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國環境企業50強發展報告
2023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已于近期揭曉。50強企業是中國環境產業各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對產業發展發揮著重要引領作用。為展示這一群體特征,自2021年起,環境商會聯合和君咨詢共同發布《中國環境企業50強發展報告》。
今年發布的《2023中國環境企業50強發展報告》內容有所豐富,除對50強群體的整體概況、財務情況等進行分析外,新增管理、資本情況等維度。即日起,環境商會公眾號將陸續發布報告節選,敬請關注。
今天分享報告的最后一部分--資本情況分析,供業界參考。
市值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下同),2023年度上榜的44家上市公司(以下簡稱“50強上市公司”)總市值4515.62億元,占環境上市公司比重為40.44%;平均市值102.63億元,是環境上市公司平均市值的2 倍,同比降低21.83%,表現好于環境上市公司(同比降低26.16%);50強上市公司2020~2022年平均市值復合增長率-3.45%,亦大幅優于環境上市公司表現(復合增長率-9.46%)(圖4-1)。
從結構上來看,50強上市公司中市值超過200億元的4家,分別是格林美(381.57億元)、偉明環保(313.94億元)、重慶水務(246.24億元)和首創環保(207.74億元),占比9.09%;100至200億元的14家,占比31.82%;50至100億元的12家,占比27.27%;50億元以下的14家,占比31.82%。(圖4-2)
而環境上市公司中市值超過200億元的8家,占比3.64%;100至200億元的18家,占比8.18%;50至100億元的32家,占比14.55%;50億元以下的162 家,占比73.64%。(圖4-3)
從各分層總市值來看,50強上市公司中市值超過200億元的4家公司市值合計1149.49億元,占比25.46%;100至200億元的14家市值合計2053.20億元,占比45.47%;50至100億元的12家市值合計858.69億元,占比19.02%;50億元以下的14家市值合計454.24億元,占比10.06%。(圖4-4)
而環境上市公司中市值超過200億元的市值合計2315.51億元,占比20.74%;100至200億元的市值合計2474.05億元,占比22.16%;50至100億元的市值合計2178.56億元,占比19.51%;50億元以下的市值合計4198.16億元,占比37.60%。(圖4-5)
50強上市公司中,市值同比增長的5家,同比降低的39家,分別占比11.36%和88.64%,而環境上市公司數據分別為19.81%和80.19%,50強上市公司表現整體不及環境上市公司。(圖4-6)
50強上市公司中市值同比增幅最大的是龍凈環保,同比增長69.96%,主要來自于市盈率增長貢獻;復合增長率增幅最大的是聚光科技,2020~2022年復合增長率70.44%,主要貢獻仍來自于市盈率。
市盈率(TTM)
2023年度50強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17.42倍,不及環境上市公司表現(19.05倍),同比降低7.70%,表現好于環境上市公司(同比降低15.62%);50強上市公司2020~2022年平均市盈率復合增長率8.55%,亦不及環境上市公司表現(復合增長率12.04%)。(圖4-7)
從結構上來看,50強上市公司中市盈率超過40 倍的4家,分別是遠達環保(323.48倍)、維爾利(56.65倍)、中國天楹(40.58倍)和菲達環保(40.35倍),占比9.09%;20至40倍的5家,占比11.36%;10至20倍的16家,占比36.36%;10倍以下的19家,占比43.18%。(圖4-8)
而環境上市公司中市盈率超過40倍的40家,占比18.18%;20至40倍的54家,占比24.55%;10至20 倍的44家,占比20.00%;10倍以下的82家,占比37.27%。(圖4-9)
50強上市公司中,市盈率同比增長的12家,同比降低的32家,分別占比27.27%和72.73%,而環境上市公司數據分別為34.78%和65.22%,50強上市公司表現整體不及環境上市公司。(圖4-10)
50強上市公司中市盈率同比增幅最大的是啟迪環境,同比增長389.26%;復合增長率增幅最大的是遠達環保,2020~2022年復合增長率94.11%。
市凈率(MRQ)
2023年度50強上市公司平均市凈率0.87倍,三年來首次跌破1倍的平衡線,不及環境上市公司表現(1.11倍),同比降低23.03%,與環境上市公司表現(同比降低23.54%)基本一致;50強上市公司2020~2022年平均市凈率復合增長率-8.31%,遠不及環境上市公司表現(復合增長率-3.60%)。(圖4 -11)
50強上市公司中,市凈率超過1倍的27家,不足1倍的17家,分別占比61.36%和38.64%,而環境上市公司數據分別為77.73%和22.27%,50強上市公司表現整體不及環境上市公司。(圖4-12)
50強上市公司中,市凈率同比增長的3家,同比降低的41家,分別占比6.82%和93.18%,而環境上市公司數據分別為17.39%和82.61%,50強上市公司表現整體不及環境上市公司。 (圖4-13)
50強上市公司中市凈率同比增幅最大的是龍凈環保,同比增長58.07%;復合增長率增幅最大的是聚光科技,2020~2022年復合增長率67.68%。
融資情況
2022年,5家50強企業開展了共計7次股權融資,融資金額合計88.13億元。(表4-1)
最大的股權融資事件來自于高能環境。2022年8月18日,高能環境發布公告稱將按照11.20元/股的價格向李衛國等15名對象增發約2.46億股(限售期6~18個月),共募集資金27.58億元用于金昌危廢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江西多金屬資源回收綜合利用項目、伊寧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一期)、賀州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二期)及補充流動資金。
唯一一筆海外股權融資事件是由格林美貢獻的。2022年7月25日,格林美發布公告稱經中國證監會、瑞士交易所監管局批準,公司發行對應2.82 億股公司A股股票(占總股本的5.56%)的全球存托憑證(GDR),并于2022年7月28日(中歐夏令時間)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后又于8月進行了超額配售。本次發行的GDR共計融資3.81億美元,折合約25.68億人民幣(按初始上市交易日匯率),格林美在招股說明書中明確本次發行募集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后,約50%將用于支持公司印尼鎳資源基地生產運營、約20%將用于歐洲三元前驅體生產基地和動力電池回收中心開發、約30%將用于補充公司及其合并范圍內子公司在海外運營的流動資金。
2022年,19家50強企業(含1家非上市公司)通過發行企業債券或通過銀行借款進行了債權融資,合計融資規模469.31億元,其中發債合計286.47億元,銀行借款合計182.84億元(表4-2)。
從上述數據來看,債權融資,尤其是發行企業債券,仍然是50強企業更加偏好的融資形式。
并購情況
50強上市公司2022年發生對外股權交易事件共計15起(按披露日期),合計交易金額92.75億元。其中,收購交易10起,合計收購金額22.45億元;出讓交易5起,合計出讓金額70.30億元。截至目前,已實施完成的9起,尚未完成的6起。(表4-3)
2022年標的金額最大的收購事件是由中山公用貢獻的。2022年8月26日,中山公用發布公告稱公司下屬全資子公司公用環投與株洲市創志環保簽署股權轉讓協議,以近6億元的價格受讓株洲市金利亞環保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金利亞環保原為創志環保旗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公司,處理規模1700 噸/日,2021年營業收入1.39億元,凈利潤0.38億元。在交易前,金利亞環保由雅居樂固廢持股51%、創志環保持股49%,而后在2022年7月8日,雅居樂固廢已經與創志環保簽訂股權轉讓協議,約定創志環保回購雅居樂固廢持有標的公司51%的股權,但尚未交割。從這一事件我們可以看出,一方面雅居樂固廢在經歷危廢、固廢大規模擴張之后已經開始選擇逐步退出,另一方面中山公用正在市政水務業務的基礎上積極布局固廢業務。
2022年標的金額最大的出讓事件來自首創環保。2022年3月31日,首創環保發布公告稱公司鑒于“長期來看,全球各地經濟及政治因素的不穩定發展,潛在投資者及金融機構對股權及債務融資持更審慎態度,繼續持有該筆投資難以使公司充分 受益”的原因,向Tui Bidco Limited 轉讓其所持有的Beijing Capital Group NZ Investment Holding Lim-ited100%股權,亦即出售Waste Management NZ Limited,而買方控股股東First Sentier Investors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投資管理公司之一。截至2022年9 月30日,該交易已經完成交割,初始價格10.99億新西蘭元(47.71億元人民幣,按交割日匯率),最終售價將根據第二次調整安排確定。公告同時稱本次交易產生投資收益約折合人民幣24.98億元。
2022年收購交易最多的為旺能環境,其積極布局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分別收購了南通回力橡膠有限公司和浙江立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發展再生橡膠和鋰電池循環利用業務。
南通回力橡膠有限公司是
廢輪胎綜合利用行業首批準入企業,具有年產各類再生橡膠8.1萬噸能力,主要客戶有普利司通、固特異、韓泰、中策、正新等,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再生膠生產企業,2021 年營業收入3.89億元,凈利潤0.52億元。本次收購旺能環境自倪雪文等188位股東以3.31億元的價格收購合計77%的股權。
立鑫新材料公司正在建設一條以鈷酸鋰電池廢料、三元鋰離子電池廢料為原料生產鈷、鎳、鋰鹽類氧化物類新材料產品的生產線,預計2022年一季度可建成進入試運營。本次交易旺能環境自兩位股東手中以9450萬元合計購入標的公司60%股權。
從上述數據來看,2022年伴隨著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增加和環保產業景氣程度的下滑,以50強企業為代表的頭部企業在并購方面采取了進一步保守的策略,收購金額遠低于出讓金額。
市場關注
我們以各上市公司研報數量代表市場關注度。
2022年,各券商針對50強上市公司(不含在新加坡上市的浙能錦江環境)共發布395篇研究報告,占環境上市公司總研報數量(728篇)的54.26%。50強上市公司平均擁有研報數量9.19篇,是環境上市公司平均研報數量(3.28篇)的近3倍。
從數量分布來看,50強上市公司研報數量在50 篇及以上的2家,分別是瀚藍環境(54篇)和高能環境(50篇),占比4.56%;20至50篇的5家,占比11.63%;10至20篇的3家,占比6.98%;1至10篇的17家,占比39.53%;另有16家公司未獲得券商研報,占比37.21%。(圖4-14)
而環境上市公司研報數量在50篇及以上的2 家,占比0.90%;20至50篇的8家,占比3.60%;10 至20篇的11家,占比4.95%;1至10篇的75家,占比33.78%;另有126家公司未獲得券商研報,占比56.76%。(圖4-15)
市場參與
我們以各上市公司持股機構數量代表市場參與程度。2022年,36家A股50強上市公司平均持股機構數量74.92家,高于184家A股環境上市公司數值(64.84家)。
從數量分布來看,50強上市公司持股機構數量超過200家的2家,分別是聚光科技(275家)和格林美(216家),占比4.65%;100至200家的8家,占比18.60%;50至100家的7家,占比16.28%;50家及以下的19家,占比44.19%。(圖4-16)
而環境上市公司持股機構數量超過200家的6 家,占比2.70%;100至200家的21家,占比9.46%;50至100家的28家,占比12.61%;50家及以下的129 家,占比58.11%。(圖4-17)