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生態環境部召開7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司長趙世新表示,近年來,生態環境部聚焦房前屋后河塘溝渠和群眾反映強烈的農村黑臭水體,持續推動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組織開展清單化治理、系統化治理和常態化監督。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國已完成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治理3400余個,達到“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80%以上,讓一個個昔日的“臭水溝”變成“美麗河湖”。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持續加大治理力度,加強已完成治理水體長效監管,向社會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切實讓人民群眾感受到生態環境效益。
問答實錄:
??中國日報記者:請問目前農村黑臭水體總體情況如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工作進展如何?針對相關工作,生態環境部下一步有何計劃?
趙世新:感謝您的提問。
美不美,家鄉水。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老百姓對農村水環境的期待也越來越高。我部會同相關部門,聚焦房前屋后河塘溝渠和群眾反映強烈的農村黑臭水體,持續推動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讓一個個昔日的“臭水溝”變成群眾身邊的“清水綠岸”。
一是清單化管理。建立任務清單、銷號清單、問題清單。組織各地開展農村黑臭水體動態排查,將其中面積較大、群眾反映強烈的4000余個水體納入國家監管清單,將其余近萬個水體納入省級監管清單,實行“拉條掛賬,逐一銷號”。對銷號后發現返黑返臭的水體,取消銷號,列入問題清單。
二是系統化治理。明確“控源截污、內源治理、水系連通、生態修復”的技術要求,結合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村民需求等確定治理思路和技術路線,鼓勵優先采用資源化、生態化治理措施。財政部會同我部從2022年起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先后選擇39個城市,治理黑臭水體2000余個。
三是常態化監督。綜合運用衛星遙感、水質監測等方式開展跟蹤監管,確保“長制久清”。2022年以來,組織對已完成治理的2612個水體開展水質監測,治理合格率達到97%以上。對返黑返臭水體分析問題原因、督促指導地方及時整改,完善長效管護機制。
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國已完成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治理3400余個,達到“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80%以上。一些地區在治理模式和管護機制方面創新,形成了一些好經驗好做法。如,河南周口打造“漁光互補”模式,淮陽區馮塘村引入社會投資150萬元治理坑塘,在治理好的坑塘上建設光伏發電板,年發電量150萬度,年收益約55萬元;發動村民利用坑塘養殖魚蝦,形成“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產業新模式,“納污坑”變為“生態塘”“經濟塘”。
山東濟寧兼顧村莊防洪除澇及農田灌溉,泗水縣青龍莊村治理黑臭坑塘約4300平方米,汛期可蓄積12000余立方米雨水,為周邊農田提供9000余立方米灌溉水源。
下一步,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持續加大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力度,加強已完成治理水體監管,確保長制久清。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