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整棟大廈當作一個巨大號的充電寶?辦公樓和
新能源汽車還能互相補給電量?海拔極高的雪山地區(qū)怎么住人?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一場奇妙的科技展中!
日前,中國建筑科技展首展在北京首鋼園開展。展覽以“科技賦能美好生活創(chuàng)新引領中國建造”為主題設置三大主題區(qū),包含七大展區(qū)集中展出167項數字化工業(yè)化、智能化發(fā)展成果。今天就讓小新帶你一起去看看,這場別開生面的“黑科技”盛宴!
共建和諧城市
讓人居環(huán)境又綠又美又便捷
步入“共建和諧城市”主題區(qū),展墻上濟南華山片區(qū)項目,成都環(huán)城綠道、保定韌性城市等,城市規(guī)劃圖映入眼簾,展示著以人民為中心,與城市共美好的建設理念。中國建筑積極投身城市功能提升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讓城市更宜居、更韌性、更智慧,持續(xù)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共建和諧城市展廳
中建絲路在歷史古城西安投資建設運營的幸福林帶改造工程,正是“宜居城市”的有益探索。曾經,這片“老、破、舊”區(qū)域是當地的頭疼難題,而現在,幸福林帶搖身一變,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地下空間綜合利用工程,全國最大的城市景觀林帶。這片城市綠洲全長5.85公里,東西寬210米,占地面積1755畝,綠化覆蓋率高達85%,錯層立體種植喬灌木5萬余棵,密集的森林花木縱向延伸,陽光、空氣、綠色引入地下,猶如一個立體都市綠谷。

△中建絲路投資建設運營的幸福林帶改造工程前后對比
綠谷內,市政道路井然有序,水、電、氣等綜合管廊置于兩側最下層,城市空間從地面延伸至地下,新增地下空間建筑面積72萬平方米,集納總部經濟、商業(yè)及文體等多種城市功能,完美融合地鐵、市政道路,地下商業(yè)空間、管廊、地上景觀五大業(yè)態(tài)。

展覽中還介紹了一系列環(huán)境治理的系統(tǒng)方案——流域水環(huán)境綜合治理系統(tǒng)解決方案。首創(chuàng)提高河流防洪標準與恢復生態(tài)原真性景觀相結合的技術,構建生態(tài)韌性河岸,中建一局承建的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tài)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圍繞“山、水、林、田、湖、草、沙”,因地制宜進行近自然一體化設計,讓人與自然、發(fā)展與可持續(xù)之間尋找到最佳平衡。
城市要宜居,同時也要更有韌性和智慧,城市生命線運營管理平臺可實現實時監(jiān)測、動態(tài)預警、協(xié)同處置,讓城市有效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讓新能源車主告別里程焦慮的600kW超級充電樁以“光儲充放”一體化解決方案構建讓充電更美好的“人·車·生活”生態(tài)圈,不僅能夠實現電動汽車與微電網的雙向能量互動,帶來清潔能源的低碳高效利用,而且只需要一杯咖啡的時間就能滿電出發(fā)。

△城市生命線運營管理平臺

△中建科工600kW超級充電樁
還有智慧船閘、智慧高速,智慧園區(qū)、智慧物業(yè)等模型集中出場,紛紛亮相,共同勾勒出新時代智慧城市的美好藍圖。

△中建七局智慧城市運營平臺功能大類界面,一屏統(tǒng)管、快速響應,大幅提升城市運營作業(yè)效率
拓展幸福空間
讓未來房屋有智有力有健康
走進“拓展幸福空間”主題區(qū),中建四局科創(chuàng)大廈,中建濱湖設計總部,中海金融中心等,綠色低碳建筑模型依次展出,超低能耗和零碳排放成為辦公、居住的“新寵”。這些建筑可以根據氣象自控預冷通風系統(tǒng),讓你在炎熱的夏天晚開空調1個月,還能利用屋面玻璃立面空間布設光伏,通過光儲直柔技術為大廈自行供電,簡直是一塊綠色的大號“充電寶”。

你家里有沒有隔音差、不保溫,墻面空鼓開裂各種頭疼問題,別擔心,新建“好房子”樣板間中,這些問題都能解決。針對甲醛超標等健康居住問題,房屋采用健康人居
環(huán)境監(jiān)測平臺及設備,構建全方位、智能化的環(huán)境監(jiān)測體系,24小時實時監(jiān)測室內環(huán)境情況,通過先進傳感技術精準量化空氣質量,將檢測準確度提高至95%左右。

△室內環(huán)境智能監(jiān)測平臺(示例)
為解決樓板隔聲保溫所存在的問題,建筑樓板使用了大宗工業(yè)固廢低碳石膏材料,通過梯度隔聲構造設計和三重高抗裂技術,開發(fā)出了A級防火、低碳綠色一體化連續(xù)施工的石膏復合材料隔聲保溫樓板系統(tǒng),不僅能夠增強聲阻抗,達到撞擊聲隔聲≤65dB,而且保溫性能可以提升≥15%。午休時,再也不用為屋外的噪音發(fā)愁啦。

△新建“好房子”樣板間
走出新建“好房子”樣板間,不遠處的一段影片正在播放,還原了樺皮廠胡同8號樓3個月從“老破小”蝶變好房子”的全過程。舊改“好房子”樣板間內展示著中國建筑“診、拆、改、防、提”舊改五字訣,以及MiC模塊化建筑,GS-Building鋼結構裝配式產品,地基基礎病害診治技術設備等一攬子中建方案。一座座安全耐久、綠色低碳健康舒適、智慧便捷的“好房子”,已不再是“不遠的將來”。

△北京樺皮廠胡同8號樓模塊化原拆原建項目模型
助力中國建造,讓基建行業(yè)更快更好更人性。來到“助力中國建造”展區(qū),焊接機器人、運輸機器人,噴涂機器人等正在模擬作業(yè),遠程駕駛智能集控數字塔機,科技感滿滿。應用高端玻璃幕墻的“世界第一高樓”迪拜哈利法塔矗立其間,它們都展現著“智能建造”的強大魅力。

△“世界第一高樓”迪拜哈利法塔模型
塔吊林立,機器轟鳴,一組組構件被精準吊裝、運輸,但百米高的7臺塔機駕駛室內空無一人,這樣的場景你敢想象嗎?中建自主研發(fā)設計的塔機智能集控系統(tǒng),能夠將塔機控制室從塔機頂部搬到地面,實現地面室內集約化作業(yè)。多機接入,一鍵切換,讓塔機司機再也不用“爬上爬下”。人機高效協(xié)同作業(yè),可較傳統(tǒng)吊裝效率提升30%以上。
借助5G超低時延的傳輸速度,塔機司機能實時看到更新的畫面和數據,還能通過智能體感座椅感受在塔吊上操作時的傾斜、抖動,“坐在辦公室開塔吊成為現實”。

△塔機智能集控系統(tǒng)
空中造樓機首創(chuàng)“工廠式”全封閉作業(yè)環(huán)境,新型微凸支點,全工況可變體系等技術,不僅具有高承載力和適應性,可抵御17級大風,還具有十分人性化的設計。雨天可遮擋,烈日有冷氣,讓“摩天大樓”的建造如履平地

△新空中造樓機
十五萬分之一的精度,600米超高層建筑,誤差只有2毫米。在這一展區(qū)亮相的“黑科技”,還有由中建一局自主研發(fā)的建筑工程北斗衛(wèi)星定位裝備,北斗技術的測量精度可達毫米級,依托星基增強系統(tǒng)還可實現精準定位。即使是極端天氣的野外,或是無網絡信號的沙漠都能有北斗的身影,為城市建設和大國建造提供智慧方案。

△使用北斗技術在施工的沈陽金廊22-1項目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建筑業(yè)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積極開辟新質生產力的實施之路。科技賦能美好生活,創(chuàng)新引領中國建造,未來與我們正在雙向奔赴。
內容來源:中國建筑融媒體中心
素材來源:黨建工作部
媒體來源:國資小新
本文系中建環(huán)能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若涉及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本站處理。圖片授權發(fā)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