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基本情況
廣陽島是長江上游面積最大的江心綠島,是長江魚類繁衍生息、鳥類覓食遷徙的重要承載地,也是保障長江生態廊道功能完整性的關鍵節點。島上曾規劃300萬平方米的房地產開發量,并實施了征地拆遷和平場整治,生態系統受損嚴重,外來植物入侵嚴重,生物多樣性顯著降低。
廣陽島生態修復項目屬于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重慶段)山水工程的重點子項目,總投資約13.5億元,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創新實踐六大策略,修復受損區域,提升島嶼生物多樣性。經過近四年的人工修復和自然恢復,還島于民,廣陽島實現“生態蝶變”,成為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典型代表。
主要做法
(一)創新生態修復理論和模式
廣陽島生態修復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積極探索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統籌開展了生態修復關鍵技術應用、消落帶治理等重大課題研究。在生態修復中設計鄉村形態、增加鄉村元素、營造鄉村氣息,合理發揮本土植被、人文要素的原生性和在地性,使廣陽島呈現原生態的巴渝鄉村田園畫卷。
(二)因地制宜科學開展生態修復
依據地形特征將全島分為山地森林區、平壩農業區和坡岸濕地區,分區分類開展修復。一是山地森林區以自然恢復為主,保護自然山林、修補高切坡及裸露崖壁,分級分片改造林相。二是平壩農業區以人工修復為主,補充鄉土植被、重塑地形、整理田地、改良
土壤修復平壩農田;疏通水脈、利用低洼地蓄水,還原湖塘、溪溝等多元生態系統。三是坡岸濕地區以消落帶治理為主,在沖刷段迎水面依地形布設生態石籠,減小水浪沖刷強度,形成小區域“回水”,沉積淤泥、固土護岸;在淤積段清除入侵植物、保護優勢群落和物種,根據水位高度,選用小灌-高草-低草植物組合,構建多樣棲息生境,提升消落帶生態功能。
(三)建立網格化長效管控機制
堅持“一分建九分管”,探索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生態修復管控長效工作機制。一是用“生態+數字”的手段管理全島。建立了以生態信息模型為支撐的數字孿生平臺,實時監測島內水體、空氣等生態指標及全島植被生長態勢,記錄動物數量、分布區域。二是用“生態+農業”的方法運營全島。依托廣陽島良好的在地條件,糧種植油、蔬菜、水果等作物。三是用“生態+文旅”的理念開放全島。以市民需求為出發點,完善配套服務設施,開辦生態餐廳,舉辦主題活動,持續提升市民“吃住行游購娛”體驗。
取得的成效
(一)生態效益逐步凸顯
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全島植被覆蓋率90%以上,保護建設“魚場”“鳥場”“牧場”等具有生態保育、涵養、生產等功能的動植物棲息地。生態生境不斷優化。增加80公頃農業用地,形成以糧油、蔬菜、牧草等產業為主的平壩生態種養殖農業場景和以果樹、中藥材等產業為主的山地生態經濟農業場景。
坡岸消落帶不斷穩固。采用固土護坡、穩定植被、豐富生物多樣性“三步走”模式,治理環島190高程以下區域約489公頃的三峽庫區消落帶,探索垂直維度分層修復、水平維度分段修復、時間維度分時修復“三維度”路徑,最大限度還原不同類型消落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二)生態大課堂作用彰顯
廣陽島成為政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業務實踐基地、政策創新基地、交流展示基地”,針對各類群體開設了不同研學課程,推動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三)綠色發展示范效應擴大
運用“護山、理水、營林、疏田、清湖、豐草”六大策略開展系統修復,廣陽島生態修復成為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具有重慶辨識度的重要載體和有形抓手。具有廣陽島特色的生態修復理論技術體系、產品材料工法體系和組織實施管理體系,已成為重慶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的典型代表。
來源: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
新媒體編輯:陳平
原標題:重慶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重慶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重慶廣陽島生態修復項目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