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時值2024年全國生態日,中信銀行基于綠色金融體系打造的碳普惠平臺——“中信碳賬戶”再度升級,擴容綠色出行等服務消費新場景,“綠·信·匯”低碳生態平臺成員同期擴大至25家企業,正式上線面向中小商戶推出的“綠色消費商戶子聯盟”,致力充分發揮綠色金融生態合力,助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明確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對于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并對積極擴大綠色消費、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等重點工作提出要求。
近年以來,各地為推進落實“雙碳”目標要求,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鼓勵公眾綠色出行,紛紛探索推出碳普惠項目,如北京市于2021年發布《低碳出行碳減排方法學(試行)》,鼓勵平臺企業根據方法學開發項目。深圳、上海等地生態環境局也推出《上海市碳普惠減排場景方法學 地面公交》《上海市碳普惠減排場景方法學 軌道交通》《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碳普惠方法學(試行)》等,旨在引導市民綠色低碳出行。
對此,“中信碳賬戶”率先開展創新探索,在已覆蓋
新能源車充電、12306 APP購票出行等綠色出行場景基礎上,進一步擴容公共交通領域的低碳出行場景,根據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發布的低碳出行碳減排方法學,針對用戶在該城市的地鐵、公交出行場景科學核算其碳減排量。目前,不同于部分平臺采用全國統一的碳減排核算機制,“中信碳賬戶”嚴格按照各地公布的碳普惠方法學進行核算,可以為廣大用戶科學記錄綠色出行減排量,同時,通過碳減排綠色商城等激勵體系,倡導社會公眾首選綠色出行的方式,將低碳減排行為滲透公眾的日常生活,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

圖源:中信銀行
據介紹,用戶開通“中信碳賬戶”后,使用中信銀行信用卡支付并乘公交、地鐵出行,系統可自動識別交易信息,根據方法學核算累計碳減排量。目前,“中信碳賬戶”已開通北京、上海、深圳等三個試點城市的地鐵、公交出行場景的碳減排量核算,后續將逐步面向更多城市,開發形成“自主城市方法學+地方碳普惠方法學”的公共出行減排量核算機制。
為倡導綠色低碳出行,今年,中信銀行還全新推出了滿足高頻地鐵出行需求的中信銀行顏卡PASS信用卡,滿足新能源車主人士的中信銀行i車Pro白金卡等主題產品,為各類型的綠色出行人群量身定制權益,暢享綠色優惠,積極推動綠色消費潛力釋放。

圖源:中信銀行
(左一:中信銀行i車Pro白金卡;右一:中信銀行顏卡PASS卡)
與此同時,中信銀行信用卡發揮外部協同效應,構建綠色生態體系聯盟,持續擴大“綠色朋友圈”。近期,以“中信碳賬戶”為載體搭建的“綠·信·匯”低碳生態平臺再添新成員,包括:新能源汽車共享生態品牌“曹操出行”,以及碳管理服務提供商“碳阻跡”,與平臺現有成員——美團共享出行服務,中國銀聯云閃付的公交地鐵乘車服務,飛凡汽車、星星充電、快電——等公共出行及新能源汽車服務伙伴共同構成“綠色出行朋友圈”。至此,“綠·信·匯”入駐成員企業已達25家。同期,“中信碳賬戶”面向中小商戶推出的“綠色商戶子聯盟”也正式開放,商戶可自主申請,用戶也可以向平臺推薦自己喜愛的綠色商戶。符合要求的商戶將加入“中信碳賬戶”綠色消費活動,中信銀行信用卡持卡人在綠色商戶消費,將獲得專屬的“綠信能量”獎勵,參與兌換綠色好禮。
今年,在金融管理部門的指導下,廣東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廣州市綠色金融協會、廣州市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碳金融中心主辦的“綠美廣東·金融賦能”2024年度廣東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案例正式公布,其中,“中信碳賬戶”參評案例《個人碳賬戶助力綠色消費體系建設》成功獲評為2024年度廣東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推廣案例。對此,廣東綠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中信碳賬戶’是基于廣大民眾和持卡用戶而開設的個人碳賬戶,作為金融支持碳普惠的主要實踐方式,個人碳賬戶有助于動員公眾踐行低碳行動,是推動消費端減碳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全社會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
今年6月,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中華環保聯合會碳普惠專業委員會聯合發布的《中國碳普惠發展與實踐進展報告(2023)》顯示,我國碳普惠工作取得顯著進展,個人碳賬戶推動公眾低碳意識不斷增強,綠色生活方式漸成風尚。8月22日,中信銀行與中國國家地理再度攜手,續寫“來信”系列跨界整合品牌活動。未來,中信銀行信用卡將持續圍繞“中信碳賬戶”積極探索碳普惠創新,攜手“綠·信·匯”生態平臺合作伙伴,推動綠色消費提質擴容,全力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助力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本文系中信銀行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若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處理。圖片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