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開展全域“無廢城市”建設以來,各地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探索建立分工明確、相互銜接、充分協作的聯合工作機制,持續推進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業固廢、農業廢棄物等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促進城市綠色發展轉型,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工業和農業生產方式,全省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江蘇生態環境”特開設“無廢城市”建設巡禮專欄,旨在展示江蘇在“無廢城市”建設中取得的顯著成效和形成的可復制、可推廣典型經驗模式,進一步引導全社會提升“無廢理念”,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時尚生活方式,推動“無廢細胞”建設,增強民生福祉。
環太湖有機廢棄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餐廚廢棄物、廚余廢棄物、農業廢棄物、藻泥、污泥、淤泥、園林廢棄物等。開展“無廢城市”建設以來,常州市借助“1+9”的工程體系,有效整合資源,以循環利用代替污染治理,以資源再生代替處理排放,實現由“廢”變“寶”。
1個城鄉有機廢棄物收儲運回體系
常州市城鄉有機廢棄物收儲運回體系建設既考慮點狀形式(如市政污泥)的產生點、收集點、暫存點等,也考慮面狀分布(如農作物秸稈)的情況。為規范流程、提高效益,常州市謀劃建設智慧化監管平臺,對收儲運過程的流程和責任分工予以細化,形成分工協作的推進運行機制以及合理高效的智慧化監管體系,有效提升整個收儲運體系運行的規范性和效率。
1個有機肥中心
常州市立足江蘇省環太湖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范點,建設原料及半成品倉儲區域4200平方米、自動化生產車間1200平方米及發酵大棚6000平方米,實現農業廢棄物、綠化廢棄物、藻泥及其他各種有機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現正在對武進區洛陽分中心進行改擴建,同時新建前黃分中心和嘉澤分中心,三個中心合計年處理有機廢棄物18萬噸,生產有機肥11萬噸。
1個農牧結合利用基地
依托禮嘉畜禽糞污中心,全量收集、處理周邊半徑15公里范圍內養殖場畜禽糞污,由運營公司定期到養殖場所實施糞污清運,協同秸稈厭氧發酵處理后沼渣進行固液分離,形成固態有機肥,沼液貯存作農田基肥和追肥消化利用“萬頃良田”的部分稻麥秸稈。通過厭氧發酵處理,形成養殖—“三沼”—種植“三位一體”循環模式。
1個藻泥資源化利用站
2007年以來,常州市開始啟動太湖藍藻打撈處置工作。采用離岸打撈的模式,機械打撈的藍藻藻水分離后,制成藻泥,添加功能菌,配以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通過微生物高溫好氧發酵制成生物有機肥,并將其逐步推廣到林果、蔬菜、茶葉種植等領域。
1個餐廚廢棄物綜合處置工廠
建設餐廚廢棄物綜合處置工程,運營規模為餐廚垃圾400t/d,廢棄食用油脂40t/d。項目采用“預處理+蒸煮提油+厭氧發酵+CJR好氧工藝”工藝,餐廚垃圾及廢棄食用油脂經預處理每天可產生粗油脂約35噸,同時日產沼氣24000m3。
1個淤泥脫水—固化—利用站
湟里河崗角村固化站為常州市武進區河道管護項目區級骨干河道清淤固定淤泥固化站,淤泥固化場地緊鄰湟里河,運輸便利。作為項目長期固化場地,固化后土方用于地塊復墾用土及綠化土方,固化場地占地面積大約為130畝。
1個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點
將中藥藥渣運輸至新康村,協同農業廢棄物制備有機肥回用于有機水稻,可替代化肥的使用,有效減少化肥施用量。
1個水生植物處理和資源化站
依托武進區多源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碼頭和晾曬場地13000平方,曬干后粉碎,制備有機肥。
1個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兜底項目
常州市夾山垃圾焚燒廠項目,一期規模1500噸/天,預計2025年建成投運,作為全市生活垃圾焚燒兜底項目。夾山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位于常州市環太湖流域循環經濟產業園內,該區域已形成一定的產業集聚基礎,待垃圾焚燒項目建成后,園區的功能完整度、產業鏈延伸度將進一步完善。
1個園林廢棄物處置中心
常州園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中心是全省園林廢棄物處置能力最強、流水線設備最全的處置中心,年處理能力可達20000噸。經過多年探索,反復試驗,該項目實現園林廢棄物處置零浪費,100%綜合運用。目前主要產品有彩色覆蓋物、基質、營養土等,可用于道路美化、苗木種植等。
未來,常州市將持續推動城鄉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讓各類有機廢棄物在常州找到合適的“歸宿”,真正實現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
來源:常州市生態環境局
主管: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主辦:江蘇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
主編:孫健
原標題:無廢城市巡禮 | “1+9”工程體系助力“無廢常州”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