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時代漸漸遠去,2023年,復蘇構成環保行業的發展主基調。
但相比從業者的熱切期盼,市場最終交上的答卷卻顯得不盡如人意。如果說半年報的回暖是給企業以信心,那么第三季度,業績的全面滑坡則再次將整個行業拉回了現實。據全聯環境商會不完全統計,155家環境上市公司中,有半數以上出現了凈利潤下滑,其中不乏光大、高能等巨頭。不可否認的是,寒氣仍在席卷環保產業。與此同時,地方環保國資大軍大舉進場,經營權加快收回,在項目爭奪戰上,環保民企毫不意外地又受到了沖擊。
當然,盡管整體形勢難說樂觀,環保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配套與助力,仍在政策蔭庇下占據不可撼動的位置。尤其是隨著“30碳達峰、60碳中和”目標預期趨近,減污與降碳協同,即溫室氣體減排協同環境污染物治理正加速釋放機遇。以碳達峰行動進一步深化環境治理,以環境治理助推高質量達峰,新舊賽道交替,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溫室氣體等多領域減排工作仍很關鍵。于是,陷入“內卷”旋渦的環保產業,愈發需要以穩定可靠的政策為基本遵循,抵抗目前籠罩在行業上空的巨大不確定性。
本文,環保在線將對2023全年重要的國家政策、法規等進行梳理與分析,初步估算共有63項。

01 集中在下半年發布,治理對象愈發明確

與2022年不同,2023年國家環保政策的發布時間明顯后移,63項中有超過半數在下半年面世。12月20日之后,還有《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2023-2024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方案》、《關于推進污水處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實施意見》、《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項目實施導則(試行)》等重磅政策姍姍來遲。這在前兩年是沒有出現過的。某種意義上,這既反映出國內當前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局勢趨于復雜,或許也代表著官方對于下達相關文件的謹慎態度。
另一方面,“十四五”自2021年開始,到2023年已走過半程。隨著頂層設計體系日益完善,環保政策自然也會朝著更深度的方向行進,或是用作延伸、或是用作補充,均意味著要對當下產業發展與實際需求等進行更全面地剖析與梳理,以擬定針對性策略,直達痛點。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2023-2024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方案》,從9月公開征求意見至12月印發,歷時近三個月,而同樣定位的《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方案》僅耗時一個月左右。
內容上,從標題也可以明確感覺到,2023年環保政策重點突出一個“細”。年初,16部門聯合印發了“聲十條”,即《“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氣聲渣”最后一塊拼圖歸位,針對主要類型固定污染源治理,環保行業將愈發有章可循。10月份,生態環境部緊跟其后出臺《關于開展工業噪聲排污許可管理工作的通知》,采用同水氣渣一樣的排污許可模式來管理噪聲污染,將進一步落實產噪單位主體責任,實現多環境要素“一證式”監管。
而水處理領域,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水資源集約利用、農村供水、水處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黑臭水體、黃河保護、長江保護、地下水污染防治等被反復提及;氣處理領域,有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甲烷排放控制、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溫室氣體排放等;固體廢物處置,則關注到了退役風電及光伏設備循環利用、“以竹代塑”、畜禽糞污資源化、危險廢物、生物柴油、廢鉛蓄電池等。此外,環境法治體系也在加速完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陸續發文,解釋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規定相關司法服務、訴訟流程要求等。
02 兩大關鍵詞頻現,下一階段發展要點明晰
如果要提煉2023年環保關鍵詞,“雙碳”、“農村”缺一不可。

關鍵詞一:雙碳
國家用行動表明,推進“雙碳”目標如期實現,每個行業都必須行動起來。在政策上,這一點體現得尤其明顯。
比如近兩年火熱的碳市場,4月印發的《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實施方案》指出,將通過科技與政策合力,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兌現;《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則將CCER提上日程,并給出了新的方法學,突出“自愿”的作用,以保障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有序運行;《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審定與減排量核查實施規則》作為重要配套文件,規定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審定與減排量核查的依據、基本程序和通用要求。
數據顯示,2023年1月3日至2023年12月29日,全國碳市場共運行242個交易日。碳排放配額年度成交量2.12億噸,年度成交額144.44億元。作為2021、2022年度碳排放的清繳年,2023年全國碳市場交易意愿大幅增強。7月份,生態環境部還專門下達了《關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2021、2022年度碳排放配額清繳相關工作的通知》,將報送時間延長,支持的意思十分明顯。
與此同時,在推動試點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了《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方案》,擬選擇100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園區;推動法治上,最高人民法院印發了《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務的意見》;推動標準體系建設上,11部門聯合編制了《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
關鍵詞二:農村
2023開年,意料之中的是,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再次強調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整體大方向不變,但表述從“接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變為“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也就是在鞏固此前的整治成果之外,還要不斷加強治理力度?;诖?,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縣域固廢處置能力提升等議題再度引起討論。
緊隨其后,財政部、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2023年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中央財政將對納入支持范圍的城市,根據項目投資額和申報治理的農村黑臭水體總面積,給予分檔定額獎補,每省最多推薦2個城市;8月份,水利部《關于加快推動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及,將通過3-5年時間,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規?;こ谈采w農村人口比例明顯提升。從治水到供水,農村水文章越寫越細致、越寫越精彩。
3月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整建制全要素全鏈條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實施方案》,8月六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補齊公共衛生環境設施短板 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清理整治的通知》,12月自然資源部印發的《關于統籌規范耕地保護衛星遙感監測工作的通知》則分別點到了農村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農村環衛及農村耕地保護監測。隨著這些政策落實生效,農村環保市場機遇也在加快釋放,未來增長空間巨大。
03 試點加速上馬,探路“十四五”后半程
細看2023年環保政策,“試點”“試行”頻頻出現。國家碳達峰建設在試點、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在試點、小微企業危廢收集在試點、生物柴油推廣應用在試點、鉛蓄電池跨省轉移管理也在試點。而所謂試點,試得好就將大范圍推廣。對于環保這樣前期投資大的行業,這些經驗不可或缺。與此同時,政策試行則為把握實際推行效果、發現并解決問題提供了參照。
2023年,《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指標評分細則(試行)》《中小河流治理技術指南(試行)》《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技術指南(試行)》《國家生態
環境監測標準預研究工作細則(試行)》《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項目實施導則(試行)》陸續出臺,提到的長江大保護、CCER、EOD等,無一不是近兩年環保工作重點,在“十四五”承上啟下的這一年,頗有為接下來工作探路的意味。
另外,在2023年,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也在政策層面被反復強調,小微企業占比七成以上的環保產業接連受到利好。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圍繞6個方面部署了重點任務,提出目標是使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隨后,市場監管總局正式發布《市場監管部門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舉措》,提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22條舉措,進一步提振民營經濟發展信心;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規范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的指導意見》指出,將最大程度鼓勵民營企業參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建(含改擴建)項目。
總而言之,對于環保從業者而言,2023注定不平凡。青山產業評論亦認為,在宏觀經濟的震蕩中,環保與經濟的拉扯感十分明顯,行至“十四五”中場,環保產業未來感和方向感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