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及時反映生態環保產業過往一年的發展動態,預測新一年的發展趨勢,我會組織各分支機構編寫了《2023年行業評述及2024年發展展望》,供環保企事業單位、專家和管理者參考。
(本文為《2023年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評述及2024年發展展望》,作者為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噪聲與振動控制專業委員會 朱亦丹、魏志勇)
2023年行業評述
#主要政策標準#
2023年1月3日,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生態環境部等16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了《“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將“打好技術基礎、補齊領域短板、強化機制弱項、緊抓責任落實”作為總基調,進一步明確了“十四五”期間噪聲污染防治工作思路。通過實施噪聲污染防治行動,基本掌握重點噪聲源污染狀況,不斷完善噪聲污染防治管理體系,有效落實治污責任,穩步提高治理水平。
2023年5月1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生態環境部等部門組織開展了低噪聲施工設備遴選工作,經企業申報、地方推薦、專家評審和網上公示等程序,確定了《低噪聲施工設備指導名錄(第一批)》,總計46個低噪聲施工設備入選。《低噪聲施工設備指導名錄(第一批)》的確定,為有效降低施工噪聲提供了保障。
2023年8月4日,生態環境部正式發布國家生態環境標準《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 工業噪聲》,完善排污許可技術支撐體系,指導和規范排污許可證中工業噪聲相關內容的申請與核發工作。并于2023年9月29日發布了《關于開展工業噪聲排污許可管理工作的通知》,督促相關部門依法逐步將排放工業噪聲的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經營者納入排污許可管理,推動排污單位申請取得排污許可證或者填報排污登記表,在“十四五”期間將工業噪聲依法全部納入排污許可證管理。
緊隨《“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發布,各個地方也先后頒布了各地方的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包括《天津市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上海市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23—2025年)》《山東省“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浙江省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23—2025年)》《江蘇省“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等十九個省、直轄市發布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噪聲污染情況#
根據《中國噪聲污染防治報告(2023年)》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聲環境功能區晝間達標率為96.0%,夜間為86.6%,同比分別升高0.6和3.7個百分點,但4a類功能區(道路交通干線兩側區域)和1類功能區(居住文教區)夜間達標率持續偏低。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各渠道各部門合計受理的噪聲投訴舉報約450.3萬件,從投訴類型來看,社會生活噪聲投訴舉報最多,占67.5%;建筑施工噪聲次之,占25.1%;交通運輸噪聲占4.3%;工業噪聲占3.1%。全國生態環境信訪投訴舉報管理平臺(網絡渠道)共接到公眾投訴舉報25.4萬余件,其中噪聲擾民問題占全部生態環境污染投訴舉報的59.9%,居各環境污染要素的第1位。根據生態環境管理部門受理的噪聲投訴數據分析,1月、2月和12月噪聲投訴量較少,3月~11月噪聲投訴數量較多,夜間22:00至1:00投訴最集中。
全國各地針對工業噪聲、建筑施工噪聲、交通運輸噪聲和社會生活噪聲分類管理,采取多種防治舉措,持續推進噪聲污染防治工作。2022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工業噪聲處罰金額約1300萬元;施工噪聲處罰金額約1.7億元;新安裝機動車違法鳴笛抓拍系統327套,新鋪設路域環境低噪聲路面約1600萬平方米,在道路和新建公路兩側安裝聲屏障約118.5萬延米、隔聲窗約76.4萬平方米,采用低噪聲振動的軌道列車1800余輛,在城市軌道交通和鐵路安裝聲屏障約102.3萬延米、隔聲窗約14.0萬平方米;社會生活噪聲處罰金額約1200萬元,在公共場所共設置880余套噪聲自動監測設備和噪聲顯示屏,新創建安靜居住小區和寧靜小區82個。
03
#產業發展#
2023年,各地方財政均呈收緊狀態,地方政府投資項目縮減,企業存在回款周期長等問題。同時,隨著房地產行業的持續低迷,造成依托房地產的噪聲治理項目減少,回款出現問題等情況。隨著年初《“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發布,年中前后各地方噪聲污染行動計劃逐漸落地實行,生態環境部門對于噪聲污染的監督力度增強,中小型噪聲治理改造項目增多。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12月26日,企業經營范圍有噪聲業務的且歸屬生態環境與環境治理行業的企業,正常經營的有2799家,相比2023年初減少了80家。在所有噪聲治理企業中,一般納稅人有854家,占30.4%,同比上升3.6%;小微企業有2320家,占82.8%,同比上升18.2%;高新技術企業147家,占5.2%,同比下降0.2%;“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有36家,占1.3%,同比上升0.7%;“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有4家,占0.1%,同比不變。專業技術人員約0.9萬人,其他從業人數約2.7萬人;主業從事噪聲與振動控制相關業務、年產值超過億元的企業有30余家。
2023年我國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的技術和市場熱點需求仍集中在軌道及城市交通等領域的消聲、隔聲和隔振等方面;工業領域的分布式能源、石油化工、礦山、冶金與建材等行業的降噪隔振需求,隨著《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 工業噪聲》的提出,較往年有較大的提升;受各地方環保部門對于噪聲與振動控制的重視,各地方監察力度增加,中小型環保項目和功能性隔聲窗類建筑隔聲防護產品需求均呈現增長趨勢。
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產值約為129億元,與上年相比略有上升,詳見表1。近五年來,噪聲與振動控制領域的總產值情況如圖1所示。
表1 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產值情況

圖1 近五年來產值變化趨勢(億元)

#關鍵技術#
噪聲污染控制方面,玻璃棉、巖棉等傳統聲學材料一直被廣泛應用,但隨著這些材料對人體健康存在著一些不利影響被報道,噪聲與振動控制領域也在尋求新的材料替換。砂巖板、微穿孔板、聚酯纖維等吸聲材料的研發和改進,在一定范圍內,替代了玻璃棉和巖棉。但是,在防火、造價等方面,新材料的應用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于有源降噪技術,由于降噪頻段窄,降噪成本高,目前仍處于實驗階段,在工程領域仍然很難得以推廣。振動控制方面,國內軌道交通的高速發展,使得減振產品及材料得以廣泛應用。隨著聚氨酯材料的國產化,也為減振產品的研發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
2023年,一些由市場需求牽引研發的技術和產品,獲得行業認可。四川三元環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的“裝有風機有源降噪控制系統的通風隔聲窗”被列入《2023年生態環境保護實用技術名錄》。中國
環境監測總站牽頭的“國家噪聲監測與評價關鍵技術突破與應用”獲得2023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24年發展展望
2024年,《噪聲法》和《“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相關要求將得到進一步落實,監督管理力度也將得到進一步加強,全社會對噪聲與振動問題將更為關注,我國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時期。預計2024年全國噪聲與振動控制領域總產值相比2023年將持續回升。
“排污許可證”的落實將推動工業領域的企業加大對噪聲污染的治理投入,電力行業、分布式能源、石油化工、礦山、冶金與建材等行業企業將是重點治理的對象。此外,隨著噪聲監測領域的技術進步和能力提升,以及與噪聲和振動污染控制相關的行業標準逐步實施,將產生更多的治理需求和應用場景,為噪聲與振動控制企業提供新的市場和機遇。
來源:噪聲與振動控制專業委員會 技術部
原標題:2023年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評述及2024年發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