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潭市余江區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和總體部署,扎實推進碳達峰工作,探索符合區情的碳達峰路徑,把握好碳達峰與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生態保護的關系,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結合本區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的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道路,統籌經濟發展、能源安全、生態保護和居民生活,注重短期碳達峰與長期碳中和的銜接協調,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確保如期實現全區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二)基本原則
統籌謀劃,整體推進。貫徹落實《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省市區《碳達峰實施方案》和《鷹潭市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全域統籌、系統謀劃、整體推進,統籌碳達峰工作各項任務,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循序漸進實現碳達峰。
優化結構,提高效率。持續優化能源和原料結構,提升清潔能源使用比例,加快構建新型能源系統,積極研發、推廣綠色低碳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雙輪驅動、提質增效。堅持政府和市場“雙輪驅動”,不斷優化能耗雙控措施,聚力推進能源結構轉型和相關領域改革,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形成有效激勵約束機制。
有序減碳、防范風險。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正確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事求是、穩妥有序推進,實現多維度、多目標下的統籌。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健全預警機制,有效防范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可伴生的各種風險。
(三)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全區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明顯優化,低碳產業比重顯著提升,重點用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持續提高。省級及以上綠色設計企業、綠色工廠6家以上,其中國家級綠色工廠3家,力爭余江工業園區評為國家級綠色園區。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2%,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8%,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會下降幅度,為實現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期間,全區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重點行業整體能效水平達到先進水平,工業企業能耗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綠色低碳產業邁上新階段,重點用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綠色低碳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形成以高效、綠色、低碳為特征的現代工業體系。省級及以上綠色設計企業、綠色工廠10家以上,余江工業園區被評為國家級綠色園區。到2030年,順利實現工業領域碳達峰目標。
二、重點任務
(一)深度調整產業結構
1.構建綠色低碳產業布局。緊緊圍繞構建“銅(鋁)基新材料、精密制造兩大主導產業,打造高端汽配、眼鏡兩個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目標任務,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實現工業總量擴張、布局優化、質效提升、后勁增強,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聚力提能級,孕育新勢能,形成國內外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保持余江區制造業提質進位的良好態勢。到2025年,省級以上各類科研創新平臺25家以上。(區工信局、區發改委、區科技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對存量、新建、擬建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開展評估檢查,建立項目清單、管理機制和長效機制。對存量項目,落實節能監察、用能核查等,以推動項目能效水平提升,力爭達到行業、國內先進水平,對不符合要求的項目按有關規定停工整改。對新建、擬建項目,嚴把項目準入關,嚴格落實國家產業政策、節能審查、環境影響評價等政策要求,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實施動態管理。(區發改委、區工信局、余江生態環境局、區行政審批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優化重點行業產能規模。嚴格落實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加快
有色金屬、建材等重點行業轉型升級。防范銅冶煉產能盲目擴張,新建及改擴建冶煉項目須符合相關產業政策。綜合運用法律、標準、市場及政策手段,推進全區落后產業、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結構調整力度,“十四五”期間高耗能產業營業收入占規上工業比重每年下降1.5%左右。
(區發改委、區工信局、余江生態環境局、區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動產業低碳協同發展。落實產業鏈長制工作,突出強鏈補鏈延鏈,彌補產業短板。重點圍繞助力鷹潭市打造國家級銅基新材料先進制造業集群為目標,積極引進以電解銅為原材料制桿線、銅板帶、銅管等銅基新材料加工企業,將銅基新材料運用到集成電路引線框架、電子元器件、轉接器件線束線纜、銅管等終端應用企業。加強產業耦合發展,推動產業循環鏈接,減少中間產品運輸消耗。(區科技局、區工信局、區發改委、區商務局、余江工業園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持續推進節能降碳
聚焦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實施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提升工業企業清潔能源替代使用水平,推進用能低碳化、智慧化、綠色化。
1.調整優化能源消耗結構。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費量,推動有色金屬、建材等行業新改擴建項目煤炭減量替代,加大替代能源的應用力度,有序推進“煤改電”“煤改氣”工程。大力開發新能源,加快推進集中式與分布式光伏發電、分散式風電。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深挖工業生產設備可再生能源替代潛力,探索工業生產過程中余熱余壓等利用空間,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省下達目標。(區發改委、區工信局、余江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行節能降碳技術運用。以有色金屬、建材等行業為重點,加快高效節能技術產品轉化應用,明確節能降碳主要目標。對重點行業企業實施用能對標,明確各行業現行節能標準確定的限定值、先進值和標桿值,以此確定企業節能技術改造的目標和方向。鼓勵重點企業對標國內外同類型生產企業先進能效水平,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進行節能降碳改造,以實現碳達峰。(區工信局、區發改委、余江生態環境局、區市場監管局、區水利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實施用能設備改造升級。落實重點設備能效提升計劃,嚴格執行變壓器、電機、風機、水泵、工業鍋爐等設備的國家能效標準。綜合運用價格、補貼等多種手段,推廣先進高效產品設備,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設備。建立健全重點用能設備節能監督檢查和日常監管機制,確保能效標準和節能要求得到有效落實。加速推動新技術突破,提高國產設備智造和應用水平,實現設備最高轉換效率、指標優化提升。(區工信局、區發改委、區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持續做好能效水平管理。持續開展工業節能監察、工業節能診斷,依據監察、診斷結果提出合理化改進建議,優化生產工藝、提升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水平,推動企業合理用能。實施能源審計,推動重點用能企業建設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將節能降耗落到生產各個環節。鼓勵企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模式實施改造。鼓勵企業對標能耗限額標準先進值或國際先進水平,加快主要產品工藝升級與綠色化改造,配合主管部門做好節能診斷工作。(區工信局、區發改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5.推動工業數字化轉型。引導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構建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統,推動工業實現數字化轉型。開展數字化轉型診斷,編制專業服務商推薦目錄,組織開展面向規上企業的診斷服務對接活動,根據診斷結果提出“一企一策”個性化系統解決方案。引導企業建設智能工廠,依托現有的5G+互聯網工廠,鼓勵企業加大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應用力度,全面提升研發設計、工藝仿真、生產制造、設備管理、產品檢測等智能化水平,建設產線級、車間級、工廠級等不同類型智能工廠,打造一批5G全連接工廠。(區工信局、區發改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積極推行綠色制造
1.加快構建綠色低碳供應鏈。聚焦銅(鋁)基新材料、精密制造、高端汽配、眼鏡等產業鏈,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優先將綠色工廠納入合格供應商,加強上下游企業間綠色協調協作,在補鏈、延鏈、強鏈、提鏈開發生產中灌注綠色理念,推動企業建立產品設計、材料選用、生產、營銷、回收利用、廢棄物無害化處置等生命周期全綠色過程,實現資源利用高效化、環境影響最小化。支持優勢企業創建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引導上中下游各主體、產供銷各環節加快綠色化發展,打造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供應鏈。(區工信局、區發改委、余江生態環境局、區交通局、區商務局、區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積極爭創綠色低碳園區。持續創建綠色園區,強化園區節能降碳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化利用水平,推進工業余壓余熱、廢水廢氣廢液資源化利用。健全園區碳排放管理機制,規范科學管理,推動園區低碳升級。鼓勵園區創新工業技術減排的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應用場景及載體,實現園區整體綠色發展。(區工信局、區發改委、余江生態環境局、余江工業園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大力推進綠色低碳工廠。推進重點產業綠色生產,推廣銅產業綠色智造模式,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強化環境容量控制。引導綠色工廠提標改造,通過綠色采購、綠色設計,開發生產綠色產品,鼓勵綠色工廠生產工藝、能耗強度、環境排放等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推動“超級能效”工廠和“零碳”工廠的創建。到2025年,創建綠色工廠6家以上;2030年,創建綠色工廠10家以上。(區工信局、余江生態環境局、區市場監管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4.促進中小企業綠色低碳發展。推動中小企業綠色轉型,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中小企業生產各個環節,引導中小企業參與綠色設計和綠色制造,在低碳產品開發、低碳技術創新等領域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開展中小企業節能診斷服務,提高節能技術和綠色服務水平,提高中小企業低碳管理能力,為中小企業提供能源審計、能效評估、能源監測、技術咨詢等綠色改造支撐。打造面向中小企業綠色低碳專業化服務平臺,提升中小企業綠色制造能力。(區工信局、區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5.全面提升清潔生產水平。圍繞有色金屬、建材、化工等行業全面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和清潔生產改造,將使用有毒有害原輔材料、廢棄物危害大、環境污染重、單位產品能耗高等重點企業優先納入清潔生產審核計劃,引導其他企業積極開展自愿性清潔生產。推廣清潔生產先進技術,鼓勵企業實施產品綠色設計、材料優化管理及生產全過程控制,對標清潔生產指標評價體系,引導重點行業企業對標提升清潔生產水平。探索推行園區整體清潔生產模式,創建清潔生產試點園區。(余江生態環境局、區發改委、區工信局、余江工業園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1.推動低碳原料循環利用。提升銅(鋁)產業精深加工及廢物資源循環利用水平,提高廢舊資源回收利用率,減少原礦石用量。推進建材產業成套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型制造。鼓勵依法依規進口再生原料,提高再生資源供給能力,到2025年全區低排放型原料替代率進一步提高。(區工信局、區發改委、區商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強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推動大宗工業固廢規模化、高值化綜合利用,推動全區范圍內產生固廢的重點企業生產工藝綠色化技術改造,落實資源綜合利用稅收等相關優惠政策,鼓勵開展資源利用評價。推動工業裝置協同處置技術升級改造,在符合相關要求的前提下,積極推進實施工業設施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危險廢物、醫療廢棄物等項目。(區發改委、區工信局、余江生態環境局、區城市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快工業綠色低碳技術變革
1.推動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引導重點行業企業加大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應用投入,積極探索CCUS技術與電力、銅(鋁)基、水泥、化工、有色等高耗能工業流程耦合,突破工業過程二氧化碳分離捕集技術、煙氣二氧化碳捕集技術、二氧化碳礦化及微藻利用技術等,開展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先進適用綠色低碳技術裝備研發和推廣應用。圍繞“一銅一網”支柱產業,在銅產業、物聯網產業等關鍵技術領域加大平臺建設力度,提升產業研發實力。到2030年,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1家以上。促進先進適用的工業綠色低碳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推廣應用。(區科技局、區發改委、區工信局、余江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廣綠色低碳技術運用。以銅冶煉及銅加工、水泥、化工等行業為重點,推動綠色低碳技術供需對接。聚焦銅冶煉行業氧氣底吹爐連續煉銅、閃速爐短流程一步煉銅、火法冶煉中低位余熱利用、煙氣余熱回收等行業先進技術,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排放關鍵技術裝備,推進生產制造工藝革新和設備改造,減少工業過程碳排放。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裝備目錄,發布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引。(區科技局、區發改委、區工信局、余江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行綠色低碳技術合作。支持行業優勢龍頭企業主導建設綠色低碳研發中心和創新平臺,激發高校、科研院所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活力,面向重點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專業化服務能力的產業創新基地。(區科技局、區發改委、區工信局、余江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數字化賦能綠色低碳轉型
1.引領產業數字化賦能。圍繞銅(鋁)基新材料、精密制造新型制造業發展體系,加快銅(鋁)基新材料、精密制造、高端汽配、眼鏡等重點領域的智能化轉型。鼓勵企業在現有發展的基礎上,堅持科技賦能,不斷拓展應用范圍,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加大產品研發和服務創新力度,為企業發展注入新動能。聚焦新制造模式,開展節能降碳升級改造,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結合自身特點布局和參與無人生產線、無人車間、無人工廠建設。深入實施企業“上云用數賦智”,發揮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的引領效應,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及“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培育一批國家級、省級試點示范和融合應用標桿,釋放數字技術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倍增作用,到2025年省級以上智能制造標桿企業達到8個。(區工信局、區發改委、區科技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實現生產過程數字化賦能。根據企業實際生產過程綜合分析,建設工業大數據分析平臺,對設備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高產線的自動化率,加裝智能視頻監控和智能儀表,開展成套智能裝備應用,實現設備故障智能診斷、過程參數優化、生產流程優化、數字仿真優化、經營決策優化等。推進數字新技術與余江現有網絡深度融合,支持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建設和改造,建設運營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深化標識應用,培育建立面向重點行業和區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區工信局、區發改委、余江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快供應鏈資源數字化賦能。加快平臺培育,深化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服務體系,加快打造以全供應鏈數據采集-流動-集成-分析-應用為核心的綜合服務體系,搭建覆蓋面更廣的廢舊資源信息服務平臺。引導龍頭工業企業圍繞全供應鏈場景積極拓展數字化應用,并輻射帶動上下游中小企業加快采購、銷售、生產、倉管等關鍵環節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有效提升全供應鏈運營效率。(區工信局、區發改委、余江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進數字化全面平衡發展。降低數字技術使用門檻,充分運用小型化、快速化、輕量化、精準化的應用,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加快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中小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網絡服務,挖掘推廣“5G+工業互聯網”產線級、車間級典型應用場景,促進數字化應用向更多領域中小企業滲透。引導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加強與中小企業合作,優化中小企業數字化服務,帶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區工信局、區發改委、余江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重點行動
(一)重點行業碳達峰行動
聚焦重點行業,研究有色金屬、汽車配件、眼鏡產業、電子信息(物聯網)、建材、精密制造等產業低碳發展路線,綜合政策引導、低碳技術改造、低碳場景開發等,逐步降低碳排放總量和強度。
1.有色金屬。發揮基礎原材料優勢,以打造省級有色金屬產業重要基地為目標,以發展銅精深加工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發力點,引導企業開展精深加工、產品再制造。堅持企業為創新主體,圍繞有色金屬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充分發揮企業和合作機構的技術人才優勢,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建立和完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強化龍頭企業帶動,加強產業技術創新突破,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高新裝備、新技術應用范圍,提升科技含量和高端產品比重,逐步占穩產業鏈中高端環節。以持續推進補鏈延鏈強鏈,提高精深加工及廢物資源循環利用水平為發展方向。到2025年,重點產品單位能耗、碳排放強度進一步降低。到2030年,行業低碳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實現重大突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基本建立。(區工信局、區發改委、區科技局、余江生態環境局、區市場監管局、區工投集團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精密制造。立足傳統產業,做精做細,提升產業高度,向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轉型。優化工藝,淘汰落后產能,使用高效節能設備,應用自動化技術,提高自動化程度,降低能耗。進一步壯大光學儀器、5G光通信模組、光纖接插件、精密元件等光電產業規模,構建國內一流智慧光電產業高地。(區發改委、區科技局、區工信局、區商務局、區市場監管局、余江生態環境局、區眼鏡園區、區微型元件產業指揮部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汽車配件。全力建設以沃德爾科技產業園為核心的汽車配件產業集群,力爭建成區域汽車配件制造基地。推動重大汽車配件項目開工建設、竣工投產、達產達能,著力形成“引進一個、跟進一批、帶動一片”的放大效應。深化細化汽車配件產業鏈圖、技術路線圖、應用領域圖、區域分布圖“四圖”,以及企業、項目、集群、問題和政策“五清單”,理清具體堵點、斷點、痛點、難點和強鏈補鏈延鏈方向。加強中小企業培育,重點支持汽車配件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加強數字智造賦能,引導汽車配件企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轉型。鼓勵汽車配件企業與高校、信通院、北航等科研機構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支持汽車配件企業積極承擔國家、省、市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領域的重大專項和科技計劃。加強招商引資,創新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等精準招商方式,注重“延鏈、補鏈、強鏈”,突出“鏈群配”,鎖定“高大上”加快引進一批高科技、高效益、高附加值、帶動性強的優質項目。到2025年,規上汽車配件企業達36家;到2030年,規上汽車配件企業達65家。(區發改委、區科技局、區工信局、區商務局、區市場監管局、余江生態環境局、區眼鏡園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4.眼鏡產業。以鷹潭(余江)眼鏡產業園為依托,建立產業智囊團和信息化中心,及時洞察行業風向標,為園區、企業提供行動指南。利用共享經濟、互聯網+等創新模式,發揮整個產業鏈條的規模效益,提升眼鏡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構建產銷聯動融合發展格局,增強眼鏡產業的集聚度和核心競爭力,打造國內一流眼鏡生產基地。在園區內實行寬進嚴出的準則,淘汰一些能耗高、污染重、產品附加值低的企業,實現節能降碳、減污增效。(區眼鏡園區)
5.電子信息(物聯網)。結合全域發展布局,對標國內最高標準,加快高質量精品網絡建設步伐,以信息化技術持續深化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面向核心產業布局,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高質量規劃5G網絡覆蓋,提升5G網絡整體性能及運維效率。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加強5G和物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安全防護,開展物聯網應用數據安全服務,健全5G和物聯網全覆蓋安全保障體制機制。加快推進信息安全自主可控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提升網絡、應用、數據和終端設備的安全管理水平。(區工信局、區發改委、區科技局、區市場監管局、余江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6.建材。加快低效產能退出,合理控制新增產能,堅持建材行業向低碳、環保、高端、多元發展。以節能低碳技術賦能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做好混凝土產業,開發推廣非金屬新材料等新型綠色建材。引導企業積極有序開展節能降碳技術改造,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裝備。鼓勵企業使用粉煤灰、工業廢渣、尾礦渣等作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加強低碳建材產品的應用。到2025年,混凝土的單位產品能耗平均水平達到國家標準先進值,到2030年,混凝土的單位產品能耗水平全國領先。(區工信局、區發改委、區科技局、區市場監管局、余江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重點園區低碳升級行動
積極推薦工業園區申報國家級綠色園區工作,聚焦園區能源資源利用、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等,探索開展綠色園區低碳升級示范建設,帶動全區綠色低碳發展。
1.推進基礎設施升級。積極推進既有廠房、建筑節能改造,降低采暖、空調、熱水供應、照明、電器、電梯等方面的能耗,因地制宜實施屋頂光伏項目。改善園區供熱、制冷系統,合理建設二氧化碳冷、熱連供。根據新建建筑節能標準,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樹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理念,積極推廣裝配式建筑,廣泛應用綠色新型墻材,推進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建設廢氣、廢水、垃圾、固廢處理系統,集中處理后循環利用,提高園區能源、水資源、物料等利用效率。(區工信局、區發改委、區科技局、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區水利局、區商務局、區市場監管局、余江生態環境局、余江工業園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進服務能力升級。持續推進園區能耗在線監測管理平臺、環境監測管理平臺建設,實現能源、碳排放等指標實時監控、數據分析、預警預測,提升園區碳管理能力。持續將“智慧”技術滲透到園區建設運營的每個環節,加強園區業務和服務,為企業轉型升級、產業創新發展全面賦能,不斷加強園區“科技創新”的品牌影響力,讓“智慧管理”真正成為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大腦中樞”,以智慧賦能園區運營服務。(區工信局、區發改委、區科技局、區商務局、余江工業園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管理模式升級。結合園區產業基礎,建立綠色園區標準體系。提升運行管理綠色智慧水平,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化利用水平,推進工業余壓余熱、廢水廢氣廢液資源化利用,實現能源梯級利用,資源循環利用,打造綠色低碳生態環境。(區工信局、區發改委、區科技局、區商務局、余江工業園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政策保障
(一)推進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
貫徹碳排放核算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完善全區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建立重點企業碳排放報告和核查工作的長效機制,強化對清單數據和核查數據質量的管控。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碳排放監測中的應用,利用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實時監測與數據傳輸,開展重點排放企業、行業或區域碳排放實測試點工作,進一步提高碳排放統計核算水平。依托“生態云”大數據平臺,建立完善統計、生態環境、能源監測及相關職能部門的數據銜接、共享及協同機制,實現智慧控碳。(參照省碳排放統計核算工作組職責)
(二)建立健全工業用能管理體系
堅持能效優化和保障合理用能相結合,強化能耗強度降低約束性指標管理,有效增強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彈性,加強能耗雙控政策與碳達峰目標任務的銜接。嚴格落實國家和行業產品能耗限額標準,鼓勵重點企業、科研院所等參與節能、資源綜合利用、綠色制造等重點領域相關標準研究,鼓勵各地、各部門制定更嚴格的節能環保標準。加強項目用能預算管理,統籌新建、改擴建項目用能。(區發改委、區工信局、區市場監管局、余江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大財稅政策支持
統籌工業發展等相關專項資金,支持工業碳達峰重大行動、重大示范和重大工程。制定實現工業碳達峰的稅收、補貼等政策,強化稅收政策綠色低碳導向,全面落實環境保護、節能節水、資源循環化利用等領域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引導相關產業節能降碳、綠色研發、科技創新。完善差別電價、階梯用電等綠色電價政策。(區財政局、區稅務局、區發改委、區工信局、區商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建立健全市場化管理機制
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省用能權交易市場、綠電市場等進行交易,加強用能權交易與碳排放權交易的統籌銜接。鼓勵支持重點排放企業開展合同能源管理,培育壯大能源管理、碳排放及碳資產管理等服務產業,進一步推進合同能源管理、節能咨詢、診斷等市場化服務,建立市場化減碳模式。落實能效標識管理制度,推行節能低碳環保產品認證。(區發改委、區工信局、區市場監管局、余江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大多元化資金投入
制定余江區綠色金融支持工業碳達峰實施方案,構建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市政、交通、生態環境、社會事業等重點領域低碳建設。健全綠色金融體系,支持金融機構圍繞工業碳達峰目標,發展綠色金融業務,大力發展綠色信貸,支持重點行業領域節能減排。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立綠色貸款財政貼息、獎補、風險補償、信用擔保等配套支持政策。加快綠色債券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節能減排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拓寬綠色低碳發展的投融資渠道。(區金融事業發展中心、區財政局、區發改委、區工信局、余江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貫徹落實區碳達峰工作領導小組對全區碳達峰工作的安排,強化工業碳達峰目標責任,建立工業碳達峰工作體系,將工業碳達峰納入重點規劃。加大各有關部門的引導協同,扎實推進各項工作任務。
(二)加大資金投入
積極爭取國家、省、市工業碳達峰專項資金,加大余江區工業碳達峰工作的資金投入,重點支持工業領域碳達峰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推廣與應用。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工業碳達峰領域,加強各項試點示范、綠色技術研發與推廣等資金保障。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完善綠色信貸制度,積極做好工業碳達峰相關配套服務。
(三)強化評價考核
建立健全工業碳達峰評價考核機制,加強任務分解,明確責任主體和進度安排,建立合理的監測評估指標體系,確保各項行動任務落實到位。加大對考核結果的公開力度,接受輿論監督,建立問責獎懲制度,對超額完成任務的地方,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考核結果作為安排節能低碳相關財政支持資金的重要依據。
(四)加強宣傳交流
發揮各類媒體、行業協會、科研院校的積極作用,多形式開展全國低碳日、全國節能宣傳周等主題宣傳活動,展示工業碳達峰的措施和成效,提高工業企業的低碳意識,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到碳達峰工作的各個環節。大力開展企業碳達峰能力培訓,鼓勵企業研發節能降碳技術。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社會團體和志愿者的作用,提高社會參與感,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營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