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新污染物治理難題,就必須發揮科技創新‘四兩撥千斤’的關鍵作用”。在佛山水業舉辦的“佛水高質量發展大會暨佛山水業集團60周年活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豐昌以“我國新污染物治理重大科技需求”為題作了主題報告。他指出,新污染物治理是必須盡快破解的深層次重大領域性難題,也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難得機遇。在此過程中,科技創新將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也將全面提升相關行業的核心研發能力和精細化管理水平,并引領其實現高質量發展。
01 未來的新要求
新污染物具有生物毒性、環境持久性、生物累積性等特征,種類多達數十萬種,而且還在不斷增加。目前國內外廣泛關注的新污染物主要包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內分泌干擾物、抗生素和微塑料等。
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生產和使用是新污染物的主要來源,而我國化學物質生產、使用基數較大,已經有千余種新污染物在土壤、水體、食品等介質中被廣泛檢出,全氟化合物、抗生素等賦存水平較高,是全球平均濃度的1.5倍。
并且這類物質通常尚未納入環境管理,不僅在環境介質中濃度很低而且很難檢測,即使以低劑量進入環境,也可能對人體健康和環境安全帶來較大風險和隱患。
2023年,國家基于環境保護的長遠視角與當前改善的現狀,適時提出了把新污染物作為國家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推進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
吳豐昌強調,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最重要的就是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新污染物治理是我們國家面向未來對環境質量提出的新要求,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必須盡快破解的深層次重大領域性難題,同時也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難得機遇,這不僅是黨中央高瞻遠矚的重大決策與戰略部署,更是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深切期望與責任召喚。
02 短板明顯
新污染物治理是國際共性難題和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危機和挑戰,是必須盡快破解的深層次重大領域性難題。相比于國外發達國家,我國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起步晚、工作基礎薄弱,對標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要求,在科技支撐能力方面存在較大的短板。
吳豐昌對當前我國新污染物治理的現狀進行了詳細介紹:
一、我國歷次污染源普查均未涉及新污染物,缺少全面調查評估,存在底數不清、風險不明的問題。而歐美等發達國家已開展新污染物長期監測,并憑借其綠色技術優勢,通過制定本國的貿易政策形成了“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高要求、新挑戰。
二、我國生態與健康風險評估技術體系尚不健全,在支撐新污染物治理中存在很大差距,缺乏相關的法規標準、技術規范和模型工具,高度依賴國外數據使得風險評估面臨被“卡脖子”的風險。同時,我國缺少本土化物種和人群的暴露特征參數。
三、在管理和法律法規方面,美國、歐盟、日本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通過立法對數萬種化學物質實行嚴格管理。我國4.6萬種化學物質只進行了登記,但尚無相應的監管措施,目前已在推動后續法律法規的監管。
四、與傳統污染物不同,新污染物治理和管理必須實行全生命周期風險阻控,替代、削減與治理技術缺乏深入研究。
03 科技創新“四兩撥千斤”的關鍵作用
今年美國環保署(EPA)已將PFAS納入了飲用水衛生標準之中,成為美國環保行業一大熱點,《Nature》、《Science》等知名雜志也相繼發表了多篇相關文章,不僅推動了PFAS去除技術的重大變革,還帶來了諸多突破性發現。
相較于常規污染物,PFAS的去除難度要大得多。傳統的吸附、混凝、高級氧化或臭氧處理等方法,在處理這類污染物時效果有限。因此,PFAS的去除技術催生了一系列創新與變革,無論是在技術層面還是裝備層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這不僅是全球環保領域的發展趨勢,也將成為我國未來科技創新的亮點。
吳豐昌強調要想破解新污染物治理難題,就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四兩撥千斤”的關鍵作用,將科技專項定位為科技先行的前瞻性、引領性、支撐性研究,盡快開展環境風險篩查與風險評估、協同控制與綠色替代、綜合示范與支撐平臺的重點任務研究,以高水平生態環境科技賦能美麗中國建設。
同時吳豐昌提出,針對那些危害顯著、亟需重點管控的新污染物,應聚焦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通過5年—10年的努力,要形成以“篩查-評估-管控(替代、削減、治理)”相關技術為核心的新污染物治理能力,以及以全生命周期風險管控為主導的現代化管理體系,并建成一批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重大工程和試點示范區。
以污水廠為例,在協同控制方面,由于現有的污水處理廠處理與處置技術設施已相對完備,不必建立一套全新的體系。可以通過協同合作,明確并列出那些危害較大、需要重點管控的新污染物清單,研發協同工藝與技術,并制定一些相應的協同標準,以推動這一領域的進步。
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對環境危險進行管控,而不僅僅只關注末端處理,對于可以替代的物質,積極尋求綠色替代方案;對于無法替代的,將努力減少其使用,而在減少使用的同時,也將針對一些集中的重點區域進行專項治理。最后,選擇一些重點城市、園區和區域,努力打造一批標桿性的項目,以引領和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和進步。
04 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顯著
水源地是水務行業的第一道防線,只有水源地的水質得到保障,從水龍頭流出的水才能更加安全可靠。2022年,生態環境部攜手15個部委共同制定了新污染物的治理行動方案,該方案明確了包括水源地及飲用水在內多項具體要求與目標。
為確保水源地的水質安全,保障公眾的用水安全,吳豐昌及其團隊正牽頭組織生態環境部的一項“飲用水源地水環境標準自修訂”工作,旨在進一步提升我國水源地的環境質量。
當前,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化學物質,它們對健康及環境構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害,盡管現在已經通過法律法規來禁止這些物質,但這一過程耗時長久,社會經濟成本高昂。
吳豐昌表示,新污染物治理更強調全生命周期的治理和管理理念,更注重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可以確保所有使用和生產的化學物質對環境的風險都是可控的。
截止目前,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已全部出臺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未來將會帶來巨大投資,這無疑將會給水務行業帶來巨大的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
原標題:吳豐昌院士:科技先行 新污染物治理更強調全生命周期風險阻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