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內,生態環境部連續兩次調研移動源污染。8月29日-30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于會文帶隊赴四川省成都市、眉山市,調研移動源監管情況。此前6天,8月23日-25日,于會文還帶隊赴河南省鄭州市、河北省保定市,開展過移動源專項調研。
生態環境部表示,移動源污染已成為我國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加強移動源污染治理的緊迫性日益凸顯。
1 一周之內,連續兩次調研移動源污染
生態環境部在成都市、眉山市的調研,都看了什么?通稿顯示,調研組一共去了4個地方,分別是國家環境保護機動車污染控制與模擬重點實驗室成都基地、眉山市彭山區德龍機動車檢測有限公司、成都雙流眾維機動車檢測有限責任公司、成都雙流陽光公共交通有限責任公司。
在那里,調研組全面了解機動車污染控制與模擬重點實驗室建設情況,仔細詢問移動源日常監管情況及相關企業經營現狀,詳細查看機動車檢驗檢測機構違規使用OBD(車載排放診斷系統)故障解碼器干擾檢測、擅自改裝車輛供油系統通過檢測、對冒黑煙車輛出具合格報告、維修機構對未經維修車輛出具虛假維修合格證等問題情形。
可以看出,生態環境部主要調研的對象就是機動車檢測機構。想要了解的問題,主要也是機動車檢驗檢測造假的各種情形。
在鄭州市和保定市的調研,也跟這差不多。調研組深入河南征遠機動車檢測技術有限公司、鄭州國際陸港停車場、保定中匯機動車檢測服務有限公司、保定市定興縣恒通汽車維修服務中心(M站)等相關企業,全面查看了機動車檢測、維修流程,詳細了解機動車檢驗檢測機構擅自放寬檢測方法、對冒黑煙車輛出具合格報告、使用OBD(車載排放診斷系統)數據干擾作弊器作假、維修機構對未經維修車輛出具虛假維修合格證等弄虛作假問題情形,還現場查看柴油重型貨車違規墊高
溫度傳感器、不正常使用尿素、篡改OBD數據等問題。
相比在四川的調研,這次調研的對象除了機動車檢測機構,還有機動車維修機構。但調研組重點關注的問題,同樣都是弄虛作假問題。
一周之內,兩次調研,主題都是移動源污染,對外釋放出強烈的信號。
正如生態環境部所說,移動源污染已經成為我國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加強移動源污染治理的緊迫性日益凸顯。
機動車檢驗檢測、維修機構作為移動污染源管理的“最后一道閘門”,承擔了移動源污染防控的重要職能。其不按規范開展檢測、維修甚至弄虛作假的行為,既影響污染防治攻堅治理成效,又干擾市場健康秩序,必須依法予以嚴懲。
因此,生態環境部要求,地方黨委、政府要嚴厲打擊使用軟硬件作弊、擅自放寬檢驗檢測方法等弄虛作假行為,全面加強對機動車檢驗檢測、維修機構的監督管理,加大執法監管力度。
同時,還要加強生態環境和公安、市場監管、交通等部門協作配合,對協助改裝和刷寫OBD、違法通過機動車檢驗等弄虛作假行為開展全鏈條打擊。
情形嚴重的,要依法取消資質資格;涉嫌犯罪的,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力震懾環境違法行為。
2 機動車檢驗弄虛作假,被納入專項整治行動
事實證明,生態環境部不止是說說而已,相關的專項整治行動馬上就來了。8月30日,生態環境部舉行8月例行新聞發布會。有記者提問,近期生態環境部公布了第十八批生態環境執法典型案例,再次曝光了一批弄虛作假的第三方檢測機構。請問,近年來此類案件有何新特點和新變化,在聯合執法和專項整治中有哪些進一步的工作安排?
對此,生態環境部宣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裴曉菲表示,部分第三方機構為了經濟利益,不惜違背職業道德和法律法規弄虛作假,擾亂
環保服務市場秩序。生態環境部始終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打擊造假行為。
“十四五”以來,生態環境部已經會同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一起,連續四年針對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造假問題開展專項整治,持續保持高壓態勢。而今年,生態環境部仍將繼續會同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部署深入開展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專項整治行動。與前幾年相比,今年的變化之一就是“領域范圍更加廣泛”。
前幾年,專項整治行動的主要對象是環評和監測兩大領域的第三方機構弄虛作假問題。而今年,在繼續對環評和監測兩大領域重拳出擊的同時,專項整治行動還將嚴厲查處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自主驗收、機動車排放檢驗、溫室氣體排放數據質量管理等領域的第三方弄虛作假違法行為。
也就是說,今年的專項整治行動,新添加了3個對象——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自主驗收、機動車排放檢驗、溫室氣體排放數據質量管理。
機動車排放檢驗弄虛作假行為,成為了新的關注對象。
未來,機動車檢驗檢測行業或將迎來一輪“打假風暴”。
3 移動源已成為空氣污染重要來源,基層執法普遍“重固定源輕移動源”
機動車排放檢驗弄虛作假為何進入生態環境部“法眼”?是因為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正日益凸顯。
2023年年末,生態環境部發布《中國移動源環境管理年報(2023年)》,公布了2022年全國移動源環境管理情況。報告顯示,移動源污染已成為我國大中城市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加強移動源污染治理的緊迫性日益凸顯。
2022年,全國機動車(含汽車、低速汽車、摩托車、掛車與
拖拉機等)四項污染物排放總量為1466.2萬噸。其中,一氧化碳(CO)、碳氫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顆粒物(PM)排放量分別為743.0萬噸、191.2萬噸、526.7萬噸、5.3萬噸。其中,汽車是污染物排放總量的主要貢獻者,其排放的CO、HC、NOx和PM占比超過90%。非道路移動源排放對空氣質量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其NOx排放量接近于機動車。
前不久,《中國環境報》也曾經撰文指出,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應該切實把移動源納入環境監管中。
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實踐中,生態環境部門對污染源監管的主要抓手有3個,分別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證與生態環境執法。但由于移動源的流動性、排放相對不連續等特點,在上述3大抓手中,對于移動源的監管內容相對較少。
因此,筆者建議,應該把移動源也納入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管理,以及生態環境執法中,實現污染源的固定源+移動源“一體化”生態環境執法,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事實上,已經有地方開展了這方面的實踐。今年7月1日,天津市啟動了2024年移動源專項監督幫扶行動,利用兩個多月時間,對機動車檢驗機構、重型貨車、油品儲運銷企業、非道路移動機械4個重點領域開展監督幫扶。
而這,也是天津市第一次集中、全面、系統地開展移動源專項監督幫扶。
未來,或許會有越來越多的地方都跟天津一樣,陸續開始開展移動源專項監督幫扶工作。而大氣污染治理,也將進入“移動源時代”。
原標題:機動車檢驗檢測,即將迎來“打假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