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午夜在线观看,色偷偷伊人,免费一级毛片不卡不收费,日韩午夜在线视频不卡片

正在閱讀:監測司司長:虛假數據比沒有數據更可怕 | 新聞發布會答問實錄
資訊中心


監測司司長:虛假數據比沒有數據更可怕 | 新聞發布會答問實錄

2025-03-28 09:12:14來源:生態環境部 關鍵詞:生態環境監測新聞發布會閱讀量:7326

導讀:3月26日,生態環境部舉行3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蔣火華,生態環境部宣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裴曉菲出席。
  3月26日,生態環境部舉行3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蔣火華出席發布會,介紹我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進展情況。生態環境部宣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裴曉菲主持發布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并共同回答了記者提問。
 
  介紹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情況
 
  蔣火華: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在這個春意盎然、生機勃發的美好時節,與大家再次見面。首先,我代表生態環境監測司,對大家長期以來對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關心、支持與幫助,表示衷心感謝!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調研時指出,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動態,要把建好用好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這項基礎工作做好。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作出“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健全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的重要指示。我們牢記囑托,錨定“全面支撐美麗中國建設”這一目標,聚焦“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這一主題,把握“鏡子”“偵察兵”“先鋒隊”這三個定位,努力實現“美麗中國哪兒美,監測數據告訴您”。
 
  第一,監測要當好反映美麗中國“顏值”的“鏡子”。美麗中國美不美、美在哪,既要靠人民群眾對藍天、碧水、凈土、青山等的主觀感受來評判,也要靠科學、客觀、可比的監測數據來表征和衡量。我們會同有關部門,建成覆蓋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聲、海洋、生態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全球規模最大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能夠以真實、準確、全面的監測數據,客觀反映美麗藍天、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美麗山川建設成效,“數”說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美麗中國新畫卷。
 
  黃潤秋部長在今年全國兩會“部長通道”上,用“下30”“跨90”高度概括了2024年生態環境質量的新改善。具體來看,一是藍天越來越多,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2%,同比上升1.7個百分點;PM2.5濃度“下30”,達到29.3微克/立方米;PM10濃度首次“下50”,達到49微克/立方米。十年間,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三大區域PM2.5濃度分別下降了47.3%、39.0%和25.1%。二是河湖越來越清,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首次“跨90”,達到90.4%。請大家看我手里的展板,地表水Ⅰ—Ⅲ類斷面比例從2015年的64.5%提高到2024年的90.4%,提高了25.9個百分點;長江干流連續5年、黃河干流連續3年全線水質穩定保持Ⅱ類;十年間,我國曾經水污染最嚴重的淮河、海河、遼河三大流域,水質優良斷面比例均上升超過30個百分點。其中,海河流域劣Ⅴ類斷面從2015年的39.1%,到現在實現連續3年消劣。三是家園越來越安寧,地級及以上城市聲環境功能區夜間達標率為88.2%,同比上升1.2個百分點。四是生態越來越優美,生態質量為二類,生物多樣性較豐富、生態結構較完整、生態功能較完善,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出門見綠”“推窗即景”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日常。
 
  同時,通過監測數據我們也看到,當前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還不夠穩固,重污染天氣過程還時有發生,一些河湖汛期污染問題依然嚴重,局部地區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較為突出,一些地方仍有噪聲超標擾民現象。污染防治攻堅任重道遠。
 
  第二,監測要當好及時發現生態環境問題的“偵察兵”。堅持問題導向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根本方法論。生態環境監測是發現生態環境問題的“千里眼”“順風耳”。經過50多年的發展,生態環境監測已經從手工監測發展到自動監測,并正向智能監測躍升。我們綜合運用衛星、無人機、無人船、走航車、自動站等各種監測技術手段,努力講清楚環境污染的指標、濃度、組分以及各類排放源構成特征和貢獻率,及時發現重點湖庫藍藻水華、生態保護紅線內生態破壞等問題。在新質生產力賦能下,監測將以更加明亮的“眼睛”、更加靈敏的“耳朵”、更加智慧的“大腦”,更好為守護祖國的綠水青山“站崗放哨”。
 
  第三,監測要當好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先鋒隊。全國生態環境部門所屬監測機構6.93萬人,是一支以高學歷、高職稱為特點的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人才隊伍。省以下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垂直管理以來,全國監測隊伍“一盤棋”統籌、“一股繩”發力,各級監測機構隊伍建設得到進一步規范和加強。2024年,我們舉辦了第三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帶動全國監測人學業務、鉆技術、強本領,當好美麗中國建設排頭兵和主力軍。
 
  我先介紹這些。歡迎各位記者朋友提問。
 
  答記者問
 
  裴曉菲: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請大家舉手提問。
 
  中國日報記者: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要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目前這一體系建設的整體進度如何?在健全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等方面,有哪些進展和成果?
 
  蔣火華:謝謝您對現代化監測體系的關注。
 
  正如您所說的,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我們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為此,我部迅速落實,專門召開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會議,黃潤秋部長出席;同時,專門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實施意見》,系統回答現代化監測體系“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誰來干”等關鍵問題,聚焦監測網絡一體化、技術裝備數智化、監測數據高質量、監測管理高效能、監測支撐高水平等“兩化三高”的要求,將現代化監測體系建設的藍圖轉化為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推進。
 
  現代化監測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網絡、技術、管理、隊伍等各方面全方位發力。其中,健全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是最基礎,也是最首要的一項任務。布設在人民群眾身邊的一個個監測站點,就像一雙雙“眼睛”,全天候不間斷地捕捉身邊的美景、感受環境質量的變化、發現突出的環境問題。2024年以來,我們按照天空地海一體化的要求,前瞻性謀劃“十五五”國家環境空氣、地表水、地下水、海洋等監測網絡布局。“十五五”期間,我們將以更加科學、高效、一體化的網絡,更好支撐美麗中國建設。
 
  第一,更加全面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空氣方面,在新的城市建成區增設空氣質量監測點位,確保城市發展到哪里,空氣監測就覆蓋到哪里。地表水方面,在三江源等源頭區增設地表水監測斷面,拍好從源頭到入海口的大江大河“全身照”。特別是在地表水的監測評價上,從“十五五”開始,我們將在現有水環境理化指標監測的基礎上,按照“三水統籌”的要求,全面部署水生生物指標等的監測評價,更綜合反映水環境、水生態狀況。當然,這樣綜合評價的數據可能會有所變化,我們將在新的更高起點上再出發。海洋方面,在美麗海灣單元、南海區域等增設海洋監測點位,更好滿足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新的要求。
 
  第二,更加有力支撐精準科學治污。精準科學治污的前提,就是要科學區分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對生態環境質量的影響,把注意力聚焦到人為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上來。“十五五”期間,對一些受自然本底因素影響大、周邊人類活動少的斷面,將進行優化調整。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全國政協委員提出鄱陽湖南磯山點位受鳥糞影響的問題。近年來大量越冬候鳥棲息在南磯山,鳥糞導致總磷濃度升高,就是典型的自然因素對環境質量產生的影響。類似這樣的斷面,“十五五”期間國家層面將優化布局和規范監測評價方式。
 
  第三,更加聚焦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在做好大江大河水質監測的同時,更加注重向群眾身邊的中小水體延伸,“十五五”期間將新增170余條群眾身邊的支流小河監測,讓點位跟著群眾走,數據圍著民生轉,讓公眾對監測數據更加可感可及。地下水方面,也將堅持問題導向,圍繞“一區兩場”,即化工園區、垃圾填埋場和危險廢物處置場強化監測。
 
  封面新聞記者:2024年生態環境部印發了第二批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名單和全國生態質量監測樣地設置方案,能否介紹一下我國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設的階段性成效和下一步的工作考慮?
 
  蔣火華:謝謝您的提問。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這對加強生態質量監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長期以來,與相對完善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相比,生態質量監測網絡的建設一直處在探索階段,是生態環境監測的一個短板弱項。“十四五”以來,我們印發《區域生態質量評價辦法(試行)》,制定實施《全國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工作方案(2023—2025年)》,推動我國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設按下“快進鍵”,已初步構建形成“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樣地”的生態質量監測網。
 
  一方面,部門協同、合作共贏,建設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我們加強與中國科學院、相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合作,已經開展了兩批次遴選,建立起171個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目前正在開展第三批遴選,屆時預計全國生態質量綜合站的數量將會達到200個左右,將全面覆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生態保護監管重點區域、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公園等重點區域。綜合站在全國生態質量監督監測與評價工作中發揮“控制性”作用,把美麗中國最美的地方全部“監控”起來,把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最好的區域守護起來。像內蒙古呼倫貝爾、黑龍江大興安嶺、福建武夷山、湖北神農架等等,這些大家熟知的美麗中國名片,都在我們第一批遴選名單里。
 
  另一方面,央地聯動、上下協同,布設生態質量監測樣地。生態質量監測樣地是生態質量監測網絡的核心載體,承擔著類似地表水斷面、環境空氣監測點位的功能定位。我們與各地生態環境部門一道,采用網格法在全國共布設1.64萬個樣地,涵蓋森林、草地、濕地、荒漠、城鄉、農田、水體和海洋八大生態系統類型,基本實現縣級行政單元全覆蓋。生態質量監測樣地以生物多樣性為主要監測對象,是反映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的“晴雨表”。前段時間,我們的監測人員在四川省生態質量樣地監測中,發現了一種新的報春花屬植物——眉山報春。
 
  下一步,我們將抓緊組織完成第三批綜合站申報與遴選工作,基本建成以200余個綜合站和1.64萬個監測樣地為核心的國家生態質量監測網絡,讓生態保護修復“看得見療效”,實現“在這里,看見美麗中國”。歡迎記者朋友到我們的綜合站采風。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去年生態環境部舉行了第三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通過此次比武取得了怎樣的成效?在加強環境監測隊伍建設方面還開展了哪些工作?
 
  蔣火華:謝謝您對大比武活動的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的生態環境保護隊伍。監測隊伍是生態環境保護鐵軍的先鋒隊,必須素質優良、技術過硬、本領高強,以“真準全快新”的監測數據全面有力支撐美麗中國建設。近年來,我們通過全員培訓、比武競賽、人才遴選、行風建設等方式,全方位加強全國監測隊伍建設。其中,監測技術大比武,是生態環境保護隊伍建設的一個亮麗“品牌”。
 
  去年,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市場監管總局大力支持下,我們聯合舉辦了第三屆監測技術大比武。來自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32支代表隊、384名選手參加了全國決賽。這次大比武,充分展現了監測垂改以來隊伍建設的新成效,展示了環保人愛崗敬業、履職盡責的新風貌。回顧一年多來的籌辦歷程,我個人有三方面比較深的感受。
 
  一是各地大動員,全員大練兵。參加全國決賽的384名選手,是從6136名省級賽選手中層層選拔的。這6千多人的背后,是被帶動、被鼓舞的全國各地近7萬人。全國監測隊伍匯聚在大比武的旗幟下,每個人都動起來、學起來、練起來、干起來。實驗分析組第一名楊利航同志感嘆,參加全國大比武就像經歷第二次高考,自己每天在實驗室能夠走出一萬步。我想,這不僅是大比武選手的奮斗日常,也是千千萬萬個在各自崗位上埋頭苦干的優秀監測人的生動縮影。他們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日復一日開展監測分析,源源不斷地為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提供數據支撐。
 
  二是只有干得好,才能考得好。這次大比武在項目設置上,堅持日常干什么、大比武就考什么,真正選拔出日常一線中的監測尖兵,而不是突擊備戰的“考試型”選手。我們采用虛擬現實技術,1:1還原污染源監測和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實際工作場景,真正考驗選手的實戰能力。從比武結果看,這次大比武,讓想干的人學到了真本領、讓能干的人得到了真鍛煉、讓干得好的人亮出了真水平。污染源監測組第一名谷樹茂同志,就是17年如一日,背負十幾斤重的設備,奮戰在高聳煙囪、轟鳴車間、泥濘溝渠的污染源監測“老將”。像谷樹茂這樣奮戰在污染防治攻堅一線的監測人,還有很多。
 
  三是技術“高大上”,“圈粉”年輕人。在大比武比賽現場,一架架無人機空中競技、一輛輛應急監測車整裝待發、一臺臺便攜式監測儀器高效運行,集中展示了近些年監測科技賦能、數智轉型的嶄新面貌。一些觀摩比賽的同志表示,為現在翻天覆地、耳目一新的監測技術所震撼。不少在校環境類專業的大學生,看到大比武宣傳報道后表示,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真是大有可為,畢業后就要干監測!這次大比武也成為監測業務與宣傳教育互相成就的生動實踐,再次感謝新聞媒體對監測隊伍的支持和關注。
 
  財新周刊記者: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數據造假問題一直受到社會的關注,請問環境部在打擊監測數據造假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如何進一步加強監管,確保我們的監測數據是真實可信的?
 
  蔣火華:對監測數據質量問題,生態環境部始終高度重視,我想先表明兩個基本觀點。第一,數據質量是監測工作的“生命線”。監測數據是客觀評價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反映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成效、實施生態環境管理與決策的基本依據。保障數據質量,是生態環境監測永恒的話題,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生態環境部始終把這條“生命線”緊緊抓在手上,須臾不敢放松。第二,一條虛假的數據,比沒有數據更可怕!如果沒有數據,決策部門還可以通過其他信息輔助開展管理決策。而如果采用了虛假數據,則一定會誤導決策!從這個意義上講,虛假的數據,比沒有數據更可怕!對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我們始終“零容忍”,發現一起,堅決查處一起,決不姑息,決不搞下不為例!
 
  目前看,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數據是可靠、可信的,是與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高度一致的。當前造假問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排污單位。在自動監測方面,主要是一些排污單位為逃避監管,伙同或指使設備運維方造假;在手工監測方面,主要是在排污單位暗示、默許下,一些第三方監測機構為搶占市場或節省成本而造假。
 
  2022年起,生態環境部聯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開展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專項整治。另外,我部也通過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改善監督幫扶等方式,強化監測弄虛作假問題的發現和查處。2024年,有兩個公開發布的案例比較典型。一個是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弄虛作假。2024年,河南某排污單位在污染物不能達標排放的情況下,通過墊高激光發射器、破壞采樣管路的方式,造成自動監測數據嚴重失真,掩蓋大氣污染物超標排放的事實。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九十九條規定,罰款59.68萬元。一個是第三方監測機構弄虛作假。陜西某公司以“包合格”承攬環境監測業務,出具虛假報告222份,獲利76萬余元,陜西法院以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對該公司和責任人員定罪判刑,并發出司法建議促推治理。這個案例寫進了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這也是多部門共同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合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一個重要成果。
 
  下一步,我們將從制度、管理、技術、隊伍四個方面發力,加快遏制并扭轉監測造假態勢。一是強法治。全力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條例出臺,依法壓實排污單位、第三方監測機構等各自法律責任,讓法律“長出牙齒”;二是強嚴管。繼續聯合法院、檢察院、公安、市場監管等單位,持之以恒嚴厲打擊弄虛作假行為,以高壓震懾加快實現“不敢假”;三是強技防。建立基于數智化技術防控理念的“源頭約束—過程穿透”技術體系,力爭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不能假”;四是強隊伍。加強基層生態環境隊伍建設,確保污染源監測監管事有人管、責有人負,把各項舉措落到實處。也歡迎記者朋友們監督。
 
  華夏時報記者:生態環境部此前就生態環境監測條例公開征求意見,請問該條例目前的進展如何?
 
  蔣火華:生態環境監測事業自上世紀70年代初起步,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目前,關于生態環境監測的法律規定,零散分布在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以及水、大氣、土壤、固體廢物、噪聲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生態環境法律法規中,但不夠全面、不夠系統、不夠集成,難以充分保障監測管理依法行政、監測工作依法開展,也難以有效應對當前生態環境監測面臨的一系列困境和問題。對于出臺生態環境監測條例,我們矢志不移、久久為功,自從2008年原環境保護部設立環境監測司起,就穩步推進條例的起草、報審、協調等工作。
 
  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在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部分,明確要求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我理解,生態環境監測條例就是生態環境監測最大的制度。加快出臺生態環境監測條例,是落實黨中央改革部署的具體舉措,也是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系統的共同心愿和強烈呼聲。
 
  在司法部大力支持下,我們于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公開向社會征求對《生態環境監測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生態環境監測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著眼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管理,規范生態環境監測活動,保障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就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監測數據質量保障、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內容進行規范。尤其對提高監測數據質量,嚴厲打擊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提出了一系列法規制度設計。各方對此高度關注,來自地方生態環境部門、檢驗檢測機構、科研機構、法律專家及社會公眾等反饋意見近400條。這些意見很多都十分具有建設性,我們進行了逐一梳理、認真分析、充分吸納。借這個機會,向社會各界對生態環境監測條例的關心表示衷心感謝!您提出的每一條寶貴意見,都是對加強和改進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更高期待,也是我們做好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不竭動力。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配合司法部做好立法調研、論證等工作,力爭推動條例早日與大家見面。條例出臺后,還請媒體朋友們多多關注,幫助我們一起做好宣貫實施工作。謝謝大家。
 
  中國青年報記者: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快速的發展,像DeepSeek這類AI大模型在環保領域的應用也備受關注。我們了解到深圳、常州等地已經通過本地化部署DeepSeek實現了環境監測的智能化轉型,請問您如何看待AI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前景?
 
  蔣火華:感謝您的提問。當前,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更迭,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火爆全球,不斷催生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生態環境監測科技含量高、數據資源多,對人工智能應用有著迫切的業務需求,也能夠為人工智能部署落地提供廣闊的應用場景。目前,DeepSeek已經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和不少地方生態環境監測部門得到初步應用。
 
  2022年2月,我們印發了《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試點工作方案》,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監測領域的應用。2023年以來,我們按照加快建立現代化監測體系的要求,全力謀劃推進監測技術裝備的數智化轉型。近日,我部印發了《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數智化轉型方案》,這是推進監測數智化轉型的頂層設計,也標志著監測數智化轉型邁出實質性步伐。
 
  在這里,我舉幾個例子。比如,在空氣和地表水監測方面,通過開展國控站點數智化改造,讓自動監測實現“無人運維”,現場運維頻次和單次運維耗時將降低70%以上;讓手工監測實現“智能采樣+智能分析”,在采樣上,采用無人機等開展無人采樣,在分析上,分區域建設全自動無人化“黑燈實驗室”,集中承擔水質樣品分析任務,采樣耗時、人員投入和運輸成本將節約50%以上。在生物多樣性監測方面,傳統手段是靠人數、靠人看、靠人辨,我到一些地方調研,現在實時傳輸紅外相機、鳥類鳴聲記錄儀、兩棲爬行動物雷達相機、蝴蝶智能監測儀等新型智能設備,基本能夠實現生物多樣性自動化監測,識別準確率達85%以上。在聲環境監測方面,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監測的儀器設備不僅能監測噪聲分貝數,還能識別噪聲源,辨別是來自機動車等的人為噪聲,還是蟲鳴鳥叫等自然聲音。這些都是新技術為監測賦能的鮮活案例。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近日,我部聯合工信部、市場監管總局印發《關于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圍繞環境監測等領域研發一批環保機器人、遠程運維裝備,加快虛擬現實、數字孿生等先進技術推廣應用。我們將積極推進新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中的應用,以更加智慧的監測“大腦”守護好祖國的綠水青山。
 
  海報新聞記者: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要求,要下大力氣解決好老百姓家門口噪聲的問題,請問監測司在加強噪聲監測方面有哪些具體的措施?
 
  蔣火華:謝謝您的提問。噪聲的問題,也是監測主題發布會提問頻次比較多的一個話題。這說明,不管是老百姓,還是新聞媒體對此都高度關注,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噪聲污染防治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們監測工作來講,人民群眾關切什么生態環境問題,我們就要及時有力做好相關領域的監測工作,這也是監測為民的應有之義。
 
  2023年1月,我們印發了《關于加強噪聲監測工作的意見》,提出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于2023年底前、其他地級城市于2024年底前,分別完成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系統建設。現在可以向大家報告,經過2023、2024“兩步走”,我們已經如期圓滿完成了地級及以上城市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系統建設,自動化率從2023年的8.7%大幅躍升至100%。這是噪聲監測從手工到自動天翻地覆的變化,是噪聲監測的重要里程碑,成果來之不易。
 
  今年1月,我們印發了《“十五五”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監測點位設置方案》,在地級及以上城市布設了4005個聲環境質量監測站點。在工作過程中,我們主要有三方面考慮。
 
  一是噪聲監測點位數量與城市規模相適應。城市是噪聲污染的集中區域。總的來講,就是城市規模越大,需要布設的噪聲監測點位就越多。按照功能區布設和有關技術規范,超大、特大城市不能少于20個,大城市不能少于15個,中等城市不能少于10個,小城市不能少于7個。我們還要求超大和特大城市應主動適當增加監測點位數量。
 
  二是把噪聲監測點布設在老百姓身邊。優先在人口密度較大的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設置點位,站點周圍200米范圍內應以居民住宅、宿舍樓等噪聲敏感建筑物為主。不得將點位設置在城市人口密度偏低、位置相對偏僻、周邊沒有噪聲敏感建筑物的地方,比如公園、景區等。總之,就是要讓我們的噪聲監測數據,和老百姓對聲環境的切身感受相一致。
 
  三是以數智化充分賦能噪聲監測。噪聲自動監測誕生之日,正是數字化、智能化蓬勃發展之時。現在布設在地級及以上城市的4005個監測點,天生就自帶數智化基因,它們既是自動監測站,也是智能監測站。這些監測站點配備了聲源識別模塊,能自動識別追蹤蟲鳴鳥叫、人為活動等不同的聲音“密碼”,不僅能測噪聲的分貝數,還能知道噪聲從哪兒來,能夠更精準支撐噪聲污染防治。
 
  目前,河北、上海、安徽等地在官方網站公開了噪聲自動監測實時信息,其他地方也在積極推進噪聲監測信息公開,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下一步,我部將持續加強聲環境監測與評價,推進噪聲聲紋數據庫建設,提升噪聲來源解析能力,為切實解決好老百姓“家門口”的噪聲問題提供更有力的監測支撐。
 
  界面新聞記者:目前生態環境部作為牽頭用戶的在軌衛星已有7顆,遙感監測能力進一步得到提升,請問遙感監測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發揮了什么作用,接下來有什么工作考慮,謝謝。
 
  蔣火華:謝謝您的提問。衛星遙感監測是現代化監測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天眼”。在整個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中,衛星遙感手段是極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特別是在大尺度、遠距離、非接觸的生態環境監測等方面,具有獨特顯著優勢。近年來特別是“十四五”以來,我部衛星遙感監測能力顯著提升,目前已擁有環境和大氣兩個系列共7顆在軌衛星,初步構建起多星聯動的短周期、高覆蓋、高分辨率的生態環境衛星遙感監測體系。以衛星、無人機等為代表的遙感手段,將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一,遙感是強化生態保護修復監管的“第一技術手段”。衛星遙感監測是發現生態破壞問題的“主渠道”,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技術支撐。近年來,我們利用衛星遙感完成了多輪次的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人為活動遙感監測,主動發現了各類違規開發活動,為生態監管提供了寶貴問題線索。我們還通過衛星遙感發現,自2000年以來我國“綠線”已向西移動約300公里,這與我國生態保護修復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高度契合的。
 
  第二,遙感是支撐污染防治攻堅的有力協同手段。在監測支撐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方面,遙感監測與地面監測形成了很好的互補協同。比如,在長江、黃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中,為將入河排污口“查清楚”“數明白”,不少地方采用了三級排查模式。其中第一級排查,就是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測,按照“全覆蓋”的要求開展技術排查,分析辨別疑似入河排污口,后續再組織人員對疑似排污口進行現場排查。再比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出,要制定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行動計劃。我們也在積極研究衛星等遙感手段在固體廢物治理領域的技術應用,確保生態環保中心工作推進到哪里,遙感手段就及時跟進服務到哪里。
 
  第三,遙感是服務“雙碳”戰略的高效監測手段。我們利用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高光譜觀測衛星和高光譜綜合觀測衛星等3顆國產環境監測衛星,加快探索“雙碳”監測的中國方法和中國產品。目前,已開展溫室氣體年度遙感監測,能夠及時、準確發現國內外重點區域甲烷異常排放點位。
 
  遙感應用潛力無限。當然,我們也清醒認識到,在衛星遙感監測方面還有很多短板弱項,距離高時間、高空間、高濃度分辨率的目標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下一步,我們將全面提升衛星遙感監測能力,進一步發揮好遙感技術的獨特優勢,積極探索與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聯動應用,讓衛星遙感的“天眼”越來越清晰,視野越來越宏大,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更大遙感貢獻。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剛才您通報了碳市場擴圍的情況,可否進一步介紹一下相關工作開展情況,以及下一步將有哪些部署和安排?
 
  裴曉菲:謝謝您的提問。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重大制度安排,是國際通行的氣候治理政策工具。2021年7月,我們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啟動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經過近四年的發展,市場總體運行平穩,發電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效果逐步顯現,全口徑電力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了8.78%,減排成本降低大約350億元。
 
  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是碳排放大戶,年排放量約3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三個行業納入碳市場管理后,不僅有助于實現雙碳目標,而且有利于以市場機制,加快落后產能淘汰和低碳技術創新應用,推動三個行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生態環境部為了碳市場擴圍,做了大量準備工作,開展了包括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在內的高排放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核查工作,先后發布了6項技術規范,其中就有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核算報告和核查指南,升級改造了碳市場管理平臺、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能力建設培訓,為保障擴圍工作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擴圍各項工作已準備就緒。
 
  根據《方案》部署安排,生態環境部將按照“邊實施、邊完善”的工作思路,分兩個階段,穩妥有序推進相關工作。其中,2024—2026年度是啟動實施階段,2027年度以后是深化完善階段。對于三個行業比較關心的配額分配問題,我們將繼續采用基于碳排放強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額,其中,2024年度鋼鐵、水泥、鋁冶煉企業獲得的配額量等于經核查的實際排放量,2025和2026年度各行業配額整體盈虧平衡,將所有企業配額盈缺率控制在較小范圍內。2027年以后,我們將研究建立預期明確、公開透明的行業配額總量,并逐步適度收緊,推動三個行業碳排放強度不斷下降。
 
  近期,我們將組織三個行業企業開展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按照《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等要求,加強數據質量管理,壓實相關主體責任、實施“國家—省—市”三級聯審、開展全過程信息化管理,確保數據真實準確可靠。考慮到這項工作的專業性,我們將加強對企業、地方生態環境部門、技術服務機構的專題培訓,實現新納入企業培訓全覆蓋。同時,我們會開展政策宣傳解讀,及時回應企業和社會關切,依法依規推動市場參與主體公開排放、履約、交易等相關信息,接受社會監督,為碳市場建設運行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經濟日報記者:最近,有自媒體頻頻曝光企業通過排污口違法排污的問題,請問生態環境部如何進一步加強對排污口的監管?
 
  裴曉菲:謝謝您的提問。水污染問題表現在水里、根子卻在岸上。只有把大大小小的排污口查清楚、管起來,才能夠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
 
  從2019年開始,生態環境部相繼開展了渤海、長江、黃河等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摸索形成了排查、監測、溯源、整治的工作模式。截至2024年底,各地累計排查出入河排污口33萬余個、入海排污口5.7萬個,七大流域和重點海灣排污口整治完成率分別達到90%和84%,推動解決了一批污水直排、亂排問題。
 
  正如這位記者所說的,近期有自媒體曝光了多起違法排污行為,反映出部分地方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短板、污水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也反映出部分企業鋌而走險,通過未審批的排污口或雨洪排口違法排污的問題。
 
  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將問題線索推送給地方現場核查整改,督促地方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和整治提升,特別是加快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落實排污口巡查和監測的責任。同時,應用信息化技術,進一步提升排污口數智化管理水平,做到“一口一碼”,實現“可聯網、可查詢、可追溯”,并充分運用衛星遙感、自動監控等技術手段,強化問題發現與溯源執法,嚴厲打擊企業違法排污行為。
 
  最后,我想說,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歡迎大家積極參與監督,舉報違法線索,和我們一道,共同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裴曉菲:感謝蔣火華司長,謝謝各位記者朋友的參與,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再見!
 
  攝影 | 曾震
 
  編輯 | 洪迪帆
 
  原標題:監測司司長:虛假數據比沒有數據更可怕 | 新聞發布會答問實錄
我要評論
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 專家解讀丨強化數智化理念,扎實推進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轉型任務落實

      《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數智化轉型方案》,聚焦生態環境管理需求,確立了“兩步走”實施路徑,強調技術迭代與業務穩定的動態平衡,強調了無人運維、智能采樣、黑燈實驗室等標志性智能技術應用,提出以“數據底座-智能工具-場景賦能”為路徑,有效支撐污染防治攻堅戰。
      生態環境監測數智化監測技術
      2025-03-28 09:05:44
    • 生態環境部:將積極探索衛星遙感與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聯動應用

      3月26日,生態環境部召開3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擁有環境和大氣兩個系列共7顆在軌衛星,自2000年以來我國“綠線”已向西移動約300公里,這與我國生態保護修復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高度契合的。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全面提升衛星遙感監測能力,進一步發揮好遙感技術的獨特優勢,積極探索與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聯動應用。
      生態環境監測衛星遙感監測
      2025-03-26 14:24:59
    •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數智化轉型邁出實質性步伐

      3月26日,生態環境部召開3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DeepSeek已經在我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和不少地方生態環境監測部門得到初步應用。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了《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數智化轉型方案》,這是推進監測數智化轉型的頂層設計,也標志著監測數智化轉型邁出實質性步伐。
      生態環境監測智慧監測
      2025-03-26 14:05:16
    • 新一批環保設施開放單位名單發布 557家包括石化、電力、鋼鐵、建材行業等“新四類”開放單位304家

      近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新一批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單位名單,共557家。截至目前,全國環保設施開放單位總數為2512家,累計組織線上線下開放活動19萬次,接待參訪公眾超過2.4億人次。
      環保設施開放單位生態環境監測危險廢物處理
      2025-03-26 13:46:42
    • 司法部、生態環境部在山東開展《生態環境監測條例》立法調研

      3月20-21日,司法部、生態環境部聯合調研組到山東濟南、青島市開展現場調研并召開有關座談會,充分聽取立法建議。
      生態環境監測立法調研
      2025-03-25 09:38:12
    • 全文實錄丨甘肅省生態環境廳召開2025年第3次新聞發布會

      3月21日下午,甘肅省生態環境廳召開2025年第3次新聞發布會。據悉,國家已于去年底提前下達2025年中央生態環境專項資金16.19億元,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主要用于鋼鐵、水泥、焦化行業超低排放改造,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燃煤鍋爐淘汰等,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重點支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含生活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等,土壤污染防治資金主要用于開展歷史遺留污染源整治等。
      新聞發布會中央生態環境專項資金
      2025-03-23 09:15:28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

    不想錯過行業資訊?

    訂閱 環保在線APP

    一鍵篩選來訂閱

    信息更豐富

    推薦產品/PRODUCT 更多
    環保商城:

    氣浮機曝氣機COD測定儀TOC分析儀污水提升器帶式壓濾機格柵除污機污泥泵潛水攪拌機污泥濃縮機污泥攪拌機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高壓清洗機油煙凈化器板框壓濾機無軸螺旋輸送機氣體分析儀煙塵檢測儀油霧凈化器超聲波清洗機泳池水處理設備

    我要投稿
    • 投稿請發送郵件至:(郵件標題請備注“投稿”)hbzhan@vip.qq.com
    • 聯系電話0571-87759680
    環保行業“互聯網+”服務平臺
    環保在線APP

    功能豐富 實時交流

    環保在線小程序

    訂閱獲取更多服務

    微信公眾號

    關注我們

    抖音

    環保在線網

    抖音號:hbzhan

    打開抖音 搜索頁掃一掃

    視頻號

    環保在線

    公眾號:環保在線

    打開微信掃碼關注視頻號

    快手

    環保在線

    快手ID:2537047074

    打開快手 掃一掃關注
    意見反饋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江县| 南溪县| 交城县| 通江县| 呼伦贝尔市| 本溪市| 台前县| 新龙县| 马龙县| 金昌市| 杭锦后旗| 扬州市| 潮州市| 舞钢市| 南丰县| 孟连| 阳原县| 望都县| 阿城市| 衡水市| 岱山县| 金乡县| 嘉禾县| 封丘县| 新营市| 介休市| 阳东县| 凌云县| 桐城市| 宜章县| 扶沟县| 酒泉市| 镇赉县| 封丘县| 武城县| 祁东县| 黄陵县| 平遥县| 东方市| 乌拉特中旗| 华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