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組成部分”“要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國全面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在建設安全、生態、健康、韌性、活力的“藍色海灣”“和美海島”“美麗岸灘”,不斷拓展優質親??臻g,促進人海和諧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對推進海洋強國和美麗中國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廈門實踐”經驗走深走實,充分發揮優秀典型案例示范作用,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組織開展了2024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征集活動,在自然資源部北海局、東海局、南海局、海洋咨詢中心等單位的協助下,從各地推薦的案例中遴選出10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這些案例展示了各地堅持陸海統籌、河海聯動,以美麗海灣建設、支撐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協同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岸灘環境整治和海岸帶生態減災等方面先進做法,取得了明顯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希望通過分享這些生動案例,為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提供可借鑒的樣板。
案例①
久久為功精準施策 再現北國“金沙灘”——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
北戴河擁有北方最優質的海水浴場,是候鳥遷徙重要驛站。受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影響,岸線侵蝕、濕地退化、海域污染等生態問題凸顯。黨的十八大以來,秦皇島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規劃作指引,以立法促規范,堅持陸海統籌、河海聯動、系統治理、精準施策,協同推進海域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生態防災減災等工作?,F如今,北戴河海水水質優良率顯著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明顯改善,防災減災能力持續提升,呈現出“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生動畫卷。秦皇島灣北戴河段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確定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成為美麗中國建設的北戴河樣板。
案例②
一海陽光 一城綠美——山東省日照市陽光海岸綠道生態保護修復案例
日照市地處山東半島南翼,是“一帶一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重要節點城市。2017年以來,針對北部海岸帶生態功能受損、退化問題,日照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拓展公共親海空間、營造人海和諧海灣、貫通全域生態廊道”的思路,走好“保、退、修”三步棋,穩步推進海岸帶整治修復,共修復海岸帶6.8千米,形成金沙灘50公頃,恢復濱海植被103公頃,建成陽光海岸綠道28千米。同時,緊密銜接市政功能、旅游度假、市民休閑等需求,形成了一條功能復合、活力多元的陽光海岸帶,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蹚出一條以“修復促發展、以發展促融合、以融合促共享、以共享促共富”的海岸帶整治修復“日照路徑”。
案例③
碧海含金 藍碳有價——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
青島西海岸新區是國務院批復設立的“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上世紀90年代末期,“向海索地”“竭澤而漁”式開發,加劇了濱海濕地和自然岸線的侵蝕,居民靠海不親海,生態環境亟待修復。黨的十八大以來,新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治理、高效能融資、高聯動管護、高水平開放,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并舉,堅持陸海聯動、一體推進,實現了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的全域覆蓋,在提升海洋生態系統功能,促進人海和諧共生,推動“碧海銀灘”到“金山銀山”價值轉化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實踐。靈山灣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靈山島榮獲全國首個“負碳海島”認證,新區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案例④
島群聯動 共赴和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
嵊泗縣位于錢塘,江與長江入???,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列島風景名勝區,也是長三角唯一的全域離島縣。多年來,嵊泗縣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強海洋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建設美麗共富海島群。針對陸源排污嚴重、岸線侵蝕、濱海生態功能受損等問題,通過全方位、全海域的系統性整治,采取入海污染物治理、海岸線整治與修復、海灣水動力恢復等措施,顯著改善海域海島生態環境,大幅降低入海污染物,提升岸線生態化水平及海島防御自然災害能力,打造群眾親海近??臻g,還景于民、還藍于民。隨著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嵊泗縣不斷賦能美麗海島高質量發展,打通了“兩山”轉化通道,托起了以海為本、向海發展的強村富民夢,蹚出一條海島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
案例⑤
以“和”至“美”的玉環答卷——浙江省臺州市(玉環)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
玉環因海而生、擁灣而興。多年來,玉環始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牢牢把習近平總書記“把玉環建設成花園式港口城市”重要指示作為建設玉環的根本遵循,堅持整島謀劃、分步實施、綜合治理,從“向海要土地”到“還海護生態”,實施“建橋撤壩”貫通水系,探索紅樹林北移可行性,研究砂礫質岸線修復新路徑,實現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從“點上開花”到“以點帶面”“串珠成鏈”,持續推進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煥發“活力海岸”新生機,實現生態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的共贏,把玉環建設成為美麗宜居的海上花園,助力玉環島獲評全國首批和美海島榮譽。
案例⑥
以“林”治害 提升城市生態新顏值——福建省泉州市晉江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
晉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城市,海岸線曲折,岸、灣、潮、灘、礁等濱海景觀兼備,是候鳥遷徙的“加油站”。在城市發展的同時,水質下降、互花米草入侵、生物多樣性降低等問題日益凸顯。近年來,晉江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組織實施泉州灣“藍色海灣”綜合整治,強化頂層設計、秉持生態優先、優化親海空間,依照“筑牢防線、穩固陣線、營造生活線”等“三條線原則”,闖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實現生態、生產、生活“三生”空間協同、相融共生,讓百姓在綠水青山、碧海銀灘中共享生態之美、生產之美及生活之美,榮膺全國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等稱號。
案例⑦
十年磨一“綠”:紅樹林變“金樹林”——廣東省惠州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
考洲洋作為廣東首個初步建成的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以口窄內寬溺谷海灣為特色,是粵東紅樹林主要分布區。受歷史圍海造田、圍塘養殖等影響,惠東縣紅樹林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面積銳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衰退。2013年以來,惠州市通過保護與治理相結合,創新修復模式,選用本地紅樹物種,完成紅樹林營造8857畝、修復1965畝,紅樹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提升。通過先行先試,惠州市創新打造“紅樹林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旅游+濕地文化教育”為主題的粵港澳大灣區紅樹林生態園,首創我國紅樹林碳匯開發權交易,紅樹林變身“金樹林”。
案例⑧
人海和諧的共生宣言 灣城發展的綠色畫卷——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孔雀灣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
孔雀灣位于西部陸海新通道核心節點的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欽州港片區金鼓江畔。針對區域內無序養殖、挖砂采石以及灣區工業快速發展等多種因素導致灘涂占用、自然岸線受損、垃圾堆積、海水污染嚴重、海域和紅樹林生境破碎等問題,欽州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孔雀灣“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為依托,實施退養還林,修復受損岸線5.3千米,恢復紅樹林90.12公頃。堅持源頭治理,系統修復,創新紅樹林育栽技術,恢復濕地,改善紅樹林生境,紅樹林種植存活率達到90%以上。打造研學旅一體化機制,挖掘紅樹林生態效益,實現廣西首宗紅樹林藍碳交易,促進區域土地價值和海洋經濟提升,成功引導產業聚集,將生態優勢生動轉化為具體經濟優勢,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案例⑨
為了美麗的“海底花園”——海南省三亞市蜈支洲島珊瑚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案例
蜈支洲島位于海南省三亞市北部,由于漁業捕撈、陸源污染以及水產養殖等影響,該海域珊瑚礁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珊瑚覆蓋率下降。蜈支洲島在保護開發建設過程中,始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珊瑚礁保護修復工作作為蜈支洲島生態環境保護的首要任務。蜈支洲島作為珊瑚生態修復的先行示范島嶼,推行“政策引領-源頭治理-修復保護-生態旅游”一體化發展。累計修復和保育珊瑚5.3萬株,修復面積達5.6萬平方米,周邊海域珊瑚覆蓋率從15%提升至37.08%,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功能顯著提升,實現了經濟與生態的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構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熱帶海洋島嶼保護發展模式。蜈支洲島榮獲“聯合國COP15青年生物多樣性科學探索海南活動珊瑚礁修復基地”和“海南省首個海洋牧場漁業碳匯示范基地”等多項榮譽。
案例⑩
古鹽田“曬”出新故事 ——海南省儋州市老市村鹽田恢復及濕地生態保護修復案例
老市村位于海南省儋州市西部,是典型的咸淡水交匯之地,擁有大面積自然濕地和曬鹽場。自上世紀起,隨著養殖業不斷擴張,老市村的海水和地下水遭受嚴重污染,紅樹林出現退化,招潮蟹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垃圾日益增多,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海南時提出的“海南要堅持生態立省不動搖,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中之重”的重要指示,老市村積極探索“生態+文化+經濟”鄉村融合發展模式,致力于將老市村打造為濱海濕地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示范社區,為同類型村落的養殖塘生態修復和產業發展提供新思路、新范例。如今老市村鹽田及濕地生態修復效果顯著,收獲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成為海南和美鄉村建設的新樣板。
來源: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
新媒體編輯:陳平
原標題:收藏!2024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