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根據《廣東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實施方案》,省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以下簡稱督察組)對中山市開展了第二輪生態環境保護例行督察。2024年2月27日,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督察報告。經省委、省政府批準,督察組于2024年5月11日向中山市委、市政府進行反饋。督察組組長葉志容通報督察報告,中山市委書記郭文海作表態發言,中山市市長肖展欣主持會議。賴海濱副組長,督察組有關人員,中山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有關部門和各鎮街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等參加會議。
督察認為,中山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把中山建設得更加美麗”的殷殷囑托,認真落實省委全會精神,堅定不移一手抓歷史遺留問題的化解突破,一手抓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協同推進,取得明顯成效。
中山市委、市政府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作為頭等大事和重要政治任務,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的全過程各領域。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帶頭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抓牢抓實督察整改和治水工作,形成全市各級黨政“一把手”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中山市著力提升高質量發展水平。堅定不移打贏打好“工改”攻堅戰,累計拆除改造低效工業用地超2.6萬畝,為高質量發展騰出產業空間。把“百千萬工程”作為統領中山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優化提升產業布局,以珠江口東岸資源賦能中山鎮村發展,形成強鎮興村“1388”行動總體思路,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中山市全力打好水污染治理翻身仗。堅持以“控源截污”為核心,協同推進“六污同治”,全面摸清全市1041條河涌底數,實施“大兵團”作戰,截至督察進駐時完成238條河涌治理主體工程,正在全面施工380條,新建污水管網3456公里,新增生活污水處理能力72萬噸/日。與2021年第二季度相比,2023年第四季度全市河涌水質指數改善37.4%,黑臭河涌數量減少63.7%,治水成效逐步顯現。
中山市大力推進綠美中山生態建設。全面落實省委“綠美廣東生態建設”部署要求,出臺綠美中山生態建設實施方案,常態化開展“千企萬民齊種樹”“萬棵榕樹進鄉村”等綠美活動。新建、改建150個公園,建成綠美中山主題林19片,營造紅樹林195畝、修復1318畝,設立20個自然保護地,獲評國家生態示范市。
中山市高度重視此次督察工作,邊督邊改、立行立改,解決一批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截至2024年2月底,督察組交辦的156件信訪舉報問題已全部辦結或階段性辦結,責令114家單位整改、立案處罰51家、立案偵查1件。
督察指出,中山市還存在不少歷史欠賬,城市內河涌治理等方面任務還比較艱巨,與省委、省政府要求和群眾期盼仍有差距。
一是有些鎮街和部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進不力。
推動產業綠色轉型決心不夠。大涌鎮牛仔洗水產業低效、粗放發展,園區內集中廢水治理、集中供熱目標任務基本落空;多家洗水企業取水用水量未達同行業國內清潔生產一般水平,中水回用設施形同虛設;部分牛仔洗水企業違規用能,在未取得項目節能審查意見的情況下,違規上馬項目;大涌鎮牛仔洗水企業工業污泥被承接收集處置業務的第三方非法轉移傾倒問題突出,多家企業鍋爐生產廢氣收集治理不善,廢水排放監管不到位。
“千噸萬人”鄉鎮級及以下飲用水水源地清理整治不夠徹底,民眾街道鴨尾滘涌等6個環境問題未完成整治。一些洗砂場存在違法取水、排水問題。
二是污染防治攻堅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近年來,全市水環境有所好轉,水質黑臭內河涌數量明顯減少,劣Ⅴ類水體主要污染因子氨氮濃度總體大幅下降,但距治理目標還存在較大差距,水污染治理形勢依然嚴峻。
內河涌水質尚未取得根本性改善。截至2023年11月底,非中心組團工程涉及的618條河涌中仍有150條的截污管網尚未動工。2023年第四季度劣Ⅴ類內河涌占比為37.5%。全市共有暗涵225段,涉及河涌142條,其中大部分為合流納污渠,水質較差。
石岐河污染仍未有效控制。石岐河水質2022年以來有所好轉,但仍未達到Ⅳ類目標。白沙灣斷面、張溪口斷面氨氮濃度長期超標,板芙大橋斷面水質仍不穩定。石岐河部分一級支流水質為劣Ⅴ類。流域內截污不徹底,存在一些雨污混合排放口,個別企業違法排污問題。
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率偏低。全市22個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未充分發揮治污減排效益。部分鎮街和區域管網缺口大,全市污水管網缺口為965公里。大部分鎮街污水收集率較低,2023年1—9月全市有15個鎮街污水收集率不足50%。
入海河流總氮濃度削減成效不明顯。2023年春夏兩季監測數據顯示,全市3條國控入海河流總氮濃度仍未進入下降通道。前山河流域內三鄉鎮、坦洲鎮總氮排放量上升,南沙灣斷面總氮濃度較2020年仍有上升。東灌河既定整改措施雖已完成,但水質仍為劣Ⅴ類,新一輪整治工程尚未完工。
工業固體廢物處置能力缺口較大。全市無印染污泥利用處置項目,印染污泥主要依靠外運處理。此外,全市過半工業危險廢物轉移至外地利用處置,監管難度大。全市生活污泥完成集中收集、預處理等前端環節,末端安全處置問題尚未全面解決。
大氣質量達標基礎不牢固。中山市2020—2022年AQI達標率逐年下降,2023年1—10月,全市AQI達標率為88.8%,累計超標34天,均為臭氧污染。應于2023年完成132家企業低效VOCs治理設施改造,僅完成57家。部分企業VOCs治理設施不正常運行。“散亂污”治理與監管難度大,2023年1—9月排查新發現“散亂污”工業企業(場所)386個,大部分企業廢氣治理水平差。一些樓盤、道路施工場所噴淋設施未開啟,“6個100%”要求普遍執行不到位。
三是對標高質量發展存在明顯差距。
產業綠色轉型面臨新挑戰。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全市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實際下降幅度未能達到50%的進度要求。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企業清潔生產內生動力不強,單位產品能耗、水耗偏高。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薄弱環節。有的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效果不佳,呈空轉狀態甚至幾乎閑置;有的污水處理設施進水管網破損、污水直接外排。一些農村生活污水支管建設與未達標水體整治工程不同步,多段已建管網無法及時連通。
農業養殖尾水治理率較低。應于2023年9月底前完成6萬畝養殖池塘升級改造與尾水治理任務,僅完成3.6萬畝,進度明顯滯后。坦洲鎮、民眾鎮、小欖鎮2023年治理項目進度均不到25%,黃圃鎮、橫欄鎮、大涌鎮、西區2023年治理項目仍停留在招標階段或剛進場施工。
建筑垃圾等亂堆亂棄問題突出。全市未合理規劃布局建設建筑垃圾消納設施和場所,現有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僅20萬噸/年,距2023年年底全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達到300萬噸/年的目標有較大差距,遠無法滿足全市建筑垃圾處理需求,隨地傾倒問題突出。
全市森林覆蓋率偏低。2022年中山市森林覆蓋率為23.14%,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林地面積42.8萬畝,分布極不均衡,集中分布在火炬開發區、五桂山街道等11個鎮街,占全市林地總面積99.23%,其余鎮街有零星林地分布或無林業用地分布。2022年中山市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15.05平方米,處于較低水平。尚未制定綠線專項規劃,沿河兩側綠線控制不夠嚴格。
自然生態保護管理不到位。廣東中山黃圃省級地質公園周邊工業企業生產活動及污染排放不利于地質公園保護。中山市五桂山街道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出現新增養殖魚塘及建筑材料堆放場。蘭溪下游沙頭涌一帶雖建有管網,但沿岸的不少海鮮餐廳污水直排。2021—2023年,全市28個歷史遺留礦山修復面積總任務約131.42公頃,截至2023年9月僅完成修復面積14.41公頃,不到11%。
督察要求,中山市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和更實舉措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以“工改”為突破口,深入推進低效工業園改造,嚴格控制“兩高”項目盲目上馬。全力打贏打好“治水”攻堅,加快推進廠網一體化治理,整體提升內河涌水質。持續推動協同減排,加強VOCs污染防治,消除重污染天氣。強化土壤環境監管和治理,補齊工業固體廢物處置能力短板,加快“無廢城市”建設。加強自然保護地及飲用水水源保護,科學規劃建設陸地海砂淡化場及規范堆場管理,加大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力度。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對失職失責問題,要責成有關部門進一步深入調查,厘清責任,依規依紀依法嚴肅、精準、有效開展問責。
督察強調,中山市委、市政府應根據督察報告,抓緊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在45個工作日內報送省委、省政府。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實情況要按照有關規定向社會公開。
督察組還對發現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題進行了梳理,已按有關規定移交中山市委、市政府處理。
來源/廣東省生態環境廳
整理/廣東生態環境微信編輯小組
原標題:省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中山市反饋督察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