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自2022年4月入選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堅持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理念,將“無廢城市”建設納入績效考核,構建協調聯動工作格局,全方位推進制度、技術、市場和監管體系建設,明確全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專班34個成員單位的“路線圖”“任務書”“時間表”,讓“無廢城市”建設成為推進“美麗長春”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自此,從工廠到社區、農村、學校等更多領域,從汽車延伸到能源、醫藥、建材等更多行業,一場以“無廢”為名的美麗長春建設,從頂層設計出發,根系已達千家萬戶,“無廢城市”建設遍地開花結果,走出了一條具有長春地域特色的建設之路。
一、綠色驅動,激活工業行業低碳“引擎”
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長春的“廢”,涵蓋了一般工業固廢、危險廢物、農業固廢、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因此,在“無廢城市”建設上,長春瞄準了四個“關鍵詞”: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低碳化。
淘汰落后產能,推進鋼鐵行業綠色轉型升級,防止“地條鋼”死灰復燃。持續開展新上固投項目節能評審工作,嚴格控制“兩高”項目上馬。篩選、組織我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與節能診斷中介機構開展節能診斷服務,推動綠色制造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
爭創國家和省級綠色制造示范項目,全力打造“綠色制造”標桿。43戶企業成功獲批省級“綠色工廠”,10戶企業成功獲批省級綠色供應鏈企業。推薦18戶企業申報國家級“綠色工廠”,4戶企業申報國家級綠色供應鏈企業。申報綠色工廠和綠色供應鏈的數量超過去年。開展國家級“綠色制造”單位動態管理及組織國家級“綠色工廠”申領“企業綠碼”,以產業“含綠量”提高發展“含金量”。
二、多維度破局,打造綠色樣板
從工業始發,“無廢城市”建設串起了農業、建筑業、生活等全領域。
——變廢為寶,巧用農業固廢收處“妙方”。
提升農業固廢綜合利用水平。進一步強化村莊保潔和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建設,組織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春季戰役,較大程度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目前,長春市農村已建成生活
垃圾轉運站194座,覆蓋了全市鄉鎮(街道)143個、行政村2099個、自然村14477個,農村人口433.54萬人,累計清理農村生活垃圾55.6萬噸,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完善廢棄包裝物、廢舊農膜回收體系。2024年,全市秸稈可收集量為1091萬噸,完成秸稈綜合利用量987萬噸,利用率約為90.45%,超額完成秸稈綜合利用指標任務。
設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點站(點)2859個,全市農藥包裝廢棄物存儲站共有220個,農藥包裝廢棄物收集量為424.59噸。
——多管齊下,凝聚“無廢城市”共建“合力”。
長春市積極打造具有“長春特色”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完善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建設。
加快推進長春市餐廚(廚余)垃圾處理廠項目建設。截至目前,家庭廚余垃圾處置站達到10座,廚余垃圾日處理能力達680噸;加強生活垃圾分類處置設施運行管理,共處理其他垃圾159萬噸,餐廚垃圾5.27萬噸,收集有害垃圾8.3噸。
組織開展生活垃圾分類、過度包裝、制止餐飲浪費等專項行動。自2023年印發《長春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展制止餐飲浪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以來,共檢查餐飲服務提供者67056戶,整改餐飲浪費行為168家次,對全市80個街道、433個社區,共排查生活垃圾分類、過度包裝整改問題405個,派發整改案件1848件,下達整改通知單5份。
深入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工作。開放宣教基地17個,開展入戶宣傳121.7萬戶,學校家庭社區互動371次,全市垃圾分類知曉率達98%,參與率75%以上,回收利用率已達到39%,在全國同類城市中處于一檔水平。
——智慧監管,緊握建筑垃圾管理“韁繩”。
長春通過規范管理和技術創新,推動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讓城市建設中的“廢棄物”變成“新資源”。先后印發《建筑垃圾再生建材應用技術指南》《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目錄》(第一批)、《長春市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減量化專項方案(模板)》等文件,指導施工單位編制專項方案,建立建筑垃圾分類收集與存放管理制度。聯合建委、公安、交通等職能部門組建市、區兩級建筑垃圾聯合執法隊伍,加大對無證運輸、亂倒亂卸、密閉不嚴、遺撒、轄區裝修垃圾運輸車輛管控不嚴等清運處置問題監管力度。升級優化建筑垃圾智能化監管信息平臺,共享公安、建委、交通、審批、生態等部門信息資源。嚴格建筑垃圾運輸企業及車輛的審核準入,累計辦理建筑垃圾運輸許可195件,辦理建筑垃圾處置核準682件。加快推進長春市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中心項目建設。
——精準防控,織密危險廢物監管“網絡”。
長春市不斷建立健全全鏈條監管體系,全力打造嚴密的危險廢物監管 “網絡”。積極推動《長春市危險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管理條例》立法;印發《長春市2024年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評估工作方案》等文件,組織開展市、縣(市)區兩級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評估和自行利用處置專項整治行動,完成對720家危險廢物產生單位和經營單位的考核評估;支持完成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試點申報;推動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企業20家;指導6220家產廢單位和56家經營單位完成管理計劃備案和年報登記;組織企業和危廢監管人員參加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培訓4次,促進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
三、緊抓項目“牛鼻子”,激活發展新動能
長春市以項目為抓手,積極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條,有效推動城市綠色低碳轉型,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根據長春市與吉林市簽訂的《長吉兩市“無廢城市”共建合作協議》,兩地加強區域共建,共育良好產業生態。緊盯“無廢城市”創建的重點項目,動態更新“無廢城市”建設項目清單,謀劃總投資478.74億元重點項目48項,已完成28個。
長春循環經濟產業園是“無廢城市”建設的龍頭項目,已規劃建設了集報廢汽車、
廢鋼鐵、廢紙、廢塑料、廢有色、
廢輪胎、廢動力電池、廢棄電器等12種再生資源利用的全產業鏈條。目前,項目完成對接企業超100家,含上市公司15家,國企14家,央企8家,累計簽約企業8家,已完成首開區全部招商落位工作。在共計三期的全部工程完工投產后,該產業園可實現通過大數據平臺,閉環管理長春地區廢舊物資從收集、轉運、深加工、再生利用、交易等環節信息產業鏈,園區投產后將形成循環產業集群。
長春市還加大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投入,引導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開展生態環境領域技術創新,積極推薦“無廢城市”建設領域科技創新項目,爭取省科研經費的支持。截至目前,長春市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結題驗收的項目17項,涉及重金屬與有機廢水處理、黑土地主要農藥殘留污染防治、塑污防治等多個領域的技術創新。
四、激活“無廢細胞”,讓家園更美好
長春市持續推動“無廢細胞”創建工作,組織開展“無廢城市”進校園、進企業、進機關、進園區等活動;與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聯合組織開展“無廢企業”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引導工業企業推行“無廢”生產方式。如今,長春市已完成506家“無廢細胞”評估工作,4家“無廢細胞”入選“省級無廢細胞”,占全省第一,初步形成了多場景的固體廢物管理模式,在資源節約、垃圾分類、宣傳引導等方面形成示范效應。走進“無廢學校”,處處能感受到低碳環保的氛圍,生活垃圾分類的宣傳與實踐、生物多樣性教育園地、變廢為寶等環創活動……在朝陽區安民街小學,隨處可見“無廢”理念和孩子們互動的場景。長春市振華汽車涂裝有限公司倒逼工藝提升與改進,全力打造綠色循環低碳“無廢園區”,僅廢水處理產生的污泥就比往年同期下降30%左右。“無廢商場”歐亞賣場,全面推廣使用可循環利用物品。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定期組織“無廢”主題活動等,全力建設“無廢醫院”。
在深化實踐的同時,長春市還注重發揮宣傳引領作用,構建起立體化傳播矩陣。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圍繞“六五環境日”等主題,廣泛開展“無廢城市”宣教活動,組織吉林省鑫祥有限責任公司、東南污水處理廠、吉林省三合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置有限公司等9家環保設施開放單位開展開放活動;近4年印制、懸掛宣傳條幅1800余條,滾動播放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標語、公益廣告20萬余次,累計組織開展線下活動71場(次),參與24萬余人。
相信未來,隨著長春“無廢城市”建設的持續深入推進,會讓更多的“無廢細胞”活躍起來,形成強大的生命力,為打造具有長春辨識度的全域“無廢城市”建設示范樣板提供助力。
供稿:長春市環境保護宣傳中心
作者:李春暉
原標題:國際無廢日|長春市著力打造“無廢城市”建設吉林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