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開展全域“無廢城市”建設以來,各地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探索建立分工明確、相互銜接、充分協作的聯合工作機制,持續推進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業固廢、農業廢棄物等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促進城市綠色發展轉型,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工業和農業生產方式,全省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江蘇生態環境”特開設“無廢城市”建設巡禮專欄,旨在展示江蘇在“無廢城市”建設中取得的顯著成效和形成的可復制、可推廣典型經驗模式,進一步引導全社會提升“無廢理念”,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時尚生活方式,推動“無廢細胞”建設,增強民生福祉。
入選首批“綠色化工園區”、1家企業獲評“綠色工廠”、4家企業獲批“綠色領軍企業”……近年來,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深度融入“無廢城市”建設,以“無廢園區”建設為契機,在制度建設、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等方面持續發力,打造綠色循環固體廢物高值利用模式,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最靚麗的底色。
人工智能,促進精準計量降本減廢
園區污水集中處理工藝為生化+深度處理組合工藝,原先采用人工方式添加碳源、PAC藥劑、臭氧等物質,投加工作存在較大的主觀性、滯后性、保守性。2023年,通過對投加系統進行AI優化,聯合在線監測數據,基于深度學習算法配合仿真系統,建成智能投加系統,精準控制投加量,避免了人工過量投加行為,減少污泥產生量10%。
優化工藝,實現危險廢物源頭減量
為解決石化企業丙烯酸丁酯裝置裂解單元容易堵塞,重組分排放量高,造成巨大浪費問題,園區通過減少催化劑用量、優化反應參數、改進控制模式等措施,將丙烯酸丁酯殘液的產生量從2021年的6793噸降低至2022年的4830噸,大大減少危廢的產生量,同時提高產品的收率。
全國首創,解決煤氣化渣高值利用難題
針對煤化工行業氣化渣難以大規模、高值化利用難題,通過長期技術研發,建成年處置10萬噸濕基氣化渣、生產2.5萬噸巖棉生產線。該技術突破了工藝流程設計、等離子體輔助熔融技術、工藝配方設計,以及工藝設備集成等核心技術,與國內外其他氣化渣綜合利用技術相比,可實現氣化渣全量化利用,生產的巖棉產品優于國家標準,為國內煤氣化渣資源化開辟了綜合利用新途徑,具有一定示范和引領作用。
變廢為寶,助力哌啶廢液資源化高值利用
農藥生產過程中會產生近4000噸/年的哌啶廢液,廢液中哌啶含量高達50%以上,但由于沒有相應的分離提純技術,只能通過焚燒方式進行處置,導致有效組分浪費。新材料科技園攜手科研院所聯合攻關哌啶廢液再生利用技術,并于2023年突破掌握成套化利用技術工藝,建成4000噸/年哌啶廢液綜合利用生產線,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創新研發,引領高效處置危廢新技術
超臨界水氧化技術是一種低能耗低熱值的危廢處理技術,有機污染物質去除率能達到99.99%。但是超臨界和亞臨界水的高溫高壓條件、無機鹽離子對設備和材料具有強烈的腐蝕作用,是限制超臨界水氧化技術發展的行業難題。通過十余年對超臨界水氧化技術的工藝、材料和裝備的開發,園區建成國內首個超臨界危廢處理產業化項目,處置能力4萬噸/年,開啟了超臨界水氧化技術在危廢領域的產業化應用。
管道輸送,壓減庫存推動安全發展
目前,江北新材料科技園配套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超45萬噸/年,兜底保障和風險防控能力充足,同時依托智慧監管預警系統,實現園區100余家產廢企業危險廢物庫存穩定控制在3000噸以內(不超過平均一周的產廢量),確保危廢保持低庫存。園區計劃建設危廢共用管廊與輸送管道,在全市開展產廢與處置企業之間液體危廢定向密閉管道輸送試點管理,進一步助力園區企業減少危廢庫存、降低運輸風險、提升處置效率,推動園區危廢管理能力升級。
綠色評價,推動園區高質量轉型
園區始終堅持把轉型、創新、安全、生態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園區建設以來,以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發展質效為目標,從企業的經濟效益、自主創新、綠色低碳、環境友好、安全管理、對外開放、智能制造、社會效益等方面開展綜合評價,實施差別化公用工程價格。2021—2023年,連續3年位居全國“高質量發展化工園區30強榜單”第二。
來源:南京市生態環境局
主管: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主辦:江蘇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
主編:孫健
原標題:無廢城市巡禮 | 南京創新探索“無廢園區”視角下綠色循環固體廢物高值利用模式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