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環境商會聯合和君咨詢發布《環境專精特新領跑企業發展報告(2024)》,以期通過展示這一群體發展現狀和思考,推動專精特新企業成長,同時為更多中小環境企業提供參考樣本、發展范式,促進產業發展。
報告分為引言、環境小巨人企業整體特征、環境專精特新領跑企業發展綜述、環境專精特新領跑企業發展分析四部分。即日起,公眾號將陸續發布報告主要內容,敬請關注。本文將重點介紹環境小巨人整體特征,供業界參考。
截止目前,全國已累計培育出五批共1295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下簡稱“小巨人企業”),其中,環境領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33家(以下簡稱“環境小巨人企業”),占全部小巨人企業數量的4%。本報告對全部533家環境小巨人企業的企業性質、注冊資本、成立時間、員工數量、所在區域、上市情況等信息進行了統計,并與12950家小巨人企業對應信息開展對比分析,發現環境小巨人企業呈現出自身的獨特特征。
民營企業占比83%,是絕對主力
環境小巨人企業中,民營企業445家,占比83%;國有企業63家,占比12%;合資和外資企業25家,占比5%,民營企業是環境小巨人企業絕對的主力。小巨人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84%;國有企業占比9%;合資和外資企業占比7%。
相較而言,環境小巨人企業在以民營企業為絕對主力這一相同的主要特征之外,也體現了環境產業的自身特點,即國有企業占比相對較高,而合資和外資企業占比相對較低。
平均注冊資本1.3億元,2/3企業注冊資本在1億元以下
環境小巨人企業平均注冊資本1.3億元。其中,注冊資本在10億元以上的6家,占比1.1%;1至10億元之間的167家,占比31.3%;5千萬元至1億元之間的179家,占比33.6%;1至5千萬元之間的171家,占比32.1%;1千萬元以下的10家,占比1.9%。
小巨人企業平均注冊資本1.2億元。其中,注冊資本在10億元以上的120家,占比0.9%;1至10億元之間的3687家,占比28.5%;5千萬元至1億元之間的3697家,占比28.6%;1至5千萬元之間的4479家,占比34.6%;1千萬元以下的965家,占比7.5%。
企業平均壽命16.5年,10年以上壽命的企業是大多數
環境小巨人企業平均壽命16.5年,遠超中國中小企業2.5年的平均壽命。其中,企業壽命在30年以上的8家,占比1.5%;20至30年之間的151家,占比28.3%;10至20年之間的286家,占比53.7%;5至10年之間的85家,占比15.9%;5年以下的3家,占比0.6%。
小巨人企業平均壽命17.2年。其中,企業壽命在30年以上的502家,占比3.9%;20至30年之間的3896家,占比30.1%;10至20年之間的6364家,占比49.1%;5至10年之間的2111家,占比16.3%;5年以下的77家,占比0.6%。
相較而言,環境小巨人企業無論是平均值還是結構,都顯得更加“年輕”一些,這也與環境產業本就是一個“年輕”的產業相一致。
企業平均員工數量193人,300人以下的小型企業占比近8成
環境小巨人企業平均員工數量(按參保人數口徑統計)193人。其中,員工人數在500人以上的34家,占比6.4%;300至500人之間的46家,占比8.7%;100至300人之間的242家,占比45.8%;20至100人之間的172家,占比32.6%;20人以下的34家,占比6.4%。
小巨人企業平均員工數量274人。其中,員工人數在500人以上的1568家,占比12.5%;300至500人之間的1842家,占比14.7%;100至300人之間的5548家,占比44.4%;20至100人之間的2773家,占比22.2%;20人以下的776家,占比6.2%。
單就員工人數指標而忽略營業收入指標而言,環境小巨人企業與小巨人企業一樣均以小型企業(從業人員20——300人)居多,但相較來說,環境小巨人企業小型企業占比更多一些,達到近8成。而這種量級的人員規模,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絕大多數環境小巨人企業并非走規模化復制模式的投資運營型企業,基本處于產業鏈配套環節。
上市企業55家,新三板掛牌企業71家,占比明顯高于專精特新企業整體水平
環境小巨人企業中,上市企業55家,占比10.3%;新三板掛牌企業(不含已退市企業)71家,占比13.3%。上市企業中,上交所主板上市企業4家,占比7.3%;深交所主板上市企業4家,占比7.3%;創業板上市企業26家,占比47.3%;科創板上市企業20家,占比36.4%;北交所上市企業1家,占比1.8%。
小巨人企業中,上市企業1197家,占比9.2%;新三板掛牌企業959家,占比7.4%。上市企業中,上交所主板上市企業306家,占比25.6%;深交所主板上市企業98家,占比8.2%;創業板上市企業363家,占比30.3%;科創板上市企業306家,占比25.6%;北交所主板上市企業124家,占比10.4%。
相較而言,環境小巨人企業上市企業數量占比和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占比均明顯高于小巨人企業整體水平,環境小巨人企業對資本和資本市場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就上市板塊來說,環境小巨人企業明顯偏好創業板和科創板,而小巨人企業沒有特別明顯的偏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環境小巨人上市企業科技屬性更強。
企業分布于28個省(市、區),蘇、浙、京三省市為最
環境小巨人企業分布于除吉林、內蒙古、西藏之外的28個省(市、區)。江蘇擁有環境小巨人企業最多,為66家,占比12.4%。江蘇作為全國環保大省,排名第一實至名歸。浙江(51家,占比9.6%)、北京(45家,占比8.4%)分列二、三位。而同樣作為環保大省的山東則擁有44家企業,排名第4,從一個側面說明山東省的大多數環境產業中小企業與國家級專精特新的標準還有一定的距離。廣東作為擁有專精特新企業最多的省份在環境小巨人企業方面以43家企業排名第5。
小巨人企業則分布于全國所有省(市、區)及香港。作為民營經濟最為發達的廣東一馬當先,以1534家企業(占比11.8%)排名第一,緊隨其后的是長三角的江蘇(1513家,占比11.7%)和浙江(1461家,占比11.3%)。放眼更大的地區視角,長三角地區(江、浙、滬)合計擁有小巨人企業3685家企業,占比28.5%,遙遙領先于珠三角地區(廣東)和環渤海地區(京、津、冀,1499家,占比11.6%)。而長江經濟帶11省市共計擁有小巨人企業6777家,占據了小巨人企業總數的半壁江山。
從上述區域分布特征能夠明顯感受到,從小巨人企業整體來看,其分布受各地區經濟發達程度,尤其是民營經濟發達程度高度相關,而具體到環境小巨人企業,除受上述因素影響外,各地域環境產業發展程度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企業分布于28個省(市、區),蘇、浙、京三省市為最
通過上述數據的分析,可以勾勒出環境小巨人企業的整體輪廓:
民營企業為主。與專精特新企業一樣,民營企業是環境小巨人企業的主體,占比83%,這對于環境產業而言更顯難能可貴。
小型企業為主。無論從注冊資本規模還是員工數量規模來看,環境小巨人企業以小型企業為主,這就決定了這些企業絕大多數無法走“投資-建設-運營”規模化擴張模式,而是圍繞價值鏈某一環節,以技術、產品等為核心優勢,為主價值鏈企業提供配套服務的企業。
重視資本運作。環境小巨人企業重視資本運作和借助資本市場力量發展,上市企業和掛牌企業數量占比顯著高于整體比例,對于技術型輕資產的專精特新企業群體而言,這與近年來環境產業快速發展、市場需求旺盛、資本市場追捧密切相關。
產業集聚明顯。環境小巨人企業,主要集中在環境產業較為發達的江蘇、山東,民營經濟較為發達的浙江、廣東以及技術創新較為發達的北京、安徽等地,產業集聚效應已經初步顯現。
原標題:《環境專精特新領跑企業發展報告》--533家小巨人企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