間現貨交易規模,實現富余新能源省間常態化交易,力爭年內售出4億千瓦時。
(七)電力市場化改革深化行動
21.推動新能源市場化改革。加快制定省級具體方案,實現新能源上網電量全部進入電力市場,上網電價通過市場交易形成,引導新能源充分調用儲能設施,主動優化出力曲線。
22.穩妥組織價格結算機制競價。科學確定機制電量規模,2025年新增納入機制的電量占增量項目新能源上網電量的比例,與現有新能源價格非市場化比例適當銜接。2025年原則上按技術類型分類組織開展競價。
(八)用戶側響應能力提升行動
23.持續完善分時電價機制。動態優化分時電價峰谷系數浮動比例和執行時段,引導“黑燈工廠”等用戶增加午間綠電消費。健全零售側價格監管機制,推動現貨市場價格信號向零售側用戶有效傳導,引導企業主動參與電網調峰。
24.加快充換電示范站建設。推廣濟南起步區車網互動充換電示范站模式,開展車網互動試點,擴大雙向充放電(V2G)項目規模,豐富應用場景。充分發揮電動汽車儲能資源對電網調峰作用,組織開展示范站建設,實現市級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