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并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和解讀白皮書。
由國家能源集團自主研發、設計、建設的亞洲最大50萬噸/年煤電CCUS工程寫入白皮書“加快構建能源供給新體系”中,作為“在化石能源領域開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試點”案例,彰顯在“促進傳統能源和
新能源協同發展”方面的成就。
亞洲煤電最大CCUS項目
江蘇泰州電廠CCUS項目是國家能源集團年度“十大科技攻關項目”之一,集團公司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責任,項目由江蘇公司泰州電廠負責籌建,新能源院作為技術總負責單位,以泰州電廠4號百萬機組煙氣為原料,進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捕集率大于90%,每年可捕集消納二氧化碳達50萬噸,產出干基二氧化碳純度99.94%。
項目簡介
50萬噸/年二氧化碳捕集項目是國家發改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榮獲2023年度能源行業十大科技創新成果。
示范工程于2023年6月正式投運,項目已成為煤電碳捕集領域的一張名片。
2021年12月,完成初步設計
2022年3月,高標準開工
2022年12月,主要設備安裝
2023年6月,正式投運
項目亮點
揭示大規模碳捕集與機組熱力系統耦合規律,突破智能控制技術,引領產業化發展。
自主研發新型高效吸收劑,大幅度降低碳捕集能耗及成本,解決“卡脖子”問題。
成功應用小齒角填料、胺排放控制裝置等關鍵裝備,攻克工程技術難題。
開展工藝包設計,節省投資占地,實現碳捕集運行成本國際領先。
技術標準
編制了包括8項國家及行業企業標準、30項發明專利在內的知識產權體系,3項碳捕集國家標準成功立項。
《燃燒后二氧化碳捕集系統通用要求》
《電廠燃燒后二氧化碳捕集裝置性能穩定評估程序》
《煙氣二氧化碳捕集壓縮裝置運行與管理規范》
CCUS標準化
3項標準是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標準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填補了國內碳捕集領域標準的多項空白。
《燃燒后二氧化碳捕集系統通用要求》主要對燃燒后二氧化碳捕集系統的技術、設備、工藝、排放、安全及可靠性等要求進行了規定,該標準首次全面提出了燃燒后碳捕集系統各類要求,對配置二氧化碳捕集系統的工業化和規范化具有重要實際意義和應用價值。
《電廠燃燒后二氧化碳捕集裝置性能穩定評估程序》基于示范項目的科研成果、設計方案、建設總計以及運營經驗,開展碳捕集裝置性能定量化評估,對提升國內碳捕集裝置的可靠性具有重要基礎作用。
《煙氣二氧化碳捕集壓縮裝置運行與管理規范》規定了煙氣碳捕集壓縮裝置的運行規則、管理原則、裝置檢驗與評價等內容,該標準是碳捕集領域裝置重要的基礎標準,可為碳捕集壓縮裝置的選型提供指導作用。
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作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技術組合的重要構成部分,是目前實現化石能源大規模低碳化清潔化利用的重要技術途徑。
綠色前景
實現捕獲的二氧化碳大規模消納利用,探索出煤電CCUS可復制、可推廣的商業模式。
優化工藝設計和設備選型,實現碳捕集能耗和綜合成本國際領先。
掌握了50萬噸級碳捕集示范全部核心知識產權,實現碳捕集技術轉化落地,推動了碳捕集產業化發展。
該項目是現階段“捕集規模最大、綜合指標最優、消納利用最全、連續運轉最長”的煤電CCUS項目。依托該項目實施經驗,下一步將開展百萬千萬機組全煙氣二氧化碳捕集,打造世界規模最大、性能指標領先的CCUS項目。
內容來源 | 江蘇公司 新能源院
責任編輯 | 張嘉琪
原標題:國家能源集團自主研建亞洲最大煤電CCUS工程寫入《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