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和生態環境部《關于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
環境監測體系的實施意見》(環監測〔2024〕17號,以下簡稱《實施意見》)要求,生態環境部印發《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數智化轉型方案》(環辦監測〔2025〕8號,以下簡稱《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以下簡稱國家網)數智化轉型的基本思路、建設目標和主要任務,為新一代國家網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一 正確認識數智化轉型的重大意義
(一)落實美麗中國建設部署的重要支撐
《實施意見》明確要以全面支撐美麗中國建設為核心,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健全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塑造數智化監測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國家網數智化轉型是觸及監測業務需求、運行模式等多方面的系統性變革,是主動適應美麗中國建設新形勢、新任務的創新舉措,也是強化監測核心業務與科技創新的根本途徑。數智化轉型要以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為核心引擎,推動形成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監測體系,驅動監測網絡智能化改造,建立與數字化相適應的新一代技術體系,實現監測
數據采集、傳輸、處理、分析及應用支撐的全流程智能化。在此基礎上,優化監測網絡頂層設計,提升跨介質、跨區域、多技術手段融合的一體化水平,實現天空地海生態環境監測全覆蓋。
(二)助力污染防治攻堅戰縱深推進的創新引擎
隨著污染防治攻堅和美麗中國建設的縱深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對監測網絡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效能,以及監測數據精準性、全面性、時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數智化轉型要以生態環境治理需求為牽引,構建“精準治污靶向管控、科學治污模型支撐、依法治污數據存證”的技術框架,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與監測業務的多模態融合。通過重構“感知-傳輸-分析-決策”業務流程,實現提高運行效率、增強生產效能、防范質量風險等目標,為生態環境治理提供更加科學化、定量化的決策依據,有力支撐“美麗中國先行區”分階段試點。
(三)培育生態環境監測新質生產力的前沿陣地
生態環境監測數智化轉型是落實黨中央關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戰略部署的具體舉措,是新質生產力在生態環境治理領域的具象化實踐。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征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與監測數智化轉型的技術要求高度契合。通過突破高精度、高覆蓋、抗干擾、防篡改等技術瓶頸,不斷提高關鍵設備國產化率,使感知技術裝備更加靈敏準確;通過推動技術標準升級、質量管理與量值溯源建設、設備全過程管理和網絡獨立性運行,使復雜網絡智能運控更加優質高效;通過統一數據底座、共創大數據分析“工具箱”、加強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究應用,使監測異構數據智能分析水平快速提升。在此基礎上,促進生態環境領域技術創新、數據應用和產業協同,為全球環境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二 《方案》的亮點與特色
(一)強化總體設計,保證緊貼實際、切實可行
一是需求牽引、問題導向。《方案》聚焦生態環境管理需求,以提升國家網在態勢感知、污染溯源、應急響應等方面的支撐為目標,針對數據生產效能不足、質量管理體系缺陷、標準體系不健全、數據應用水平不高等問題,提出了加強新型感知技術應用、健全質量管理體系、打造監測“智慧大腦”、加快推進數智監測技術標準化與分級分類標準體系建設等一系列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二是系統謀劃、分步實施。《方案》確立了“兩步走”實施路徑:2027年實現國家網標準化、規范化水平大幅提升,在重點區域率先探索以無人運維、智能采樣、黑燈實驗室、立體遙測為標志的新一代監測網絡;2030年實現國家網系統性重塑,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整體躍升,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全面實現,監測“智慧大腦”基本建成,總體效能滿足美麗中國建設支撐需求,技術裝備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配套《清單》以水、氣“兩張網”為重點,明確和細化了具體任務、進度安排與目標指標,確保轉型有序推進、平穩落地。
三是先立后破、試點推進。《方案》強調技術迭代與業務穩定的動態平衡,采取風險評估前置,充分考慮業務模式和技術路線調整對國家網可能帶來的影響,提前做好業務提升度和技術可行性的科學論證、測試驗證和效果評估;建立試點示范機制,優先在京津冀及周邊區域開展數智化改造試點。
(二)錨定轉型里程碑,量化任務節點與實施路徑
一是構建新一代智能感知網絡。《方案》中強調了無人運維、智能采樣、黑燈實驗室等標志性智能技術應用,計劃于2030年前基本完成國家網空氣、地表水監測站的智能化改造。改造后,現場運維頻次和單次運維耗時將降低70%以上,人為干擾自動識別率達到80%,地表水手工采樣耗時、人員投入和運輸成本節約50%以上。同時,強調了光散射、立體遙測、AI識別等新一代感知技術應用,旨在通過感知技術迭代升級賦能監測業務質效提升。
二是建設復雜網絡智能運維控制平臺。《方案》明確要求搭建集數據生產、質量管理、監督檢查等功能為一體的智能運控平臺。智能運維模塊實現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數據采集與安全監控,大幅降低人工干預;全面質控模塊實現監測數據采集傳輸全過程溯源,強化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監督檢查模塊實現監測全鏈條實時監管,數據篡改秒級報警,有效識別與防范質量風險。
三是打造數據驅動的監測“智慧大腦”。《方案》提出以“數據底座-智能工具-場景賦能”為路徑,有效支撐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全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資源中心,整合水、氣等全要素監測數據與氣象、水文等跨領域信息,圍繞生態環境質量綜合分析、區域生態質量評價、污染態勢感知和主動問題發現等管理需求,加快研發大數據分析“工具箱”以及行業大模型,充分釋放數據價值,提升管理支撐效能。
(三)加強現代科學管理賦能,推進規范化、標準化進程
一是健全數智化監測技術標準體系。《方案》提出要構建涵蓋不同等級、適用范圍以及類別的分級分類監測標準體系。建立監測新技術與標準體系銜接的“快速通道”,制定數智化轉型急需標準規范清單,優先納入制修訂計劃。加快完善國家網監測站點數智化改造等技術規范,有效打通新技術與現有技術標準之間的銜接,促進規范化業務導入和規模化應用推廣。
二是健全質量管理體系。《方案》要求構建全過程質量管理和穿透式監管體系,著力推進監測數據質量管理的央地協同聯動,確保全國監測數據質量的同步提升和可比性;著力推動質量管理目標從滿足達標合規向追求卓越、精益管理轉變,質量管理體系從僅涵蓋實驗室手工監測向覆蓋監測全要素、全過程轉變,質量控制技術從分散化、碎片化向系統化、集成化、體系化方向轉變。
三是創新自主運行管理模式。《方案》要求加強國家網監測運維供應鏈管理,強化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監督;建設區域實驗室和倉儲中心,實現備機、備品、備件統管統配;通過優化國家網運維機制,減少人、機、料等采購供應的中間環節,推動資源集約化智能運維調度,從而提升業務運行和資源集約高效管理能力。
(四)多措并舉,全面夯實基礎資源保障
一是充分鼓勵科技創新協同。《方案》提出要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為依托,全面提升考核評價、調查評估、污染溯源、監督執法支撐能力。為此,將重點開展數智化轉型相關科學理論與關鍵技術攻關,凝聚監測領域相關部門合力,共同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在京津冀地區打造數智化轉型先行區,率先探索天空地海一體化感知網應用示范。
二是重點保障數字化基礎資源。《方案》要求充分利用生態環境云及監測分資源池,確保所有重要業務模塊與數據資源均實現上云及容災備份。大力推進國產化替代,在2027年前完成操作系統、數據庫等信息化產品的信創替代以及應用系統適配。此外,還將構建涵蓋要素齊全、算力充沛、開放共享的監測數字化資源體系,為“智慧大腦”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三是積極拓展多元保障機制。《方案》提出在組織領導方面,要加強對國家網的業務統籌能力,建立清晰、規范的跨部門跨層級業務銜接機制,實現業務協同與資源整合;在經費保障方面,各地可按照“事權與支出責任相匹配”原則,積極爭取將數智化轉型相關任務納入生態環境領域中央財政支出、超長期國債項目等支持范圍,協同推進轉型落地;在人才保障方面,要注重引入信息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智化專業人才,推進業務與IT一體化發展,強化復合型人才培養。
三 如何抓好貫徹落實
總站不等不靠,先行先試,去年以來,在數智化轉型的總體設計、水、氣“兩張網”無人運維技術驗證、數智化基礎底座搭建、自動監測質量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下一步,我們將在認真學習領會《方案》精神的基礎上,重點從以下三方面抓好貫徹落實。
(一)強化數智化理念
理念上,要從傳統的經驗主義思維向數據驅動思維轉變,積極采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文化上,要構建卓越領先、質量管理和協同協作的單位文化,打造學習型單位,不斷學習數據精益分析、AI算法等新技能。組織上,要構建矩陣型組織,推動業務流程集成貫通,破除阻隔業務高效協同運行的“部門墻”。業務上,要積極探索將數字技術引入業務全過程,分析狀態參數,預測設備故障,優化生產流程。管理上,按照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原則,構建知識、業務、資源、人員全連接、大協同的服務管理平臺,讓“數據多跑路,職工少跑腿”,系統提升內部管理水平和運行效能。
(二)扎實推進轉型任務落實
為支撐實現《方案》“兩步走”轉型目標,總站采用專業項目管理模式,細化分解工作任務,科學制定進度安排、評審節點與測試計劃,有效控制實施質量、時間與風險。為實現2027年階段性轉型目標,重點圍繞以下三個方面推進:一是開展水、氣“兩張網”自動監測站老舊設備更新與數智化改造。研發數據異常識別、自動審核、設備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運維人員行為規范智能識別等功能,開展智能無人采樣技術裝備性能測試與等效評估,同時搭建智慧調度與管理平臺,實現設備狀態診斷維護、質控校準、數據審核、干擾識別“四維”智能化。二是率先開發生產活動、資源管理、質量管理“三位一體”國家網智慧運控模塊。參考智能制造行業軟件體系,通過理清、優化、再造業務運行流程,研發智能調度、數據審核等關鍵核心算法,實現全局態勢感知、全面運行監控、全域智能調度、多時空預警預測。三是建設監測業務案例庫、圖譜庫。建立重污染天氣案例庫和水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案例庫,以提升污染過程智能識別和分析能力,實現污染問題精準識別。建立新污染物及有機污染物監測方法庫和質譜庫,實現有機污染物質譜的智能檢索與解析。建立全國動植物物種及水生生物樣品圖譜庫和DNA條形碼數據庫,以統一鑒定標準,進一步提升分析效率和數據質量。
(三)加強新技術評估與應用
增強對前沿技術的敏銳洞察力和前瞻性眼光,加速推進新技術與國家網業務的深度融合。一是開展基于新技術的業務場景優化設計。借鑒系統工程、華為IPD等先進方法理念,以提升管理支撐效能和解決當前痛點問題為目標,圍繞遙感、無人機等技術應用,創新開展業務場景優化設計。二是提升技術測試驗證評估能力。加快建立新技術、新方法和新裝備適用性評估技術業務體系,加快布局中試驗證平臺,針對技術裝備、行業軟件和模型算法開展科學全面的實驗環境驗證與實際業務運行驗證。三是鼓勵試點先行、創新驅動。鼓勵因地制宜開展新技術、新理念、新機制的創新應用試點,邊探索、邊驗證、邊改進。創新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機制,通過與試點有機結合,有效降低改革風險、加快突破瓶頸,盡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經驗。
(作者系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黨委書記、站長 張大偉)
來源 |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
編輯 | 洪迪帆
原標題:專家解讀 | 強化數智化理念,扎實推進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轉型任務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