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午,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第二批7個典型案例集中公開通報。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批案例全部都與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不到位有關,具體包括大量污水溢流直排、收集與處理不力、提質增效推進緩慢、管網建設改造滯后等。
十天前,第一批7個典型案例剛剛公開,其中3個關于湖泊,2個關于森林,1個關于海洋生態保護,還有一個與長江岸線有關。很顯然,在本次中央環保督察啟動伊始強調的“統籌開展流域督察和省域督察”,已經落實在各督查組的工作上。而水環境保護作為一項系統性任務,更需要從源頭治起。
問題的根源就在于生活污水及城鎮污水。
生活污水直排亂象叢生,污染溢流至河湖
第二批7個案例中,全部提到了污水直排問題。比如,第五督察組發現,2023年湖南岳陽市累計有3000多萬噸雨污水直排洞庭湖,其中羅家坡污水處理廠2023年10月設備出現故障,但至今未得到解決,導致每天約7000噸污水直排小港河后匯入南湖。經監測,小港河氨氮濃度為9.2毫克/升,超地表水Ⅲ類標準8.2倍,輕度黑臭。
在浙江,臺州市天臺縣由于部分污水主干管與雨水主干管共用,雨污混流導致污水量大增,超出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每天約2萬噸污水直排螺溪,氨氮濃度為11.3毫克/升,超地表水Ⅲ類標準10.3倍;寧波僅在顏公河、檀樹頭河、老顏公河的3座橋下就有8個雨水排口直排污水,氨氮濃度最高為64.6毫克/升,超地表水Ⅲ類標準63.6倍;紹興柯橋若耶溪約2.5公里的河道兩岸,就有15個雨水排口直排污水,氨氮濃度最高為21.9毫克/升,超地表水Ⅲ類標準20.9倍。
云南昆明市情形更為嚴重,主城區大量生活污水抽排至位于西山腳下的西園隧洞,直排沙河后匯入螳螂川,日均排放量高達13萬噸,導致螳螂川水質長期為V類甚至劣V類,致使西園隧洞出口污水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濃度分別為73毫克/升、14毫克/升、1.2毫克/升,分別超地表水Ⅲ類標準2.7倍、13倍、5倍。且從2018年開始,滇池管理局已經多次向上報告問題,均未引起重視,直至2023年省級環保督察指出,有關問題還未得到有效解決。
關于污水直排控制,2022年,國務院就已經印發了《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到2023年底,全國已累計排查43.6萬公里河湖岸線,查出入河排污口20.9萬個,推動解決12.2萬個污水直排亂排問題。當然,這還遠遠不夠。于是,生態環境部就印發了《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技術指南 排污口分類》等3項標準,以通過國家標準規范加強排污口監督管理。
相比之下,另一個更為棘手的問題則是雨天污水溢流污染。第一督察組發現,上海市部分區域雨天出現大量污水溢流,2023年累計有3500余萬噸污水直排長江,其中經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溢流口外排的就超過2500萬噸。全市2023年全市有3500余萬噸污水直排長江,其中經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溢流口外排的就超過2500萬噸。
從去年開始,極端天氣出現得愈發頻繁。對于城鎮污水處理系統,長時間、高強度的降雨往往也意味著指數級增長的壓力和挑戰。中國環境科學研究專家指出,如何精準有效控制城市溢流污染已經成為“后黑臭時代”要解決的“牛鼻子”問題。汛期進水高位導致污水處理廠超負荷運轉,是目前迫切需要突破的難點。而這又直接關系到流域是否能夠得到長效治理。
中央環保督察特別關注這一點,態度可以說是十分強硬,著手深度推進治理也只是時間問題。
城鎮污水處理能力不足,關鍵在于管網更新
管網問題作為水處理領域的“老大難”,一直以來都是環保督察黑名單上的常客。而在本次督查中,督察組也普遍將溢流、直排等現象原因部分歸結為地方管網設備改造不到位。比如在湖南,因灌完管改造進展之后,長沙市生活污水處理廠進水生化需氧量濃度高于100毫克/升的規模占比由2021年的35.6%下降至2023年的26.1%,較70%的目前存在顯著差距;岳陽市5年時間僅完成小港河匯水區域1.5平方公里管網改造,該流域全長僅4.1平方公里,致使該片區的羅家坡污水處理廠仍采取河道截污的方式;張家界市2019年至2023年張家界市主城區管網排查出11281處缺陷和混錯接問題,目前未整改的比例高達90%。
而就在最近,住建部等五部門發布了《關于加強城市生活污水管網建設和運行維護的通知》,尤其針對“管網”這個污水處理領域的短板問題,提出了“以效能提升為核心,以管網補短板為重點”,“推動建立廠網統籌的城市生活污水專業化運行維護管理模式”等目標,并特別提到“推進雨季溢流污染總量削減”等措施。恰好與本次中央環保督察相得益彰。同時,該文件中還提到了“廠網一體化”理念,即將污水處理廠和管網進行統一的運營和調度,以實現高效運行。
在江西,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其中,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方案要求的,到2024年底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網428公里,截至目前僅完成161公里;城區6073個排水單元還有2082個未完成整治,其中1457個尚未開工。而廣豐區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計劃2024年6月投運,目前僅完成30%工程建設量,每天約2.4萬噸生活污水直排,督察組對此特別強調了“當地整改決心不夠、工作推進遲緩,如期完成整改目標壓力巨大”。
在湖北,截至2024年4月,全省管網混錯接、缺陷整改完成率僅為43.6%、41.1%。與《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要求相距甚遠。地方在管網排查中僅上報1處管網缺陷且已完成整改,但督察組前期暗查就發現5處管網破損。清江東路過江污水管道2021年6月就已破損,污水泄入清江,至今仍未修復;大沙壩污水處理廠沿江污水管網大量生活污水溢流排入清江。
嚴厲打擊弄虛作假,懷化市被點名
在本次公開的案例中,懷化市是僅有因“弄虛作假性質惡劣”被單獨指出問題的城市。督察組發現,為完成污水收集率和進水生化需氧量濃度的考核目標,懷化市有關部門從2021年開始,指使污水處理能力占城區總處理能力77%的全城污水處理廠編造進水生化需氧量數據,將上報數據提高至80毫克/升到100毫克/升之間,比實際的虛增50%左右。2018年以來,上級有關部門曾先后5次對太平溪水質問題進行督辦,但懷化市整治工作推進不力,4次印發整治方案,完成時限一推再推,整治目標連年落空。
眾所周知,中央環保督察的力度正年年增強,對于弄虛作假一定是“零容忍”的。而隨著督察監測手段升級,以及大量前期工作支撐,想要通過數據造假來蒙混過關,目前來看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作為督察對象,保證自身監測數據準確更應該被列為重中之重。
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為期1個月,目前時間已過半,下一階段工作進展情況如何,環保在線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