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廢城市”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點題、中央深改委專題部署的重點工作,也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2023年,杭州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中央和浙江省關于“無廢城市”建設的決策部署,立足經濟總量大、人口規模大、固廢產量大的實際,積極探索構建“多元共治、綠色循環、智慧監管、創新示范”的“無廢杭州”新模式。
2023年,杭州“無廢城市指數”位居浙江省第一,率先通過全省四星級全域“無廢城市”建設評估,成功奪得浙江省“無廢城市”清源杯,“無廢城市”建設經驗做法在全國“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現場會上作典型發言,生態環境部和浙江省政府領導多次作出指示批示予以肯定。
一系列亮眼的成績單,讓杭州走在全國“無廢城市”建設的前列,通過不斷厚植“生態文明之都”特色優勢,盡顯杭州美麗中國樣本的獨特韻味。
“無廢城市”成為杭州的新名片
自2020年杭州啟動“無廢城市”建設以來,杭州市緊盯工業固廢、危險廢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農業廢棄物五大類固體廢物,全方位推進“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三大攻堅工程,扎實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到2023年,杭州已經有了一套生態循環、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數字智慧、多方共治的“無廢”新模式。
強化整體謀劃,構建協同共治體系。制定深化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和《實施方案》,明確任務清單、責任清單、指標清單和項目清單等“四張清單”,扎實推進60項建設指標、44項重點任務、26項保障任務落實。堅持專班化運作、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多元化參與,納入市綜合考評和美麗杭州建設考核,推動壓力傳導到位、責任落實到位。健全完善制度、技術、市場、監管四大保障體系,推進《杭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條例》地方立法,啟動“無廢城市”建設地方立法,進一步提升依法治廢水平。
強化源頭減量,構建綠色低碳體系。加快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2023年獲評2個市級、1個省級、2個國家綠色低碳工業園區,獲評98家市級,11家,7家國家綠色工廠,142家企業實施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積極推動固廢源頭精細減量,在人口快速增長、外來人口眾多、舉辦亞運會的情況下,生活垃圾產生強度總體呈下降趨勢;深入推進肥藥兩制改革,推廣配方肥5.32萬噸、建成肥藥定額示范區各15個,肥藥使用連續8年負增長,申報創建生態低碳農場43家、低碳生態農業試驗區2個、國家級低碳農場3家。做好民用建筑節能審查,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100%,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過35%。
強化能力支撐,構建循環利用體系。全市累計建成一般工業固廢分揀中心43個、危廢小微產廢單位收運點12個,一般工業固廢和危險廢物收運體系實現全覆蓋;建成
再生資源回網點2767個、分揀中心47個,“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模式社區覆蓋率達95.5%、鄉村覆蓋率達63.8%;構建農業廢棄物收儲運“一張網”,實現100%全覆蓋。加強固廢資源化利用,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9%以上,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達96%以上,春花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為96.71%,廢舊農膜累計回收率93.7%,生活源再生資源回收量增長率實現正增長。
強化聯合執法,構建協同監管體系。加強環保、城管、農業與公安、檢察、法院等部門的聯動,深入開展涉固廢環境問題聯合執法、專項執法,查處涉工業固廢行政處罰案件65件、罰款896.19萬元,辦結涉生活垃圾行政處罰案件2萬余件、罰款248萬元,建筑垃圾行政處罰案件5400多件、罰款3415萬元。開展涉危廢環境安全隱患排查,發現問題118個,均已完成閉環整改;開展工程渣土領域專項治理,排查整改問題3964個。發現建筑垃圾非正規堆放點23處,均已督促落實整改。
“無廢亞運”打造首屆大型“無廢賽事”
自2015年9月16日成功獲得第19屆亞運會舉辦權以來,“綠色、智能、節儉、文明”理念已融入杭州亞運會的全過程和各環節。作為“綠色亞運”的重要內容之一,杭州把“無廢城市”理念和綠色辦賽要求結合起來,積極開展“無廢亞運”創建行動,推動固體廢物能減盡減、辦會物資可用盡用,成功打造亞運史上首屆大型“無廢賽事”,經驗做法被生態環境部轉發全國推廣借鑒,成為杭州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案例。
辦賽環境“以綠為底”。統籌賽事籌辦和城市發展,將無廢理念貫穿賽前、賽中、賽后全流程。開發“無廢亞運”數字化應用場景,上線“亞運碳中和—減污降碳協同”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13個領域碳排放全過程可回溯、可查詢、可更新。開展“人人1千克·助力亞運碳中和”活動,累計參與人次超1億,杭州亞運會和亞殘運會共排放溫室氣體88.29萬噸,使用綠電減排溫室氣體2.20萬噸,接受社會捐贈碳抵消指標109.99萬噸,在亞運會、亞殘運會歷史上首次實現碳中和。杭州亞運會期間(9月23日至10月8日),全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5.2%、PM2.5平均濃度20µg/m³、綜合指數2.8,均為歷史同期最佳,優于G20杭州峰會期間。
場館設施“向綠而生”。堅持場館“能改不建”,器材設備“能租不買、能借不租”,56個競賽場館中44個為改建或臨建,12個新建場館充分考慮賽后利用,30個訓練場館均為改造場館,累計建成81家“無廢亞運”飯店、4家“無廢亞運”工廠。比如,由杭州國博中心展廳改建的亞運壁球館使用合成可回收建設材料,賽后可最快實現“亞運狀態”與原有功能無縫銜接。同時,挖掘光伏、水電、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實現亞運史上首次所有競賽場館常規電力100%綠電供應,讓綠色能源點亮亞運之光。
賽事活動“因綠溢美”。全領域推進綠色住宿、節儉餐飲、無紙辦賽、推廣可再生材料等源頭減量,構建可回收物分類體系和辦會物資租賃共享體系。開幕式上,首次使用零碳甲醇燃料點燃主火炬、創新“數字煙花”,全程無碳、以美動人。亞運村內,“村民”房間的衣架、牙刷杯由麥和秸稈加工而來,回收的150余噸紙質餐具等廢棄物共制成原生紙90噸,其中牛奶盒被加工成手提紙袋、扇子,再次回到“村民”手中。“無廢亞運”獲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亞奧理事會代理總干事維諾德等外國貴賓一致點贊。
“無廢城市”理念和綠色辦賽要求的結合,讓亞運史上有了首屆大型“無廢賽事”,杭州也獲得了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亞奧理事會代理總干事維諾德等外國貴賓一致點贊,這也將為其他大型活動及賽會提供“無廢”標準和經驗。
“無廢理念”走進千家萬戶
“無廢城市”建設和每位市民的生活理念息息相關,為推動“無廢城市”品牌建設,這幾年,杭州通過堅持“無廢”理念先行,向大眾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推動形成共建共享的“無廢”新風尚。
通過強化宣傳引導,讓“無廢”理念深入人心。依托公交地鐵、戶外大屏、媒體等平臺,播放公益廣告2萬余次。特別是抓住亞運機遇,向市民發布“無廢亞運”公眾十條,鼓勵市民群眾將“無廢”理念帶入生活之中。
通過完善支撐體系,讓“無廢”選擇更加簡單。杭州市生態環境局廣泛開展“無廢細胞”創建,積極構建“線上+線下”結合的廢物循環利用體系,累計建成無廢學校、無廢酒店、無廢工廠、無廢鄉村等“無廢細胞”2100余個,不斷延伸“無廢”觸角,逐步實現“全域無廢”。
通過倡導綠色低碳,讓“無廢”生活逐漸成為新風尚。幾年來,“光盤行動”“無瓶行動”不斷深入人心。為了提高綠色包裝材料占比,杭州堅持推廣“無廢驛站”,逐步實現“綠色物流”,爭取到2025年,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10萬個以上,快遞行業廢棄包裝產生量實現零增長。強化政企協作,依托龍頭企業,吸引更多人投身資源循環利用。開展“無廢學校”建設,發布全國首套“無廢課程”,將“無廢”理念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家校協同帶動更多家庭實現“無廢”生活。
如今,杭州“無廢城市”建設成效初顯,但全域建成“無廢城市”、全面創建“無廢社會”仍然任重道遠。接下來,杭州市將錨定“全域無廢”目標、發揚“無廢亞運”經驗,力爭率先建成國家“無廢城市”,為全國“無廢城市”建設創造新經驗、輸出新模式、貢獻新方案。
來源:土壤和固體廢物化學品處
原標題:引領“無廢生活”新風尚 打造“無廢城市”新名片——2023年杭州市“無廢城市”建設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