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加強甘肅秦嶺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見》全文發布,明確要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完成秦嶺地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破壞調查評價,推進隴南金、鉛鋅、銻、重晶石等礦山集中開采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
原文如下↓
關于加強甘肅秦嶺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見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推進美麗甘肅建設的部署要求和生態環境部加強秦嶺地區跨區域生態保護協同合作機制,推動我省秦嶺地區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提出如下意見。
一、強化國土空間用途管制
涉及我省秦嶺區域的隴南市康縣、兩當縣、文縣、武都區、宕昌縣、成縣、徽縣、禮縣、西和縣,天水市麥積區、秦州區,甘南州碌曲縣、卓尼縣、迭部縣、舟曲縣等3市(州)15縣(區),要嚴格落實國家和省級主體功能區制度,切實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實施和用途管制,嚴格建設用地轉用,按照國土空間規劃和“三區三線”管控規則,統籌耕地保護、生態保護和城鎮建設,嚴格執行準入制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守牢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確保面積不減少、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發揮“三線一單”基礎性作用,科學指導各類開發建設活動,依法開展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嚴把建設項目環境準入關,助推綠色高質量發展。(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牽頭,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旅廳、省林草局配合。以下各項任務均需天水市、隴南市、甘南州各地黨委和政府負責落實,不再列出)
二、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指導秦嶺地區實施重點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完成秦嶺地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破壞調查評價,推進隴南金、鉛鋅、銻、重晶石等礦山集中開采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科學開展國土綠化,加強草原、濕地保護修復和荒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施森林可持續經營,加強森林草原防滅火,不斷提高林草資源質量。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開展生物多樣性狀況評估,深入推進長江珍稀瀕危物種拯救行動,抓好秦嶺地區松材線蟲病等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加強大熊貓、金絲猴、雪豹等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地保護恢復,積極推進生態廊道建設,擴大野生動植物生存空間,維護并提升秦嶺地區生物多樣性。(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草局按職責分工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配合)
三、持續推動環境質量改善
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抓手,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強化固體廢物治理,加強隴南市嘉陵江重點流域尾礦庫分類分級環境監管,持續推進天水市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強化噪聲污染防治,著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鞏固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扎實開展工業、農業、生活等重點領域污染防治及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常態化開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不斷提升環境應急能力,及時妥善應對突發環境事件。嚴格執行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制度和排污許可工作制度,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為完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提供支撐保障。深入推進秦嶺地區生態文明示范創建,鞏固創建成果,加快隴南“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應急廳、省林草局配合)
綜合應用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化監測手段,整合職能部門、科研院所、社會化監測力量和資源,以國土“三調”和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成果為統一底版,分工合作,建立調查監測聯動機制,組建數字化、智能化的生態環境監測平臺,實現秦嶺生態系統全覆蓋、全天候、高標準監測。加強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設,開展生態質量監督監測與評價。建立和完善生態狀況監測評估機制,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評估,每年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進行評估,定期評估生態狀況以及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成效,全面掌握生態環境動態變化和保護修復成效。統籌開展林草濕生態綜合監測評價工作,及時掌握森林、草原、濕地資源種類、數量、質量、結構、分布等變化情況,科學評價其質量和生態狀況。強化監測數據及評估評價結果的關聯分析和綜合應用,及時預警環境風險,按要求做好公開,實現資源和數據信息共享,為秦嶺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提供支撐。(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林草局按職責牽頭,省氣象局配合)
五、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監管
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利劍作用,進一步強化“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督機制,堅持日常監管與專項行動相結合,綜合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視頻監控、地面核查等手段,突出抓好“亂搭亂建、亂砍亂伐、亂采亂挖、亂排亂放、亂捕亂獵”等“五亂”問題排查整治。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制度建設,強化統一監管,嚴格對所有者、開發者乃至監管者的監管,及時發現和查處各類生態破壞問題,堅決杜絕生態修復中的形式主義。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體系和能力建設,建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常態化執法檢查工作機制,落實生態環境違法線索移交制度,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秦嶺生態環境的行為。強化與其他省份的生態保護監管協作,落實輪值聯席會議制度,定期輪流組織召開聯席會議,研究推進協同合作相關事項。(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公安廳、省司法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草局配合)
六、提升科技創新支撐能力
深化與科研院所、高校間合作,建立科學有效的科技決策咨詢制度,支撐秦嶺生態保護修復。完善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體系,充分發揮生態環境領域的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在重大生態項目科技攻關中的支撐作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聚焦秦嶺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點領域加強協同攻關,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爭取國家科研項目,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生態監測等科學技術研究。落實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各項改革舉措,推動生態環境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林草局配合)
七、強化工作保障
秦嶺地區各地要立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需求、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改善的新期待,加快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要壓實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健全完善工作機制,結合實際細化具體工作措施。各地、各相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加強交流協作,定期研究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及時報告工作進展,統籌強化資金保障,深化宣傳引導,合力推動秦嶺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