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汕頭始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緊緊圍繞省、市落實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堅持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積極探索減污降碳新路徑,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帶給群眾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創新方法
雙管齊下推動減排降碳
為貫徹落實國家“雙碳”戰略,進一步降低汕頭市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達的“十四五”碳強度目標任務,汕頭市采用創新思維,以“先立后破”的思路,因地制宜,研究出一套適合本地實際的核算方法分解本市各區縣碳強度下降目標,并配套《汕頭市進一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若干措施》《汕頭市貫徹落實廣東省甲烷排放控制工作方案任務分工表》等相關措施,推動本地減少碳排放工作落地落實。
健全機制
力促碳普惠生態圈加速形成
依托《廣東省碳普惠交易管理辦法》相關政策和技術指南,汕頭結合本地實際,進一步建立健全碳普惠工作機制,制訂光伏發電、林業、紅樹林、
節能空調、空氣源熱泵熱水器、廢棄衣物再利用等碳普惠項目申請省級碳普惠核證減排量備案工作制度,進一步完善碳普惠激勵機制,提高社會各界對碳普惠機制的熱情和認可度,匯聚綠色低碳全民力量,促進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生活方式。
創新服務
實現碳排放交易“零”突破
為進一步推動碳交易工作,更好地向項目申報方提供“一站式”“只走一次”的高效便捷服務,汕頭實施分類指導,專人對接,逐個核查,逐個過關的工作模式,強化對項目申報“事前幫扶指導、事中及時協調、事后跟蹤結果”的閉環全過程幫扶,組織2個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申報省級碳普惠核證二氧化碳減排量1917噸,其中1個項目通過碳交易平臺成功交易二氧化碳減排量1470噸,交易金額達7.4萬元,這是省生態環境廳2024年1月份印發新修訂版《廣東省安裝分布式
光伏發電系統碳普惠方法學》后,汕頭市首個成功交易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
項目通過碳交易平臺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是政府、企業、市場多方參與、共同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具體案例,案例的示范帶動作用將進一步推動汕頭市資源能源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進程,為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力。目前正進一步豐富碳普惠自愿減排項目數量,后續已組織9家企業開展省級碳普惠核證備案工作,擬申報廣東省碳普惠核證減排量9629噸。
同時,汕頭積極主動做好本地范圍內納入國家、省碳市場名錄控排企業的監管+幫扶工作,順利完成年度國家、省碳市場履約任務,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碳減排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激發綠色低碳創新動力,引導社會各方共同參與減碳,推動落實國家雙碳目標。
開門尋策
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
一方面是“請進來”,積極邀請國內行業專家、學者蒞汕頭為本地企業減污降碳方面的重難點問題出謀劃策,共同探討未來碳減排和綠色低碳發展的思路和工作計劃。另一方面是“走出去”,主動前往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調研學習象山縣在推動實現海洋碳匯資源的資產化、產品化和市場化先進經驗。
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組合拳,因地制宜形成汕頭市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工作思路,鼓勵相關區縣結合各自產業結構、資源稟賦,建立雙碳管理平臺,開展區域碳匯評估,摸清碳匯家底,提升政、企碳資產管理能力;開展藻類、畜禽養殖等特色產業碳普惠方法學研究,加大各類碳匯項目開發和儲備力度;鼓勵打造綠色低碳、零碳循環園區,增強綠色產業園區、企業產品品牌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多方合力
助力企業綠色低碳轉型
為貫徹落實上級“雙碳”工作部署,加快建立汕頭市“廣東碳標簽”機制,提升產品的綠色競爭力,促進汕頭外向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助力“三新兩特一大”產業發展格局,汕頭積極謀劃了“汕頭市‘廣東碳標簽’碳足跡評估示范項目”,深度調研有關行業、企業應對國際貿易綠色規則的發展需求,識別行業、企業綠色低碳轉型潛力。
以汕頭市
新能源、食品制造、紡織服裝、電氣工程企業代表性產品為第一批示范對象,開展產品碳足跡評價與碳標簽標識工作,通過產品的碳足跡評價方法學的開發,核算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碳排量,制作碳標簽,提高企業對碳排放的管理能力和產品的競爭力,以點帶面推動生產設備和技術綠色升級,未雨綢繆與企業共同積極應對國際貿易“碳壁壘”,提升政府主管部門應對氣候變化治理能力,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試點先行
打造綠色低碳循環樣板
近年來,汕頭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將南澳縣打造成為廣東省首批近零碳排放區示范縣和省首批碳中和試點示范縣,堅持以“能源負碳、產業降碳、生活低碳、生態固碳、制度控碳”為主線,持續深化南澳海島特色的“負碳”發展模式,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率先實現南澳區域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南澳縣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取得的成效,為廣東省在該領域的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建設提供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由省向國家推薦作為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行動的典型事例。
此外,汕頭注重培育壯大綠色低碳產業,建立健全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產業創新基地、退役磷酸鐵鋰電池全組分綠色回收與高值化利用技術及裝備研發等項目,著力打造低碳、零碳綠色循環園區試點,通過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碳排放,改善環境質量,助力“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
宣傳推廣
營造綠色低碳良好氛圍
通過汕頭市低碳學校試點項目為載體,構建覆蓋全校約2000名學生的碳普惠智能場景,創新采用“普惠運算機制+展示”模式,結合學校德育評分制度,融入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為,設計包括節能減排、垃圾分類、綠色出行等評分板塊,涵蓋具體低碳行為作為評分內容。初步實現了學校的德育評分與低碳行為評分相結合的校園碳普惠智能場景,全面地帶動師生踐行綠色校園、樹立低碳生活、強化環保責任意識,外化于行,內化于心地將愛護生態、敬畏自然滲透到日常生活、學習中。
選取試點區域,依托龍湖、澄海、南澳各大景區開發碳普惠小程序,建立個人碳賬戶和碳普惠低碳商戶聯盟,將減污降碳科普、旅游、休閑、消費等低碳活動融合貫通,加快打造美麗汕頭生動樣板,讓低碳生活理念持續深入人心。
來源/汕頭生態環境
原標題:“碳”索低碳未來,汕頭向“綠”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