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2024年海洋狀況報告》(State of the Ocean Report 2024),從海洋變暖,海平面上升,海洋污染、酸化、缺氧,藍碳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方面全方位分析了當前海洋所面臨的問題,揭示了海洋變化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嚴重威脅和挑戰。
1報告背景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在2023年6月舉行的第32屆大會決議,決定更新《海洋狀況報告》,以便讓全球各國政府、公眾和利益攸關方認識和了解到當前海洋正在發生的快速變化,及可能給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嚴峻挑戰,從而促使各國政府執行《巴黎協定》,并積極采取其他有助于解決當前問題的行動。
2海洋變暖速度翻倍
《2024年海洋狀況報告》指出,海洋現在的升溫速度是20年前的兩倍,2023年是自1950年以來升溫最快的一年。盡管《巴黎協定》承諾將全球變暖控制在比工業化前高出 2℃以下,但海洋溫度平均已上升了1.45℃,地中海、熱帶大西洋和南大洋的熱點地區已明顯超過2℃。
3海平面上升速度翻倍
氣候變暖帶來的一個顯著后果是全球海平面上升。海洋吸收了大氣釋放的90%多余熱量,隨著水溫升高,海水體積膨脹、海冰融化。海洋溫度升高引起的海水體積膨脹貢獻了全球海平面上升的 40%。過去30年來海平面上升速度翻了一番,共上升了9厘米。
4沿海物種因海水缺氧而窒息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于氣溫升高、工農業廢水等污染物的排放,海洋中氧氣含量減少了2%。沿海地區受到的影響尤其嚴重。由于氧氣含量減少,全球海洋大約有500個“死亡區”被確定,在這些區域內幾乎沒有海洋生物存活。
5海洋酸度上升
全球25-30%的化石燃料排放被海洋吸收,過量的二氧化碳正在重塑海洋的化學成分。自工業化前時代以來,海洋酸度已增加30%,預計到2100年將增加17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研究結果表明,沿海物種將受到最嚴重的打擊:公海的酸度不斷上升,沿海水域的酸度也從高到低劇烈波動,導致幼年動物和植物過于脆弱而無法生存,從而引發大規模死亡。
6藍碳和海洋保護區:希望的燈塔
海洋藍碳包括紅樹林、海草床、潮汐沼澤等,其碳吸收量是陸地森林的5倍。依托他們建立的海洋保護區不僅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港灣,也是抵御全球變暖的最佳屏障之一。然而,全球近60%的國家仍未將海洋森林修復和保護納入國家計劃。因此,加強全球海洋保護區建設將是解決海洋問題、保障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最有效舉措之一。
信息來源 | https://oceandecade.org/news/
原標題:國際動態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2024 年海洋狀況報告》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