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是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為進一步推進減污降碳協同治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安徽省生態環境廳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和生態環境部關于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決策部署,積極推進《安徽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任務落實,組織各地遴選了一批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典型案例?,F以“安徽省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典型案例”為主題陸續發布。
案例一
合肥高新區實施工業企業碳積分制度
合肥高新區作為全國首批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建立以工業企業為管理主體的碳積分制度,探索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碳、污排放核查—碳積分計算—碳積分評價管理—碳積分結果應用機制。工業企業碳積分制度實現了從核查到應用的全過程、一體化運轉,能夠在產業園區內循環應用,同時配套政府激勵政策,有效推動工業企業落實減污降碳主體責任,發揮工業領域帶動示范作用,為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探索出新路徑。
主要做法
數字賦能,健全碳污“賬本”
打通電力等能源數據、污染源監測數據獲取渠道,初步搭建合肥“高新碳云”數字化平臺,將傳統的人工核查改為數字化核查模式,由年度核查優化為月度動態核查,解決核查手段單一、精準性不夠和覆蓋范圍不廣等問題。數據核算時間由過去的15個工作日縮短至1個工作日,同時,平臺通過計算企業碳、污排放情況,繪制直觀可觀測的碳、污排放圖,運用大數據從減污降碳角度為工業企業畫像,健全數據管理“一本賬”。
科學核算,打造碳污“管家”
圍繞污染物排放、碳排放、能源消耗、資源化利用、畝均稅收等多個維度,建立一套科學的碳積分核算體系,并通過積分核算量化并明確工業企業減污降碳水平。根據年度碳積分在全行業所處水平,為下一年度碳排放強度下降系數、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設定引導性目標,成為指導不同類型、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企業減污降碳的“指揮棒”。
分類管理,培育綠色“先鋒”
通過碳、污數據核查、碳積分核算,對園區40余家重點企業開展“一企一策”節能降碳診斷,指導企業從生產工藝、生產設施、末端治理等多方位開展減污降碳協同管理,加快成為行業減污降碳“領跑者”。同時,制定激勵機制,對經認定的“碳積分”可抵消當年碳排放量的企業將給予10萬元獎勵,對實施節能降碳、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等綠色低碳改造升級項目最高給予企業300萬元獎勵。
多方應用,構筑碳積分“市場”
建立行業龍頭企業、供電公司、認證機構、金融機構等戰略合作機制,強化碳積分結果應用,對接國際標準,探索構建重點行業“碳—污—能”足跡評價方法、綠色制造梯度培育引領、企業ESG信息披露指引和“碳積分貸”綠色金融支持等機制,形成減污降碳協同管理機制,變碳積分應用“紙面化”為“市場化”。
亮點成效
能源清潔度持續提升
通過構建園區特色指標體系,鼓勵園區企業分布式光伏“應建盡建”,開展余熱及水資源回收利用項目等,加快能源結構清潔轉型。園區內中建材(合肥)
新能源有限公司在其主要建筑物上建設玻璃發電幕墻+屋頂光伏電站,其中屋頂光伏電站14.4兆瓦,發電幕墻2.811兆瓦,可實現年發電量約1800萬度,同時利用生產線煙氣的余熱進行發電,余熱電站裝機規模3兆瓦,年發電量約2454萬度,發電量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產業含綠量持續提升
園區配套政策體系,創新設立環保鼓勵獎、環保技改獎、綠色發展獎等,推行企業減污降碳領跑者制度,累計兌現政策資金約1億元。2023年園區以家電、生物醫藥、新材料等主導行業整體清潔化為重點,積極創建國家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園區內通威太陽能(合肥)有限公司在轉型升級中,淘汰產污、用能較大的生產工藝,使用低VOCs原輔材料替代,實現年減排污水量約87萬噸,能耗下降1.84萬噸標煤,二氧化碳減排約10.55萬噸,成為全省首個“近零碳工廠”。
技術含金量持續提升
工業企業碳積分制度注重培育減污降碳“領跑者”,以推動高排高耗企業技術創新為切入點,帶動園區整體減污降碳協同發展。園區內中建材(合肥)新能源有限公司建成投用世界首個玻璃行業二氧化碳捕集提純項目,二氧化碳年減排量可達5萬噸。
2023年,園區首批30家試點工業企業中,17家企業在抵扣完當年碳排放量后,碳積分仍有盈余。同時,合肥高新區以全市1.1%的土地,貢獻了全市近12%的GDP和25%的稅收,萬元GDP能耗僅為全市的1/2、全國的1/4,園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化學需氧量等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明顯。
案例二
安徽北方微電子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積極探索減污降碳“3+1”協同管理模式
“十四五”以來,安徽北方微電子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電子院”)始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高質量綠色發展為目標,以能源管控信息化平臺為支撐,聚焦能源管理、生產組織、運行保障3個重點領域,以“一項一策”激勵機制為支撐,構建深度融合的企業減污降碳“3+1”協同管理模式,努力實現企業效益、運行效率和綠色指標的協同優化,為微電子生產制造企業實現低碳轉型探索出了新路徑。
主要做法
依靠數據驅動,構建深度融合的一體化管理模式
微電子院按照“數據挖潛、協同優化,激勵牽引”的思路,構建廠務智慧監控平臺(iFOMS),建立覆蓋全廠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
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等系統,實現從能源數據采集到能源消耗全過程控制,能源消耗分析再到能耗管理全過程的自動化、數字化、信息化智慧管理模式,構建了一套能解決分散控制和集中管理的能源管理系統,通過能源管理系統與全院各種資源信息集成共享,建立能源管理、生產組織、運行保障的深度融合的一體化管理模式,實現企業效益、運行效率和綠色指標的協同優化功能。
推行“三位一體”,實現能源、生產、運維協同管理
針對半導體制造企業動力保障能源消耗占整個企業80%以上的行業特點,微電子院按照“關聯+預測+調控”思路,“三位一體”構建能源、生產、運維協同管理模式。其中“關聯”是通過能源管理信息化平臺數據與生產線制造數據的關聯分析,發現隱藏其間的關系,在清洗、分類與集成等制造數據預處理基礎上,實現不同制造數據的關聯分析,挖掘數據之間的影響規律;“預測”是利用關聯分析結果,描述生產線運行過程中能源指標與產線指標內在關系,將生產線性能指標數據化,通過建立模型描述生產線運行過程數據對性能指標數據的影響規律,實現產線性能預測;“調控”是基于生產線性能預測模型,找到生產線運行過程的關鍵制造參數進行控制,決定調度策略或提前進行設備維護。
實行“一項一策”,推動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項目落地
通過定期組織開展能耗評估,微電子院對標行業先進水平,識別企業內部減污降碳改善空間,設定改善目標,創新“一項一策”激勵機制,鼓勵員工自主實施改善,由參與項目的核心骨干員工等現金出資并簽訂方案責任書,約定在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時或項目完成取得收益后,按節點考核并給予核心骨干員工等一定的收益分紅激勵,持續提升企業減污降碳工作活力。“十四五”以來,微電子院重點實施了空調冷凝水回收改造、空調箱反滲透處理水加濕回收、冷凍系統及附屬系統變頻改造項目。超純水鍋爐單供改造、空壓系統數智化節能改造等9項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項目,每年發放“一項一策”激勵資金120余萬元,形成了企業效益與員工收益“雙贏”的局面。
亮點成效
減污降碳成效明顯
較“十四五”初期,微電子院每年節約水61550噸、天然氣47.05萬標準立方米、電555.80萬千瓦時,減少反滲透濃水排放15866噸,減少碳排4226.65噸,減少能耗1254.41噸標煤,折合節約成本671.14萬元。
實現企業效益、運行效率和綠色指標的協同優化
針對半導體制造行業數據本身海量、多源、異構、高噪聲、難以深度處理的特點,按照“關聯+預測+調控”的思路,構建“三位一體”能源、生產、運維協同管理新模式,有效解決了經營目標和運行管理之間缺乏聯動機制、管理層決策對生產執行過程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能耗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實現了企業效益、運行效率和綠色指標的協同優化。
部分項目具備較好的行業內適用性、示范性和創新性
如冷凍系統及附屬系統變頻改造項目通過建立起冷凍系統在不同負荷率及溫度條件下系統的不同負荷率及溫度條件下系統的采集數據衡量冷凍效能數據庫,利用優化控制模型,調節冷凍,冷卻水流量和
冷卻塔風量,提升了系統的運行效率,同時降低系統頻繁切換造成的系統風險,提升運行保障穩定性和可靠性,減少能源消耗;超純水鍋爐單供改造項目建立以單供小系統為主大系統為補充的雙供熱模式,利用PLC采集實施收集原水換熱信號,優化單臺鍋爐和獨立輸配管道的運行邏輯,減少企業冬季超純水制備換熱的用能量,有效降低天然氣使用量。
案例三
歙縣菊花加工燃煤替代實現多贏局面
近年來,歙縣通過組建專業合作社、打造田園綜合體等方式,大力推進菊花產業高質量發展,菊花種植面積發展到6萬畝,年經營銷售菊花2萬多噸、產值約20億元,成為歙縣第二大特色農業產業。但是菊花產地地屬山區,當地百姓烘干工序多采用傳統煤爐、柴爐供熱方式,每年7-11月,菊花主產區村莊煙囪林立、濃煙滾滾,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面對這些問題,歙縣積極謀劃、主動作為,通過在全縣推廣補貼清潔高效的空氣能熱泵烘干設備,不斷推動菊花加工實現清潔化規模化。2022年以來,隨著群眾參與的積極性的不斷提高,空氣能熱泵烘干設備不斷普及,菊花烘干季黑煙滾滾的現象得到明顯好轉,為全省減污降碳協同創新作出了歙縣貢獻。
主要做法
強化政策引導
歙縣經濟以農業、旅游業為主,協同推進減污降碳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環境保護的需要。歙縣各部門緊緊圍繞美麗黃山建設要求,印發《菊花加工熱源替代項目實施方案》,對所有置換的機器,都要求同時拆除土灶方能領取資金補貼。同時根據《市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定向用于茶葉(菊花)加工燃煤替代項目實施方案》,不斷推廣生物質燃料或電能、燃氣等清潔能源替代燃煤,真正將推廣補貼空氣能熱泵烘干設備作為一件要事大事,形成合力持續攻堅。
強化資金引導
整合省、市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和農機補貼資金,對企業、菊農更換新型清潔能源菊花烘干設備給予一定比例的資金補償。2020年以來,歙縣爭取省市級大氣污染防治資金補助791.53萬,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資金189.6萬。加大宣傳力度,堅持“線上線下”一體,最大程度、最大范圍地宣傳獎補優惠政策。加大補貼力度,以農戶購置最多的5立方空氣能熱泵烘干設備為例,每臺設備購置價格一般在23000元左右,在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5500元的基礎上,大氣污染防治獎補資金再補貼8250元,農戶置換僅需承擔40%費用,與原有7000元左右的土灶價格相差不大,進一步提高了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強化示范引導
在推廣初期,廣大菊農對空氣能熱泵烘干設備持存疑觀望態度。對此,歙縣分局在菊花主產區選取黨員干部做先行先試,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時當地菊加工企業在菊花季節積極主動幫助菊農烘干剩余菊花,讓菊農嘗到了甜頭、放下了顧慮。通過示范引領,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目前累計在全市18個菊花產區推廣使用空氣能熱泵烘干設備797臺,對不具備安裝空氣能熱泵烘干設備的高山地區更新生物質顆粒烘干機1510臺。
亮點成效
減污降碳效果顯著
傳統的菊花烘干土灶使用劣質煤塊為燃料熏烤菊花,無任何污染治理措施,排出的廢氣黑煙滾滾、氣味難聞。相比土灶而言,采用空氣能熱泵烘干機不產生有害氣體或溫室氣體,對環境影響較小,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截至目前,1000余臺土灶改成了空氣能熱泵烘干設備,據統計每年可減少燃煤使用量2000噸,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38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800噸。
經濟效益明顯躍升
成本方面,燃煤烘制金絲皇菊和貢菊每斤成本分別約為8元和6元,而空氣能熱泵烘干機烘制每斤成本僅分別約為3.5元和1.8元,節約成本分別約56%、70%。同時,置換后,僅需設定烘干模式,不再需要人24小時守護,大大減少人工成本。效率方面,原來一臺土灶一次烘制干花最多20斤,而空氣能熱泵烘干機一次產出110斤左右,生產效率提高了近6倍。銷售方面,由于空氣能熱泵烘干機供熱溫度恒定,受熱均勻,烘制的菊花形狀完整、色澤鮮艷,最大程度地保存了產品原本的口感、品質,更容易獲得市場青睞。據了解,目前烘干機烘制的菊花價格高出市場平常價的20元/公斤。
產業發展良性互動
2018年,群眾購買新設備意愿不強,企業營收低,研發能力不足。隨著市場認可度的提升,群眾購買設備逐漸增多,機械生產企業由最開始的1家發展成現有的5家,繼而推動設備價格不斷優化,設備功能不斷擴展,設備質量不斷提升,售后服務不斷完善,形成了良性互動的局面。
案例四
淮河能源控股集團多渠道“碳”尋瓦斯利用綠色新徑
作為安徽省煤炭產能規模、電力權益規模最大的企業和天然氣重要運營平臺,華東和長三角區域重要的能源保障基地,淮河能源集團在發電、氧化蓄熱技術的基礎上,利用煤層氣能儲存的特點和現有的閑置儲氣柜、管網,使用煤層氣調峰發電的技術方案,谷時儲存,峰時發電,提高煤層氣的利用價值,減少礦井峰時用電量,節約成本,為探索減污降協同創新路徑提供了淮南思路。
主要做法
抽采發電,不斷提升瓦斯利用水平
對于濃度大于10%以上的瓦斯,礦井抽采直接發電,并對發電機組余熱進行高效利用。淮河能源集團已建成瓦斯發電站9座,共計82臺瓦斯發電機組,裝機容量64兆瓦。其中2023年利用瓦斯1.77億標準立方米、發電量3億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200余萬噸。
氧化蓄熱,持續增強綠色發展動能
對于濃度小于10%的瓦斯,通過高、低濃度瓦斯摻混或煤層氣與礦井瓦斯混配,實現對5%左右的超低濃度瓦斯氧化蓄熱利用。目前分別在丁集礦和謝橋礦建成超低濃瓦斯氧化系統。2023年瓦斯利用量為5419萬立方,發電3717萬千瓦時,瓦斯利用率為55.8%,減排二氧化碳約70萬噸,節約標煤3萬噸以上,供熱消耗的成本比以前大幅降低,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遠低于國家超低排放標準。
錯峰發電,不斷探索富余煤層氣新應用
淮河能源控股集團煤層氣開發利用公司利用30%以上濃度的瓦斯能夠儲存的條件,將井場95%以上濃度的煤層氣輸送到相應的發電站,通過瓦斯傳感器及調節閥,與所在發電站抽排的超低濃度瓦斯混合至30%以上儲存到儲氣柜,在峰時,氣柜內的混合瓦斯經過氣處理單元進行脫水、除塵等,然后進入到瓦斯發電機組,瓦斯發電機組發出的電輸送到礦井變電所供礦井使用。煤層氣與超低濃度瓦斯的混合氣(混合瓦斯),在電價平、谷時段不用于發電,全部儲存與儲氣柜內。待到峰時或需要時發電,以調節鄰近礦井用電負荷。相較于直接采用煤層氣發電,摻混發電功率高,能利用更多的煤礦抽采瓦斯,節能減排效益更佳。可為鄰近煤礦節約電費2994元/小時。
亮點成效
實現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淮南市潘三和潘一東調峰發電項目實施以后,完全解決了潘集地區地面治理井產出的煤層氣利用問題,同時減少了礦井峰時用電量。2023年通過瓦斯發電、瓦斯蓄熱氧化、存儲富余煤層氣發電等方式累計利用瓦斯1.77億標準立方米、減排二氧化碳228萬噸。
創造了經濟效益
調峰發電和摻混方案的設計實施,拓展了超低濃瓦斯利用的濃度區間,提高了礦區瓦斯利用率,最大化的創造了經濟效益。2023年累計發電量3億千瓦時,實現經濟效益1.5億元。
實現了瓦斯全濃度梯級利用
淮河能源集團通過瓦斯發電、瓦斯蓄熱氧化、存儲富余煤層氣發電等,實現瓦斯全濃度梯級利用,穩步推進傳統能源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
案例五
安徽銅陵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推行替代燃料綜合利用助力水泥工業綠色發展
安徽銅陵海螺水泥有限公司作為國內首個千萬噸級熟料基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單廠規模最大的熟料生產基地之一。為積極響應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安徽銅陵海螺水泥有限公司2#水泥窯替代燃料綜合利用項目,利用公司生活垃圾,以及周邊生物質、廢舊橡膠制品替代水泥窯部分傳統化石燃料,開創了生活垃圾等綜合利用處置新模式。近年來,該項目既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循環發展,又改善了當地自然環境,實現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探索了新思路新路徑。
主要做法
樹立“生態樣板”,打造生活垃圾處置新模式
水泥窯替代燃料綜合利用項目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理生活垃圾技術,將城市生活垃圾作為水泥窯的部分燃料和原料,真正做到廢物利用。項目建設中,充分利用了城市生活垃圾中燃料資源和原料資源,既解決了廢物處置難題,又進一步推動了資源的再利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實現了產品質量和環保指標的雙達標,對引領綠色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樹立了綠色發展的“生態樣板”。
實施“環保改造”,建立生活垃圾綠色處理新系統
安徽銅陵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始終致力于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堅持“把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作為企業立足之本”的發展道路,大力推進企業向利廢、節能、環保的可持續發展方式轉變。項目打造了1條全新的生活垃圾處理利用系統,能實現年替代燃料16.4萬噸,處置生活垃圾10萬噸、農業秸稈2.4萬噸、廢橡膠、廢輪胎2.4萬噸、工業廢棄物(布條)1.6萬噸。
注重“技術創新”,爭創生活垃圾處理示范新工程
安徽銅陵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始終堅持創新驅動,以創新應對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不斷推進生活垃圾處理應用示范新工程建設。在燃爐上采用了最新的替代燃料預燃爐,確保了替代燃料在預燃爐內預燃后再進入分解爐內繼續燃燒分解。在替代燃料上利用生物質秸稈、廢舊輪胎等,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廢棄資源,節約一定比例的石化燃料,還能做到無害化處理,兩全其美。在燃燒過程中選用精度高、運轉可靠的計量秤,可以精確控制燃煤及替代燃料的投入量,從而有效地控制住煅燒熱耗。
亮點成效
安徽銅陵海螺水泥有限公司通過替代燃料綜合利用項目,開創了生活垃圾等綜合利用處置新模式,助力打造水泥等行業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一是實現了環境效益。項目的實施既實現了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處理,又提高了銅陵市固體廢物處置及綜合利用率。據統計,項目實施以來每年處理生活垃圾10萬噸,減少用煤量53922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1萬噸。二是實現了經濟效益。用煤方面每年約減少4313.76萬元,生活垃圾方面每年可增加收益1600萬。合并計算,每年可新增收益5913.76萬元。三是實現了社會效益。該項目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生活垃圾處置壓力,減少了土地的占用,同時帶動了周邊地區協同處置固體廢物,在全國推進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理生活垃圾技術方面具有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
案例六
凱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光伏建筑一體化助力減污降碳
凱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積極響應國家環保和減排政策,通過實施一系列的減污降碳措施,實現了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該公司自主研發出較高光電轉化率—銅銦鎵硒發電玻璃(屬于薄膜太陽能電池的一種),具有理論效率高、弱光效應好、溫度系數低、衰減率低、顏色均一、外表美觀等優點,同時又具備建材屬性,是一種新型綠色環保建筑材料,是實現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的理想功能材料。
主要做法
領先技術實現光伏與建筑技術高度融合
凱盛光伏建成國內第一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00兆瓦銅銦鎵硒發電玻璃生產線,在全省率先建成投用世界單體規模(總裝機容量10兆瓦)最大的薄膜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應用示范項目,同時將基于銅銦鎵硒技術的四電極疊層迷你組件轉化率提升至20.4%,刷新世界紀錄。超白壓延玻璃核心技術和成套裝備技術水平國際領先。
智能化控制系統助推綠色工廠建設
公司聚焦產品生產方式數字化、低碳化,助推信息化智慧工廠建設,利用超大容量中央緩存裝置、生產制造執行系統及自主開發的交互控制軟件,結合工藝在線控制監控“專家”系統,實現了生產全流程智能化控制,保證了生產線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大幅度提高了產品優良率。
亮點成效
生產工藝改造升級夯實綠色基礎支撐
不斷加大對銅銦鎵硒發電玻璃的技術開發與生產工藝的升級改進。開發了高鎵和高硫摻雜的濺射后硒化技術,獲得了“U”型雙能帶梯度高效光吸收層,同時發明了寬能帶氧硫化鋅緩沖層,優化能帶匹配,大幅降低界面缺陷,30×30cm²銅銦鎵硒組件轉換效率達20.3%,為規模化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打造綠色產業鏈貢獻綠色低碳解決方案
為更好地拓寬應用場景,打造豐富多樣的光伏建筑一體化,致力于光伏建筑構件開發和多樣化CIGS組件開發,打造了炫彩、透光、中空等多系列光伏玻璃,CIGS組件及其光伏建筑構件已在蚌埠中光電BIPV電站(世界單體規模最大)、韓國首爾能源公司、甘眉園區科創中心、蚌埠自貿大廈等多個大型建筑上應用,累計裝機容量約93MW,每年節約標煤2.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0萬噸,減排二氧化硫1.6萬噸,社會與經濟效益顯著。
深化場景應用為城市綠色發展賦能
在蚌埠市打造了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示范項目,根據廠房墻面和屋頂的結構、安裝方式、施工及運維等方面進行了一體化同步設計,項目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模式,大幅降低了工業能耗指標,使夏季廠房內工作環境溫度下降約4—6度,同時還降低了建筑屋頂的維修費用和用電成本、延長了防水層壽命,實現建筑從“高能耗向低能耗、正能耗”轉變,年累計發電可超過約1100萬千瓦時。按照運營時間25年計算,節約燃煤約11.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6.5萬噸,為推動全市綠色低碳發展貢獻了力量。
來源:廳辦公室
編輯:胡珂| 初審:唐洪全 傅張麗
審核:陳衛
原標題:安徽省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