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建工修復成立的第十七周年,公司開設《講述》專欄,細數從0到1的艱辛與榮耀,展望從1到未來的無限可能,共同見證每一個奮斗瞬間。這不僅是故事,更是北京建工修復共同奮斗的璀璨征程。
土壤淋洗裝備
——自主創新的重要技術成果
時間:2013年
地點:大連
講述人:劉淵文 生態環境咨詢事業部
“我們剛開始研發土壤淋洗裝備的時候,完全沒有想到它能夠在國家博物館展出。”作為從第一代到第六代土壤淋洗裝備的見證者,劉淵文興奮地說。
我是2012年入職的,入職之后我就參與到公司土壤淋洗裝備的自主研發了,我們依托承擔的國家863課題“污染土壤快速淋洗裝備研制”,在國內率先進行土壤淋洗設備的研制工作。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從小試裝置開始,并逐漸進行了中試設備研制。2013年,公司承接了一個大型污染場地修復項目,由于污染情況和土壤地質條件特殊,技術方案中明確要使用土壤淋洗技術,但當時國內并沒有土壤淋洗裝備在實際工程中應用的先例。
要把污染土壤“洗”干凈,首先要采用淋洗液對污染土壤進行沖洗,再通過多級機械篩選、高效水利旋流等手段進行粒徑分離,將土壤中粗顆粒的礫石、砂粒等與細顆粒的粉土、粘土分開,然后分類進行回收和修復治理。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保障項目順利履約,我們開始了土壤淋洗裝備的工程化應用之路。
“因為國內沒有先例可以參考,國外技術又不適用于國內的情況,我們如同摸著石頭過河。”劉淵文回憶起那年大連灣的寒冬,記憶猶新。
我們自己畫圖紙,自己找設備廠家,每個零件都要反復試驗。經過團隊成員無數個日夜奮戰,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國第一臺工程化淋洗裝備成功研制出來。
在設備運行過程中,我們還要一邊生產一邊檢測維護,記錄各個儀器儀表數據,調整各模塊的工藝參數。
當設備、系統遇到故障時,我們要緊急研討解決方案,并進行修理維護,確保設備連續正常運行。“當設備可以正常運行的時候,我們一直懸著的心終于也踏實下來。”劉淵文說。
值得慶賀的是,我們研發的土壤淋洗裝備不僅滿足于工程應用,而且實現24小時連續生產,大大提高了效率,有效地減少污染土壤的處理量,篩分出來的粗顆粒物料還可以進行資源化再利用。
為了滿足不同修復項目的需求,我們對土壤淋洗裝備進行了迭代升級,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技術改進,既平衡了質量、效率和安全,也實現了科學高效、環境友好、節約資源的綠色可持續修復理念。
我們自主研發的土壤淋洗裝備,已在大連、重慶、云南、廣州、青島、合肥等多個大型污染
土壤修復工程中得到推廣應用。
目前已經研制了第六代放射性污染土壤淋洗裝備,節能降耗、減量化、自動化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也可以滿足多種治理場景,整體技術水平已經達到國際領先。
“我們常常開玩笑說,土壤淋洗裝備像我們的孩子一樣,經過了悉心培育,現在已經成長為參天大樹。”
作為環保領域重大自主創新研發成果,土壤淋洗裝備也獲得了大量的榮譽,不僅入選中關村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項目、北京市創新型綠色技術推薦目錄(2022年版)等,亮相“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同時在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大型展覽進行了展出。
未來,我們還將持續聚焦“卡脖子”難題,加速科技研發,推動應用技術成果轉化,為推動環保新技術、新裝備自主創新貢獻自己的力量!
原標題:把污染土壤“洗”干凈是如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