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泰安市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各功能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省屬以上駐泰各單位:
《泰安市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方案》已經市委、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泰安市人民政府
2024年5月31日
泰安市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方案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決策部署,落實《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山東省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實施方案的通知》(魯政發〔2024〕3號)要求,結合泰安實際,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釋放投資和消費潛力,著力實施工業技改、裝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供給升級、循環利用、標準提升等重點工程,建立“兩優”“兩新”清單(即優勢產業、優勢產品供給清單,重點領域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需求清單),促進先進設備生產應用,帶動先進產能提升,促使高質量耐用消費品更多進入居民生活,暢通資源循環利用鏈條,助推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到2025年,工業重點領域達到能效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達到35%;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力爭達到5.7萬輛以上,國三及以下非營運柴油貨車基本淘汰,報廢汽車規范回收拆解量達到2.5萬輛,二手車交易量與新車銷售比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廢舊家電回收量較2023年增長15%;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綠色貸款增速不低于各項貸款增速。
到2027年,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教育、文旅、醫療等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28%以上;工業重點領域低于能效基準水平的全部完成更新改造,環保績效達到A級水平的產能比例大幅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超過92%、75%;報廢汽車回收量較2023年增加約一倍,二手車交易量較2023年增長45%;廢舊家電回收量較2023年增長30%。
二、重點任務
(一)實施工業技改和數字化轉型工程。
1.加快重點行業技術改造。聚焦鋼鐵、化工、輕工、建材、紡織服裝、機械等重點產業,加快淘汰超期服役的落后低效設備,更新換代高技術、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進設備,帶動提升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檢驗檢測等各環節設備技術水平,促進工業高質量發展。每年組織實施技術改造項目不少于500個。(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
2.推進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專項行動,引導企業綜合應用新一代數字技術,爭創省級以上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標桿。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建設一批5G車間、工廠。融入全省產業智能化改造,積極推廣應用智能制造設備、實施智能制造“育苗”工程。到2025年,完成智能制造省級項目40個、市級項目200個,2027年分別累計完成80個、300個。(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
3.推動產業綠色化轉型。嚴格落實能耗、排放、安全等強制性標準和設備淘汰目錄要求,推動提升重點用能產品設備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超期服役落后低效設備、更新能耗排放不達標、安全風險隱患大的老舊設備和裝置。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節能降碳技術設備,深入推進“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和智能化管控提升工程建設,組織企業爭創水效、能效領跑者。加大典型推廣支持力度,分行業、分領域樹立標桿引領企業,帶動提升行業能效水平,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減本降耗。加強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到2025年,建成省級以上綠色工廠30家以上、綠色工業園區3家以上,2027年分別累計建成40家以上、4家以上。(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實施重點行業領域設備更新工程。
4.提升農業機械裝備水平。積極推動農機研發制造,支持農機生產企業向高技術含量的自主研發制造轉型。加快糧食烘干設施基礎建設,統籌已有烘干設施裝備改造提升。推動糧食烘干燃煤熱源更新替代,淘汰燃煤型糧食烘干設備。到2025年,報廢更新農機裝備達到800臺、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2%以上,2027年分別累計達到1600臺、92.6%。(市農業農村局負責)
5.推動交通運輸設備更新換代。鼓勵混凝土攪拌車更新優先使用新能源車。鼓勵高耗能高排放老舊運輸船舶提前報廢更新,支持發展電動、LNG等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動力船舶。支持600總噸以上內河運輸船舶岸電系統受電設施改造。到2025年,基本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非營運柴油貨車。(市公安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運輸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6.加快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領域更新改造。持續推進既有住宅加裝電梯,鼓勵老舊小區更新改造。有序推進供熱計量改造及設施設備更新。以外墻保溫為重點,推進存量建筑節能改造。到2025年,改造面積195萬平方米以上,2027年累計改造210萬平方米以上。積極推進城市公共供水廠及加壓調蓄供水設施設備升級改造,有序更新改造不滿足標準規定、國家明令淘汰、節能降碳不達標等設施設備。加快推動燃氣等老化管道改造。到2025年,完成改造城市老舊供水管網10公里、供熱管網80公里、燃氣管網120公里,2027年分別累計完成16公里、140公里、150公里。加快城鎮生活污水、環境衛生設施設備補短板、強弱項。到2025年,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率達到60%,2027年達到70%。(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7.提升教育文旅設施水平。鼓勵職業院校圍繞學科和專業建設目標,更新購置先進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嚴格落實學科教學裝備配置標準,及時更新不符合需求的老舊設備。推進A級旅游景區、度假區等場所更新超期服役索道纜車、軌道滑道、游樂設備,大力支持文藝創演單位等場所老舊演藝設備更新。加快體育、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場所設施智慧化升級。到2025年,文旅企業完成設施更新5家,2027年累計完成10家。(市教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體育局、市廣播電視臺按職責分工負責)
8.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提質擴容,加快醫療衛生機構裝備和信息化設施迭代升級,鼓勵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更新改造醫學影像、放射治療、遠程診療、手術機器人等醫療裝備。加快醫療機構病房改造提升,補齊病房環境與設施短板。實施村衛生室改造提升行動,全面優化村衛生室硬件配備。到2025年,衛生健康領域醫療裝備更新換代量達到1500臺(套)以上、信息化設施更新換代量達到11000臺(套)以上,2027年分別累計達到1800臺(套)左右、17000臺(套)左右。到2027年,實施醫療機構病房改造提升項目60個以上。(市衛生健康委負責)
(三)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工程。
9.開展汽車以舊換新。用足用好國家、省汽車報廢更新補貼政策,推進汽車報廢更新。每年組織開展汽車促銷、巡展活動5場以上,鼓勵開展以舊換新、購車贈送充電樁等優惠促銷活動。推動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公務用車更新應用新能源汽車。支持老舊新能源公交車和動力電池更新換代。積極組織“新能源汽車消費促進月”等有關活動。依法依規淘汰符合強制報廢標準的老舊汽車。(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機關事務服務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10.開展家電以舊換新。支持家電生產銷售企業開展以舊換新等各類促銷活動,全市每年不少于5場。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功能區對以家電換購綠色智能家電的消費者予以補貼。(市商務局負責)
11.開展家裝消費品換新。鼓勵家居行業、重點企業開展以舊換新、舊房裝修和局部升級改造等促銷活動。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功能區對居民購買智能家居產品給予補貼。(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實施優勢產品供需對接工程。
12.著力提升先進產能占比。聚焦輸變電及電線電纜、礦山裝備、工程機械等優勢產業和醫療裝備、工業機器人、節能環保裝備等新興產業,增強高端產品供給能力。加快設備推廣步伐,積極參加重點設備供需對接會。到2025年,裝備制造業營業收入達到1000億元左右、高端裝備占裝備制造業比重達到50%左右,2027年力爭分別累計達到1200億元左右、55%左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
13.著力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支持傳統產業開展重大裝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設研發設備共享平臺、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打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邁向市場的“最后一公里”。發揮國家印染中心高能級創新平臺作用,推進行業“卡脖子”與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4.著力提升產品質量品牌。鼓勵爭創“好品山東”品牌產品,積極申報“山東制造·齊魯精品”。利用“山東制造·云上展廳”平臺優勢,推介一批符合國家標準的好設備。到2025年,力爭入選制造業領域“好品山東”品牌產品5項以上,2027年累計入選8項以上。(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實施高水平循環利用工程。
15.完善廢舊物資回收體系。統籌推進廢舊物資回收網點與生活垃圾分類網點“兩網融合”。積極推行“互聯網+回收”模式,塑造廢舊商品綠色循環新格局,逐步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完善公共機構廢舊商品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建立公共機構廢舊商品回收體系。開展行政事業單位“公物倉”建設,對經維修可繼續使用的辦公設備、辦公家具,以借用、調撥、出租等方式循環使用。(市財政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商務局、市機關事務服務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16.提升廢舊物資處置水平。進一步完善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產業布局,鼓勵企業提升回收拆解精細化、專業化水平,到2025年爭取新增拆解企業2家。深入推進廢舊家電家具回收處理體系建設,到2025年,各縣(市、區)力爭分別打造2-3家廢舊家電回收典型企業,全市打造1-2家國家級廢舊家電回收典型企業。支持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廢舊家電家具回收處理和再利用項目,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7.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規范二手商品流通秩序和交易行為,鼓勵發展“互聯網+二手”模式,支持建設集中規范的二手商品交易市場。到2025年,各縣(市、區)力爭分別培育2-3家在區域內有一定影響力、具備一定規模的二手商品流通市場,全市培育3-5家在省內有較強競爭力的二手商品流通市場。優化二手車交易登記管理,活躍二手車市場。(市公安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8.加快發展裝備再制造產業。深入推進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等傳統設備再制造,探索在風電、光伏等新興領域開展高端裝備再制造業務。有序推進風電光伏、動力電池等產品設備及關鍵部件梯次利用。(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9.推動廢舊資源高水平再生利用。推動廢舊資源加工利用集聚化、規范化發展,提升資源再生利用水平。發揮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優勢,推動先進技術裝備應用。推進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加工利用,加快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積極爭創省級工業資源綜合利用試點基地。(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實施全方位對標提標工程。
20.加快產業標準對標提升。落實重點行業排放標準,優化大氣、水污染物等排放控制水平,督促排污單位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嚴查濃度和總量超標行為。推動標準認證銜接,大力發展“同線同標同質”企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1.推動產品技術標準提升。鼓勵企業參與制訂修訂更新換新領域相關標準,引領產品質量提升。嚴格質量安全監管,鼓勵企業開展綠色認證、高端認證、碳足跡認證。(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22.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有關部門單位要將堅持黨的領導貫穿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完善推進機制,加強統籌協調。市發展改革委進一步加強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形成工作合力,推動工作落實。各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細化工作措施,分領域制定配套政策,形成市級“1+N”政策體系,打好政策組合拳,確保各項任務落實落細。(市發展改革委、市政府有關部門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23.注重項目謀劃儲備。加強對上溝通銜接,跟蹤最新政策要求,謀劃實施一批符合支持方向、滿足更新需求、輻射帶動強的大項目好項目。大力做好政策宣傳解讀,廣泛動員社會各界搶抓政策機遇,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財政補貼、銀行優惠貸款等資金支持。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投資管理的各種規定,加強項目前期謀劃,嚴格履行立項、用地、節能、環評等程序,完善必要手續,對于前期條件成熟、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項目,優先推薦爭取國家政策資金支持。(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委、市行政審批服務局、中國人民銀行泰安市分行按職責分工負責)
24.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統籌各類財政資金,以節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產、數字化轉型為重點方向,對工業企業實施技改項目中發生的設備購置費用給予補貼。推動黨政機關、教育、醫療等公共機構,在單位換新采購中按規定強制或優先采購綠色產品。嚴肅財經紀律,強化財政資金全過程、全鏈條、全方位監管。對主導或參與制訂修訂高水平能耗、排放、技術等相關標準項目予以獎補。(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5.實行清單管理制度。精準掌握各領域供給優勢和更新需求,加強政策梳理及對接研究,動態完善“兩優”“兩新”清單,促進供需兩端同步發力。(市教育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附件:泰安市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1 N”政策清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